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學會提問》這本書我還沒看完,甚至我看完第一章連導圖都畫不出來,但有人說前言很重要,涵蓋整本書的精粹,鑒于此,在看完前言、目錄和第一章的前提下,我可以提綱挈領的總結一下這本書的實際作用。
《學會提問》這本書,就是教我們如何利用批判性的提問技巧,優雅的把別人懟到墻角抱著頭高喊:爸爸我錯了!
既然是一本教我們懟人的書,在第一章它就說了,懟人,就像比武,先要研究對方的路數,對方揮的拳踢的腿,到底想打我們那個弱點。
在語言的世界,這個弱點就是你容易接受的觀點。
眾所周知,我們的生活被形形色色的信息所包圍,無論是“笑笑籌款”這樣一夜之間媒體全面倒戈,讓你憤怒到質疑人性的倫理大片,還是《致賤人》《致low逼》這樣的暴力小片,接受到這些信息的人總要問:我到底該接受那種觀點?
本書提出了一種“淘金式思維”,就是當你不知如何接受的時候,回到讓你迷亂的事情上進行分析。
舉個例子。
今天中午吃飯的時候,旁邊坐了個脾氣火爆的媽媽,跟她老公和一個莫約4歲的小男孩一起在吃飯,男孩挺皮,坐在凳子上一刻不停的扭動,媽媽最后忍無可忍,一拍桌子說:你不要動了!摔下去了怪誰!
我還是小孩的時候類似的話聽得多了,我真的會認真的去想怪誰。可以怪父母,監護不利,可以怪餐廳,沒有提供bb凳,還可以怪天氣太熱,流汗不舒服就要動啊。
這種思維,叫“海綿式思維”,就是不管你說啥我都照單全收,按你給我的前提繼續思考。
但是,怪誰這個問題,成立于“摔下去了就一定要有人承擔責任”這個邏輯。那么摔下去就一定要有人承擔責任嗎?可不可以我自己摔的,又不咋痛,我誰都不怪呢?
進行了這樣的分析之后,我們就可以從容的回答這個問題:摔下去我疼我的,我樂意不行嗎?
那么,可不可以這樣回答呢?
作為一本講述思維的書,作者表現了充分的思維縝密性,在教完你分析對方問題,尋找關鍵突破點之后,作者話鋒一轉,說:當然,懟人也分對象。作者將我們打得過的,沒有利益沖突的,最好性格還特溫柔的稱為“開明通達人士”,這種人你盡可以懟到他懷疑人生。
好了,說完懟人這件正經事,再來說說“海綿式思維”和“淘金式思維”在閱讀中的一些用法。
海綿式思維講究字斟句酌,劃下每個重點,搞清楚每個術語,唯恐遺漏,目的是下次證明自己讀過這本書的時候,可以一字不漏的復述,逼格滿滿的。
而淘金式思維講究與書里的材料互動。分析作者這樣說的理由是否站的住腳,思考作者暗含的價值假設,最終形成自己的觀點。
一個常見的例子就是背課文。一種孩子背課文就是一字不漏的背下來,每一個生僻詞的解釋也都背下來,也能解釋這篇課文講的什么意思。還有一種孩子,課文背得可能一般,但你讓他解釋為什么魯迅要寫“我家門口有兩顆樹,一顆是槐樹,另一顆也是槐樹”,他能寫好幾篇800字理由不帶重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