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氣逐漸轉熱,睡眠還沒適應過來,現在還懵懵的,有些困覺。
回想昨天的深度思考,多少還是有些失敗的,僅僅是在思想觀念上進行明確,而沒有具象化的實質。使得我無法落實到自己的計劃之中。
這種挫敗感也使得我有點懷疑自己堅持的意義。當然這其實是我們的一種慣性認知在作怪。
大腦對于復雜事物的認知往往是通過貼標簽完成的。以往的過去,我給自己貼的是失敗的標簽,因此一旦我受挫,下意識就會想到過去的失敗標簽,進而引發更深層次的挫敗,而開始陷入自我懷疑的境地。
那么過去的失敗標簽又是怎么來的呢?這是過去計劃不當,往往使得自我預期得不到滿足,而失敗的原因并沒有深究,也沒有在行為上做反饋調整,而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撞南墻。這種行為自然就會把自己訓練成“失敗者”的標簽。
因此,在自我計劃中,正反饋是能讓計劃持續最有效的途徑。如果計劃以失敗告終,應及時調整重心:以“目標”為重點更改為以“達成”為重點。
扯遠了,回到我今天想討論的兩個議題:方法論和自我驅動
關于方法論,我此前一直想做這樣的事情:找到一種對自己特效的學習方法,然后刻意訓練它,通過它來對外部世界做高速的認知。
嗯…… 非常理想化,我只能這么說。打破這種認知的原因有兩點:
知識并不是線性的,單一的,相互沒有關聯的。往往一個知識它關聯非常非常多的基礎認知。
認知存在認知屏障,從學到知識和完全理解消化并不是單單記住它就完事了。
另外政治的一個現象松動了我原有的思維:沒有好的政令,所有的政令都有其時效性,唯有不斷深入改革,不斷開放。
所以我已經不再尋找特效的方法論,而是著眼于眼下的問題本身,嘗試以及改進。
另外一點是自我驅動。
昨天說到“外部驅動”和“內部驅動”。
我們常見的嫉妒就是“外部驅動”的一種。外部驅動往往是從外部產生壓力,來驅動自己前行。從操作性角度來說更好操作,效果也明顯。我認識的老一輩大多是這么做的。但是弊端也非常的大,比如內心蒼老,自我迷茫,自我壓迫等等。
“外部驅動”一旦形成慣性,會使得深處其中的我們哪怕沒有外部壓力,也會人為的臆想和制造壓迫。除了嫉妒,還會有很強的危機意識,包括會社會恐慌的情況。其他人我不知道,但是我自己還有一定程度的社交恐懼。哪怕心里渴望交流……
我在大學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自我探索,自我認知,催使自己從“外部驅動”到“內部驅動”的轉化。到現在已經6,7年了,依舊沒有完成。可想而知由外部驅動造成的危害有多大了。
扯遠了,回來現實。最近的工作拉起了自我崛起的大幕。技術上雖然并沒有任何提升,但是思維上卻已經在從“外部驅動”到“內部驅動”的轉型中。這個情況是進一家新公司的正常情況。
這還得感謝上一個FB,任務危機下的自我反省。所以苦難有好處的。
昨天上午和媳婦吵了一架,我們各執一詞,其實都沒有錯。她覺得我對待她的落差有些大,比如我看抖音時精神奕奕,一旦脫離看著她就會精神萎靡不振。但是于我來說,疲勞狀態下看抖音,就會陷入被動深淵,被多巴胺不斷驅動而沒有停下來的自制力。
這里的原理大家可以去閱讀自制力這本書,簡單地來說就是自制需要精力,而當人疲勞的時候,是沒有精力去自制的,甚至連思考都是阻塞的。這種情況下往往容易受外界引導而陷入一種本身反應。
所以大家要學會無論什么時候都保留一定程度的精力。
另外,如果大家覺得疲勞了,一定要及時休息,如果靠自制力強行驅使自己,否則容易讓自己陷入0的精神狀態:感覺特別累,但是又睡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