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去超市,爸爸餓了,自己稱了一大包動物餅干。回家,媽媽吃著餅干,引發了一系列回憶。
在媽媽的小時候,物資匱乏,小孩子的零食種類更是少之又少。有一次同學買了半斤餅干,媽媽雖然饞卻沒舍得買。后來在95高中時,學校組織去北陵公園春游。姥姥問媽媽想帶些什么吃的,媽媽就說:帶點動物餅干吧。于是,姥姥花了五毛六分錢,在原來的二門商店買了一斤用白紙包裝的動物餅干。記得那天春游下雨,來沈陽好久的媽媽第一次去了北陵公園,第一次吃到了“夢寐以求”的動物餅干。
其實,這種動物餅干論造型,一點也不精致,只能隱隱約約看出來是什么動物。爸爸拿起一塊“烏龜”說:“這是一個螃蟹吧!”嘎嘎!論口味,和現今市面上奶味濃郁的餅干差距甚遠,只有一點淡淡的甜味。但是媽媽卻贊不絕口,還把餅干帶到單位,作為加餐點心。
對于我來說,自然是能體會媽媽的這種心情的。九十年代初的玩具、零食,現在偶爾能夠看到仍然感到親切。而在父母的年代,生活水平雖然更低,但是小孩子童年的快樂記憶一點和收獲的滿足感也不比我們少,相反,他們更懂得珍惜現在的生活,更懂得如何靠著自己的努力去改變生活。
時間從不曾停滯不前,注定將一些俯仰即是的事物從人們身邊帶走。但是,記憶從不曾模糊,注定將消失的事物鐫刻上深深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