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越溪女,出自苧蘿山。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顏。
浣紗弄碧水,自與清波閑。
皓齒信難開,沉吟碧云間。
勾踐征絕艷,揚蛾入吳關。
提攜館娃宮,杳渺詎可攀。? ? ? ? ? ? ? 一破夫差國,千秋竟不還。
西施,春秋末期農歷六月廿四日(陽歷7月19日)出生于越國諸暨苧蘿村,苧蘿有東西二村,夷光居西村,故名西施。施姓后裔生活在浣紗溪畔。其父賣柴,母浣紗,西施亦常浣紗于溪,故又稱浣紗溪。
在西施尚未出生以前,公元前544年,吳侵越時所獲戰俘剌死吳王余祭。公元前510年,吳大舉攻楚前,為解除后顧之憂,又曾攻越,占領檇李(今浙江嘉興南)。又過了五年,吳軍主力在楚都郢時,越乘機侵入吳境,雙方矛盾日趨激化。吳欲爭霸中原,必先征服越國,以解除其后方威脅;越欲北進中原,更必先服吳才有可能,因而引起延續二十余年的吳越戰爭。
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率軍攻越,雙方主力戰于檇李。越以死罪刑徒陣前自刎,乘吳軍注意力分散之機發動猛攻,大敗吳軍。闔閭負傷身死,夫差繼位為王。二十六年,越以水軍攻吳,戰于夫椒(今蘇州太湖中洞庭山)。越軍戰敗,主力被殲。吳軍乘勝追擊,占領越都會稽(今浙江紹興)。越王勾踐率余部5000人被圍于會稽山上。勾踐請降,吳大臣伍員建議勿許,認為“今不滅越,后必悔之”。夫差因急于北上中原爭霸,未采納伍子胥建議,以越王質吳為條件,許降撤兵。
勾踐夫婦作為人質被吳王帶回國后并未關押,而是為吳王“駕車養馬”,執役三年,在吳三年,勾踐不光研究了吳國的城池布防,亦研究了吳國為伐楚國開鑿的胥江,于是進諫吳王若想伐齊亦須開鑿一條貫穿南北的運河,并承諾回國開鑿吳以南段,方便向吳進貢,吳王負責開鑿向北運河,輔佐吳王平定中原。此諫贏得夫差信任,勾踐獲釋回國。
勾踐回國后就開始了“臥薪嘗膽”計劃,發憤圖強,強國、富民、納賢、興兵。其在謀臣文種、范蠡輔佐下,制定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長期戰略。
期間不光配合吳國開鑿了世界上最早的大型人工運河(京杭大運河的前身),還積極向吳國進貢,所以雖國力漸強卻并未引起吳王警惕。
在吳越爭霸的正史上其實是查不出任何關于西施記載的,也就是吳越之爭可能跟西施一毛錢關系都沒有。但吳越兩地坊間傳說之多、“古跡”之多已無法辨識原本真相,所以只能按坊間故事繼續講下去。
話說勾踐雖國力漸強但因在吳國做人質時對吳國的情況已十分清楚,故對直接伐吳感覺勝算不大,所以與大臣商議務必要想一必殺絕技。范蠡于是想出用“美人計”,因吳王好美色,可向吳王進獻美女(也就是安插一間諜)。于是越國開始了全國范圍內的選美大賽,西施因沉魚落雁之美拔得頭籌,封為選美冠軍,進宮深造準備進獻予吳王。
艷色天下重,西施甯久微。
朝為越溪女,暮作吳宮妃。
賤日豈殊眾,貴來方悟稀。
邀人傅珠粉,不自著羅衣。
君寵益驕態,君憐無是非。
當時浣紗伴,莫得同車歸。
持謝鄰家子,效顰安可希。
其時按宮廷標準評定美女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美貌,二是善歌舞,三是體態。西施只具備了第一個條件,而且西施本是農家女,從小下地干各種農活粗活,有一致命缺陷——腳大。大腳學會了舞蹈后跳起來就是很丑,故越王又差能工巧匠給西施專門設計訂制了一款中間有高跟的木屐,西施穿上后不僅舞蹈好看,走路亦婀娜多姿、儀態萬千。足足花了三年時間,西施終于集美貌與歌舞、步履、禮儀等才華于一身,可以進獻給吳王了,美女就這樣帶著艱巨的政治任務去了吳國。
吳王見到西施后龍顏大悅,為表真情同時也方便與集美貌與才華于一身之美女享樂,吳王夫差決定大興土木,為她在秀逸的靈巖山頂建造“館娃宮”(今天的靈巖山上靈巖寺就建在館娃宮遺址上),在紫石山增筑姑蘇臺,“三年聚材,五年乃成”,彼時之木結構建筑要用大量的木材,而運輸大型木材只能選擇水路,于是源源不斷的木材堵塞了山下的河流港瀆,“木塞于瀆”,自此,扼太湖之咽喉重鎮便得名“木瀆”。
“山近靈巖地最幽,香溪名勝足千秋”。木瀆是六大江南古鎮中唯一一處既有山又有水的。木瀆集蘇州園林和太湖山水為一體,攬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于一地,乃蘇州西部風景名勝區之中心和紐帶。靈巖山、天平山、穹隆山、天池山群山相抱形成盆地,胥江、香溪、采香涇、壽桃湖徑流四布,風水極佳。
自入桃源去,層阿翠不收。
佩環空洞響,云霧曉窗流。
紅藥生金屋,青山倚畫樓。
鶯啼開玉帳,柳動拂銀鉤。
解帶溫泉夜,凝妝石鏡秋。
碧潭春濯錦,丹榭雨張油。
斜月通蕭史,微風醉莫愁。
人由花上度,客似夢中游。
歌舞何時歇,山川盡日留。
橋猶名宛轉,鄉已失溫柔。
豈必千年恨,登臨見古丘。
木瀆古鎮憑其2500年歷史與姑蘇古城同齡,自古以來皆為吳西最大的商埠、姑蘇第一水鎮,鎮上古宅庭院深深,小橋流水悠悠。歷朝歷代各路政商大家、文人墨客紛至沓來,且留下無數贊美之詩詞賦。其中最著名的典故是乾隆皇帝七下江南六至木瀆。
關于乾隆皇帝下江南的真正原因,世傳各種版本,有游山玩水說,有尋花問柳說,有貪戀美食說,不一而足。但試想其25歲登基,在位六十載,禪位后又任三年零四個月太上皇,實際掌握最高權力長達六十三年又四個月,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第二長、年壽最高的皇帝。乾隆乃“康乾盛世”重要的締造者,真如民間所傳的話他如何創造盛世呢?其實乾隆祖父康熙皇帝就曾幾下江南,乾隆的偶像又恰好是其祖父,故乾隆南巡只是遲早的事兒。于各種史料中剝絲抽繭后得出乾隆南巡的真正原因有三:
一為治水,其幾次南巡的主要目的均為治理長江流域(包括淮揚流域、洪澤湖水系)之水患。
二是乾隆有情懷,乾隆皇帝聰明之處在于南巡經費并未皆由國庫支出,而是半推半就地由各路商賈(主要是鹽商)負擔了大部分差旅經費。當時各種商業已極其發達,因此商人們除心甘情愿包辦經費外,為了顯擺及迎合乾隆皇帝喜歡旅游、喜歡到處住“民宿”的情懷,各地爭相建設亭臺樓閣“樓堂館所”,促進了中國古建筑業及園林業飛速發展,興旺發達。
三是創造內需,拉動消費升級。乾隆南巡時,大量商人、紳士、文人墨客、優伶雜技聚于皇帝駐蹕的幾個城市,極大刺激了這些城市的商品消費;同時,官府、名流為了巴結、討好皇帝,大肆修繕裝飾園林、道路、民居、作坊,一時間杭州、蘇州、揚州等中心城市急劇繁華。當時之乾隆盛世繁華景象從其御用畫師徐揚(吳縣人)所畫《姑蘇繁華圖》可見一斑。
然則乾隆皇帝為何七次南巡有六次一定要到木瀆呢,試問“煙花三月下揚州”時沿2500年前始鑿的京杭大運河南下時最容易想起誰呢?吳王夫差。
所以乾隆來木瀆的真正原因是學習,來來回回數次即為學習學習再學習。這種穿越回吳越爭霸終局現場的學習絕對是無比深刻、收獲巨大的,清朝宮廷女子的木屐如此盛行即為乾隆學習吳越先進經驗之典型案例。學習吳國的先進經驗要來木瀆,總結吳越的經驗教訓更要來木瀆。
后記:老胡就一商人,毫無史學基礎,故未分正野史料,但亦未憑空杜撰。概以一己之視角解讀史地,差誤必難免,還請各路高人拍磚指正。特別感謝木瀆鎮政府及木瀆旅游公司提供的大量資料,同時感謝007戰友尤其12班的戰友之鞭策及鼓勵,是你們讓我原來對寫作的認知碎了一地雞毛,故今天的成長與你們密不可分。各位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