圖片發自簡書App
曾國藩家訓里面有一句非常有名的名聯:
上聯:不為圣賢,便為禽獸;
下聯:不問收獲,但問耕耘。
你我皆是凡人,曾國藩更是謙遜自制,他說不成為圣賢,便是禽獸呢?
1864年7月,曾國藩的不對攻下了天京,結束了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大局底定,暗流卻在涌動。
圖片發自簡書App
什么暗流呢?
在曾國藩攻下天京后,一時風頭無兩,實力強大,很多人都勸他造反。
左宗棠: “鼎之輕重,或可問焉”。
胡林翼:“東南半壁無主,我公豈有意乎?”
后來,曾國藩帳下三十多將齊來勸諫,一時間暗流狂涌,準備黃袍加身,讓他反了清政府。
曾國藩堅決不同意,一直不見他們,實在被逼的沒有辦法,送了一副對聯給他們:
“倚天照梅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h4>
這個對聯出來后,有人激動興奮,有人潸然淚下,有人義憤填膺,因為他們都明白了曾國藩的意思。
圖片發自簡書App
站在絕高處,看到的是陽光照在梅面上,花無數是奇幻的景象,如此盛景便像是人世間的誘惑。但我只要站的夠高,就可以不為所動,不會動搖心智。
后人往往在分析曾國藩的動機時,都會說曾國藩實力不夠,機會不好,并沒有成功的可能性。
但事實上,曾國藩所部湘軍皆是精銳,戰力無雙;占據東南半壁,糧草錢財供應充足;天下督撫,半出曾幕,一旦起事,應者如云;曾幕人才濟濟,將領齊心。無論從哪個方面分析,曾國藩都有劃江而治,甚至是席卷天下的機會。
圖片發自簡書App
但是他沒有,這是因為什么呢?
我覺得,終極答案是信仰。
造就曾國藩的宏偉功業,由一個笨小孩成長為一代大儒,恰恰是因為心中強大的信仰。
他可以背叛清政府,但他不可以背叛儒家文化,不能背叛一直指導自己成長、成熟、成功的信仰。
后來容閎評價曾國藩:
“曾文正公者,于余有知己之惑,而其識量能力,足以謀中國進化者也?!?/h4>
克己修身,成圣成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