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樣的力量和如何培養孩子的思維(三)
原文再續書接上一回——
各位看官,上回船長教大家識了6個字,分別是淡、談、停、休、路、舒,帶故事后面那個龍字,一共是七個字,家里有小孩子正讀書或準備讀書的,大家可以用同樣的方法教,保證過目不忘哈。
今天,船長給大家帶來更精彩的內容,那我們就言歸正傳;
先來點題外話——
稍懂歷史的人都知道唐太宗吧,就算不懂的人估計都知道。近年來,有關唐朝的電視都很火,光是《武則天》就拍了幾個版本,還有《唐太宗李世民》、《貞觀之治》、《秦王李世民》等等,不一一細述。每一部電視劇中,不管唐太宗李世民是主角還是配角,跟隨他身邊的除了大名鼎鼎的宰相長孫無忌,就是魏徵了。魏徵官至光祿大夫,在唐朝以直言敢諫而聞名。而他每一次諫言,均被采納,無論對于皇帝還是臣子,這是歷史上少有的事,也足見魏徵是個牛人。以致魏徵死后,李世民經常對身邊的侍臣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現在,船長就為大家講一講榜樣的力量。
船長說:如果父母不能成為榜樣,就必須拜師為榜樣;若父或母就是榜樣,則不必。孩子的成長必須有參照,小孩才有方向感、目標感,從而產生驅動力。
如果一個孩子沉溺于游戲,一定要知道真實的原因,是不是孩子不知道方向在哪里,而尋找一種釋放情緒的途徑?如果是這樣,孩子玩游戲也比呆著強,還有救;如果一個孩坐在那里目光呆滯,啥也沒興趣,就比較可怕了。
因為一個小孩子,無法像大人一樣知道奮斗有什么意義的。而大人經常對孩子罵、訓、揍,跳腳生氣,也是沒用的。
就拿我們的經歷來說吧,但小孩沒有我們的經歷,是沒有體會的,甚至有的小孩讀書認為是為了父母,仔細想想,是不是小時候我們也經歷過這樣的時候?這就需要適當的引導,引導無非兩條路線:
第一條:贊賞。就是看到好的,就要表揚激勵,讓孩子覺得這樣是得到承認,得到鼓勵,所以很開心,就會順延下去,也并不覺得累。
第二條:契約。必須把孩子放在一個平臺上,商議出雙方或三方都認同的規則和辦法,互相監督執行。沒有小孩參與的只是硬性的規定是沒有用的。
我們想想,是不是有時候看到卷子上有XX就來氣?不管做什么首先進入糾錯程序?這樣的教育有效果才是怪事呢?所以現在很多孩子不愿把作文、作業給父母看,就是因為厭煩和害怕了這種糾錯,心靈上承受不起。但是你怎么知道你的糾錯是對的呢?我總認為學習就是一個犯錯的過程!如果學習不犯錯,怎么可能呢?而且課本上那些答案難道就是真理?我不這么看。
看到這里,我不禁想起這兩年女兒的表現,簡直跟船長老師講的一模一樣啊。每次她做完作業,都把內容蓋住,只露出簽名部份的空格,讓我們簽名。有時候她爸爸簽完名,偶爾來一次問她要不要指導一下作業,女兒回答干脆利落:“不用了。”至于想看她的作文,更別提了。
原來我們一直開啟了糾錯的模式,不管她做什么,有沒有錯,一上來就是否定的。除了作業,生活中也是這樣,叫她洗碗或是掃地或是其它家務,總是催促或居高臨下的姿態。殊不知,這些在她心目中也造成否定和不信任她的標簽,從而條件反射反感。這段時間我和她關系稍好,曾問她:為什么不給作文我們看?有時候她爸爸威脅她不給看就不簽名也沒用。女兒說:“你們動不動就批評、打擊、責罵,傷不起。”哎,原來以為這是小事,沒想到影響這么大,今天聽了船長的課,茅塞頓開!看來,以后得注意說話的方式和語氣,盡量做到平等、商量、溫和。
接下來,船長說,科學在不斷發現,以前的真理或許就是完全錯誤的,所以答案無關緊要。重要的是小孩開發了思維,有了想象力,理解力,洞察力,思辨力。有了這些,犯點錯又何妨?
這時候有家長提問:就是不曉得怎么開發思維?
船長說:開發思維在平時的交流中就可以培養。來舉個例子,有一天,我孩子看到一個視頻,說是不能忘記這個事兒。
然后我問她:你會忘記爸爸嗎?
她想了想說:我就是變成一粒灰塵,都不會忘記爸爸的。
我馬上就夸獎她,說:講得好。
這個我也沒教過她,但是我從不限制她的想象,特別是低齡的孩子,小孩的想象是沒有邊界的,不能說孩子不對,因為沒犯法,都可以想。還有一天,我的孩子回到家,跟我說起,說她們班誰誰要想嫁給誰誰。
一般,家長就會說:別瞎說什么的,但我認真跟她探討。
我問她:她為什么要嫁給他呢?
她說:她喜歡她呀!
我說:喜歡這事兒,今天喜歡,或許明天不喜歡了呢。如果以后不喜歡了,嫁了他,不是很麻煩嗎?
小孩想了想說:是這樣哦,看來嫁人這事兒不能那么快就決定。
我說:是的,你看昨天天看好,有陽光,今天就是霧霾,所以都在變化;既然凡事都可能存在變化,就要知道沖動的決定有時是不好的。
接著我和孩子就討論了很久。
其實小孩在這個年齡段根本不知道嫁是什么概念,以為就是過家家。
想象力,一定要保護好孩子的想象力。
《羅生門》是影史經典,講的就是一件事,但通過三個人的口來講這個故事。現在害怕的是,一件事,100個學生講出來幾乎一模一樣!太可怕了!
再講一個親身的體驗吧,有一天,我的孩子與別一個小朋友,同一個院里的,在她家玩,學了一個故事。
后來那小孩到我家玩,我一聽她倆講的故事口氣完全一樣。
等那孩子走后,問女兒:為什么你們講的都是一樣的呢?
女兒說:因為故事就是這樣子。
我說:故事是故事,但你的講法可以不一樣。
我女兒沒吭聲,細問之下,我才發現她是模仿了那個女孩。而且那個女孩比較霸道,非得讓她這么說。
我當時感覺問題很大,花了好幾天,才讓她重新組織了這個故事。
并告訴她:別人的東西再好也是別人的,你的東西再不好也是自己的。你沒必要看別人臉色,也不要認為別人都是對的,你可以表達自己的意見。
其實這個就是現代教育的通病,就是要求標準化、統一口徑!
所以出來的孩子寫的作文一個樣、說的話一個樣、做事的方式一個樣,如此稱之為同質化培養,這個太可怕了!
這下群里可熱鬧了,有家長說:現在連孩子的作業都要求標準化、統一口徑,老師發答案背誦,我家孩子初中。
另一家長說:我們家長也要反思,不能太霸道,教孩子都聽我們的去做。
船長:這個的確能考試拿高分,上所謂名校,但是出來的孩,沒有競爭力。
頑石老師也沉不住氣了:對哦,寫作文讓買作文書回去,老師給劃出來,統一背人家的開頭,背人家結尾。
船長:標準化是機器人干的事兒;人,必須差異化;文章,必須差異化。
許多家長感慨,現在學習都是為了分數啊。而幾十年的教育方式,豈能一時半會改得了的?拭目以待吧。
最后,船長說:想象力,一根頭發絲都可以是一個世界,眼球可以是一個宇宙。家長們保護好孩子的想象力吧,有時候是我們掐滅了孩子們的想象力,我們都是兇手,還固執己見。
船長今天講的都是干貨啊,各位好好消化哈。
準備結束了,小編再給大家來個測字小故事輕松一下吧!
乾隆時期,上海有一個叫沈衡章的人,擅長拆字,找他測算吉兇的人絡繹不絕。
一天,有一個罪犯夜間越獄逃跑了,捕役就去求他占測,拈到一個“鸚”字。沈衡章說:“鸚鵡是會說話的鳥,舌頭雖然靈巧但不懂自我保護,最終還會被人逮住放在籠中。并且“鳥”窮加一“嬰”,羽毛還沒豐滿,怎么能夠逃遠呢?犯人現在去得還近,趕快追捕還能夠抓到。”捕役問現在犯人跑到哪里去了,沈衡章隨意抬頭看了一眼,瞥見一只麻雀蹲在屋后檐下,就說:“你可以到后面廁所中去找。”捕役遵照他的話,果然在屋后的一廁所中抓到了逃犯。
縣令聽說這件事后,對他很是佩服,贈給他一塊橫扁,上面寫著“機測如神”四個字。這塊扁一直掛在豫園清芬堂的西墻上,人們稱為董事廳的那個地方,也就是沈衡章設攤測字之處。
好,今天時間到,下回再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