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系類型:村領導和村民
關鍵詞:導火索,情緒,需求,評判,全身心傾聽
需求關鍵詞:自我表達,同理傾聽,尊重,接納
時間軌跡:2019/11/21星期四
這個不能算是一個案例,應該算是一個暴力現場的回放,以及我有感而發的隨筆。
今天上午,我受邀到一個地方去講書,講的是《終身成長》。給到我講書的地方的定位是一個鄉鎮下面的一個村的文化服務中心。這是我講書這么久以來第一次接到這樣的邀請,也不知道下面什么情況。驅車1個小時,到了指定地點,果然是一個鄉村,不過這個鄉村建設得非常整潔干凈。村委會也修得相當不錯。村長是一位40多歲的男士,接待了我,就安排我來到要講書的地方,是這個村的文化服務中心的一個多媒體教室。教室設備還挺齊全的,也比較干凈,看起來這個村非常重視村民的精神生活。然后,我就開始做講書前的準備。可能是因為這樣的讀書活動不多,投影儀這些設備很久沒有用了,所以調試設備花了不少時間,不過村長很配合,盡量滿足我的要求,幫我調試設備,我真心感謝。看得出這個村長是個非常厚道實在的人。在這個過程當中,陸續看到有一些參加活動的人過來了,村委派了幾位工作人員協助參加者簽到。我在調試設備過程中,看到來的人都是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家。最年輕的也有50多歲了,很多老人家操著一口本地話,看來是只會說本地話。年輕人一個都沒有。這種狀況在中國農村非常普遍,現在的中國農村基本上只剩下老人家和留守兒童了,年輕人都出外工作生活。村里面冷冷清清,所以這次的讀書活動也是政府部門希望增加村鎮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的一項舉措。
設備調試了差不多了,人也來了差不多了。我就準備開始講書了。突然間,從外面沖進來一個男人,非常憤怒地用本地話沖著村長大聲吼叫,看上去視乎還有和村長干架的態勢。這個狀況我講書那么久,頭一次碰到,而且還是如此暴力,著實嚇了我一跳,把已經準備好的講書開場白硬是給嚇跑了。接下來發生的情況是,教室里已經坐下來的幾個人跟著勸架,場面相當混亂。我依稀聽到的是,這個男人不斷指責村長,說村長做事不公平,說話難聽,等等等,總之都是評判的語言,不僅如此,還帶著一些粗口,村長也著急了,反駁了幾句,然后還有另外一個男人不知道什么原因也摻和進來一起吵架。我的天哪?雖然我也算是走社會有些年頭了,這種情況我是第一次遇到,我這是來干嘛的呀?我今天是受邀來講書的呀,是來傳遞知識,用知識點亮社會,推動精神文明建設的呀!這情況太超越我的認知水平了吧。我直接懵逼,不知道該咋辦,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幾個男人在大聲吵架,然后幾個老人家,而且還是婦女,在旁邊勸架,吵了大概5分鐘,那個男人硬是被勸架的人給推出門去了。接下來就是現場沉默3分鐘,一片寂靜。大家可以想象一下當時那種場景嗎?相當尷尬。
我做了幾次深呼吸,定了定神,盡量穩住自己的心情,不讓自己被剛剛結束的爆炸的負能量擾動。然后我要求把教室門關掉了,開始講書。不過肯定是嚴重影響自己今天講書的狀態。在講書的過程當中,我特別觀察了一下村長,他一臉不高興,一句話也沒有說。今天的講書內容講的是《終身成長》,我就借題發揮,說到固定型思維的人的一個表現就是推卸責任,出了事情,都是別人的問題,自己都沒有錯。而成長型思維的人碰到困難和挑戰勇敢面對,承擔責任,有大局觀,不去計較個人的得失等等等。勉勉強強講到一半,門突然間開了,之前那個憤怒的男人又沖了進來,繼續沖著村長大吼大叫。這次的話,有一句我印象特別深刻,原話是這樣,你以為你是村長,后臺就很大嗎?很了不起嗎?我也有后臺,有本事來比一下。這話當著這么多村民的面說出來相當刺耳,而且聽上去像是話中有話,如果不知道情況的人,肯定會誤解。不過很奇怪,這次村長和第一次的反應完全不太一樣,村長一句話都沒有說,選擇了沉默。這定力不是一般人可以有呀,不會是我剛剛講的《終身成長》這本書的一些內容就起作用了吧。反倒是在場的村民們坐不住了,幾個婦女硬是又把這個憤怒的男人給推了出去。這么三番五次地給這個男人整了一下,我自己也完全失去狀態,草草把后面的內容給講完,原定60分鐘的講書,我實際只講了30多分鐘,這大概是我自從講書以來表現最糟糕,體驗最差的一次了。
活動結束以后,我收拾好設備,就去村委找村長。我想他剛才經歷了這么強烈的暴力溝通,也許需要我的幫助吧。我先是拍拍村長的肩膀,關切的問他,你還好吧!村長。
這個時候視乎碰到知音了,一下子嘰里呱啦地和我說了起來,不用說,這個時候他最需要滿足的是自我表達的需求了,那么我的狀態肯定是全身心地傾聽了。原來,情況是這樣的,這次活動開始的時候,村委的工作人員需要給每位到場的人簽到,要每個人自己簽到,那么有些人來了沒有去簽到,所以服務人員就喊了一圈,這個男的估計是沒有聽到,結果沒有去簽到,后來服務人員完成工作就走了,結果這位男士就認為村委的人特別是村長不尊重他,應該去特別提醒他簽到。村長解釋說,現場人那么多,不可能一個一個去通知過來簽到的,估計是表達的語氣不太好,結果激怒了這個男士。大家可以看到,這個是一件小的不能再小的事情了。實際上,這只是一個導火索而已。隨著村長繼續往下講,才知道這個男人的憤怒是累積下來的。原來這個村大部分人都姓潘,而這個男士不姓潘,是外村人(極有可能是倒插門的女婿),所以這個男人老是覺得村里面的人排斥他,不尊重他。村長很坦誠說,村民根本沒有這樣的想法,這個男人已經在村里生活了這么多年了,大家早就接受他是一村的人了,反倒是這個男人經常很容易發脾氣,和別人吵架,實在是非常不受歡迎。不得不說,村長的言語當中也充滿了評判,實際情況是怎么樣的?也未必如此。但是,我現在的工作就是傾聽,傾聽,傾聽,不要做任何的評判。所以說,今天的簽到事件,其實是一個導火線,或者是一個誘因,讓這個男士長期沒有得到滿足的需求徹底激發出來(也許是尊重,也許是接納,也許是關注),才出現如此強烈的情緒反應。
這個事件的發生,再一次證明了暴力溝通的普遍。咱們國家發展到現在,國家領導一直在大力推動和諧社會的發展。而和諧這兩個字其實就是非暴力。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從自己先做起,從家庭的暴力溝通模式的改變開始。那么,大到社區,組織,國家和社會和諧的目標才有可能實現呀!所以,光頭哥的非暴力溝通傳播任重道遠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