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伯格綜合征完全指南》讀書筆記

第三章 社會理解力與友誼

一、獨處

對于as來說獨出有很多好處,只有在其他人進入房間,或他必須離開房間跟其他人互動的時候,他們的問題才會出現。as在一對一的互動交流中表現得相對得體,當他們處于團體環境之中,智能就不足以應對多個參與者。

二、評估社會互動技能

as的一個核心特征就是社會互動能力存在本質性的缺陷。

對于as來說可能無法了解異性的親切態度未必就是“他對你有意思”。

三、希望擁有朋友的動機

as希望擁有朋友的動機可分為五個階段:

1.對自然環境產生興趣

2.想和其他孩子一起玩

3.建立最初的友誼

4.尋找合適的伴侶

5.成為終身的伴侶

四、友誼的重要性

擁有朋友是預防產生情緒障礙的有效措施,擁有朋友的另一個好處就是有助于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治療自信心低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友誼。擁有朋友和發展友誼的能力,決定了一個人能否獲得有助于成功就業的人際交往能力。

五、鼓勵建立友誼的策略

普通孩子友誼發展階段

1.友誼發展的第一階段——3-6歲

玩具和游戲活動是這個階段友誼的焦點,孩子們從平行的游戲方式逐漸發展為意識到玩耍的要素是共享和輪流。

低齡as在玩耍時心里通常有一個很清楚的最終結果設想,不過他們卻無法有效的將這個設想傳達給同伴,也無法接受和配合其他孩子的建議,因此會導致預期的結果無法實現。as幼兒依然主要在尋求可預測性和控制權,而同齡伙伴們大多已經開始追求自發和協作。

其他孩子通常會認為as兒童更喜歡自己玩,不喜歡有人加入他們。如果試圖加入,他們發現as兒童顯得特別霸道,不愿意遵從傳統的游戲規則,并且常常視其他孩子為下屬。在其他孩子眼里,這種行為相當過分,就像一位老師而不是朋友。因此,as孩子最終受到其他孩子的排斥,成為不受歡迎的對象,同時也喪失了交友能力的機會。

(一)適合第一階段的方案

1.由成人來扮演朋友來鼓勵兒童玩互動游戲,沒有一方局于控制地位。

2.學會輪流并尋求幫助。

3.與其他孩子進行彩排。

4.把孩子們一起玩的場景錄像。

5.裝扮游戲可以幫他們了解到,如果事情不是自己最初想象的那樣,并不代表那是錯的。這個游戲可以鼓勵孩子遇到問題是打破框框。

6.鼓勵孩子表現得友好。as孩子可以用一本關于友誼的日記記錄一天或者一周中表現出的有好舉動。

7.社交故事。社交故事是用來記錄社會性知識和社會性成功事跡的一種方式。社交故事的結構應當包括:簡介(清晰確認主題)、正文(列出詳細內容和知識),以及結論(總結并強調故事中的信息并提出新的建議)。

8.社會信號活動。

2.友誼發展的第二階段——6-9歲

這個階段的友誼對互惠、互助有更多的期待。互惠的概念是真誠分享資源的態度,一級游戲時力求公平的原則。這個人不僅是他玩游戲時的玩伴,而且也是能夠幫助解決問題,以及修復情緒壓力的人。

(二)適合第二階段的方案

1.角色扮演活動。as要運用社交故事和角色扮演活動來學習合作的道理,并進行大量練習。給予以及接受贊美和建議,為共同的目標一起行動,了解個人的身體空間,身體接近和接觸方式,應對和給予批評,確認厭倦、尷尬和沮喪的信號,以及何時和如何打斷對方。

2.在教室和操場內安排助教。

3.玩人偶、娃娃和閱讀小說

4.共同興趣。特殊興趣也可以促進as孩子與普通孩子之間的友誼。

5.幽默感。

6.社交同心圓。社交同心圓的最大好處就是幫助孩子從視覺上直觀的看到我們周圍復雜的人際關系層次,并學會與圈內某類人交往時該說什么與該做什么。

7.什么話不該說。as通常不近人情的誠實,總是直率地說出心里的話。他們忠于事實,而不是人們的感受。他們可以通過社交故事的學習和了解到,為什么有的時候不說實話才是適當的,以及什么時候應當保持沉默。

8.教室里的人類學家。as孩子努力想要了解我們的社會習俗,其實很想是人類學家發現了一個新的部落,想進一步了解人群特征和生活習俗。

9.課后的社交體驗。如果我們認識到這些孩子已經在學校里有了足夠的交往機會,就必須接受此時孩子已經沒有精力或動機繼續與人互動的現實。

10.社交能力訓練團體。重點訓練的項目有:對話的技巧和解讀,解釋身體語言,認識別人的觀點、以及結交朋友的能力。

11.適合同伴的方案。

3.友誼發展的第三階段——9-13歲

朋友是一個以互補的態度、想法和價值觀來提供真心關懷的人。朋友之間的互補情緒和支持對方成為重要成分。

(三)適合第三階段的方案

1.同性間的友誼。as孩子需要擁有不同性別的朋友,因此,我們必須做一些社交方面的策略規劃,以確保它們能得到不同性別的朋友的支持。

2.一位導師或好友。as孩子如果不能順利獲得友誼,常會感到孤單和悲傷,他們需要友誼方面的相關方案和0指導。

3.另類朋友團體。老師可以根據這些孩子的特征,組織起一個另類團體。

4.建立團隊合作技能。

5.戲劇表演課程。戲劇表演是一個有效的策略,as可以由此學習并練習適合青少年之間的互動,比如:合適的談話主題,聆聽的藝術,如何表達對別人的內心情感,以及什么時候和在多大程度上向他人暴露個人信息。

6.電視節目。

7.利用資源。

4.友誼發展的第四階段——13歲-成人

朋友可以定義為“無論我什么樣,對方都能接受我這個人”,或“對事情的看法和我相同”的人朋友提供了個人認同感,而且與自己的人格相融。這個階段重要的一點是:一個人必須首先接受自己,然后才能在成人的層次上和他人建立聯系——否則,友誼就會成為一種解決個人事務的手段。

(四)適合第四階段的方案

1.把動物當朋友。

2.網絡朋友。網絡能提供大量志趣相投的人,網友能接受彼此的理由往往在于對方的知識水平,而不是每個人的社會特征和外表特征。

3.支持團體。as成人團體定期聚會,討論各方面的話題。

4.關于異性的交往信息。

5.社交焦慮。

6.維系友誼。as個體由于非黑即白的價值傾向,只要朋友出現違反友誼的舉動,勢必會結束這段友誼,而不是尋求和解。他們能夠在作出決定之前先想向其他朋友或家人尋求建議將會是一個有效的策略。

7.向其他人說明阿斯伯格綜合征。如果能給他人一個簡潔而準確的解釋理由,他們就不容易感到困惑,而且更愿意接受阿斯伯格綜合征。

8.移居到其他文化國度。

9.與同事建立友誼。as在工作崗位上需要找到一位社交導師,能夠理解他們的異常人格和交友能力,并且以一個朋友和代言人的身份提供指導。這位導師也可以幫忙判定其他同事愿意與他交往的真誠態度如何。有時as容易對一個友好的舉動、笑容或動作,做出過度的解釋,以至于誤解他人的意圖,這種情形可能造成他對某個和善友好的人產生強烈的興趣或過度迷戀。

10.社交時間的長度。他們的社交成功往往取決于智力成果,而非天生本能,因此社交活動很容易讓他們感到精疲力竭。

六、社會理解力發展的預后

as孩子天生不曾擁有完整的社交拼圖,只能根據經驗來界定每一小塊的連結和模式,因此很希望他人指導。隨后,這些社會性拼圖會以一小堆、一小堆的方式拼湊成幾個互不連結的小圖案;經過三四十年之后,他們才可能確認出大多說特定的模式,拼圖的速度也快了起來。有些as最終能夠擁有很好的社交技能,可其他人無法想象那是用多大的心智努力換來的。

第五章 心理理論

as個體普遍存在理解想法和感受的困難,不管是面對他人還是自己。他們的問題源于心理理論和同理心的的不成熟或遲緩,而不是完全缺乏同理心。事實上他們非常關注他人,只是沒有能力來識別情感狀態中比較細微的線索,或解讀出復雜的心理狀態。

一、心理理論能力的缺損對日常生活的影響

難以通過眼神獲取社會性和情感方面的信息





內省與自我意識

as這種較高形式的內省與自我意識與哲學家頗為相似。

認識尷尬情緒

as更難認識到尷尬的情緒,所以他們善于挑剔別人的錯誤,并熱衷于指出來。對于as來說,糾正別人錯誤的愿望,遠遠大于對別人情緒反應的關注。

焦慮感

不了解她人的想法和感受是造成不安全感和焦慮感的一個因素。

社會推理能力的速度和質量

as也能發展出較高的心理理論技巧,但是在實際應用中,他們需要花費比其他人更長的時間認知線索進行信息處理,然后作出適當的回應。不憑借直覺而運用有意識的心智推理會大大影響反應速度。

在輕松的氣氛下,as通常能分析對方所處的心理狀態,但是處于壓力之下,他們的任何能力都可能表現不佳。??

精疲力竭

as在處理社交信息的時候通常需要消耗大量精力,容易導致抑郁癥。

二、提高心理理論的能力的策略

這部分內容不是太理解

第六章 情感的認知與表達

一、評估情感理解力與表達能力

as孩子通常能夠順利辨識強烈的基本情感(悲傷、憤怒、快樂),不過對于比較細微的情感表達(困惑、嫉妒、懷疑),就不容易辨識。??

除了理解、表達、調節和平復情緒的能力問題之外,這些孩子往往沒有足夠的自信心作出適當的回應。

二、焦慮障礙

當感到焦慮時as思考會變得僵化,思路狹隘和單軌思維反映了他們的焦慮狀態。焦慮程度過高、持續過久,會導致現實感消失,出現妄想癥。

as最常出現的焦慮障礙類型包括:強迫癥、創傷后應激障礙、厭學癥、選擇性緘默癥和社交焦慮障礙。

三、抑郁癥

as的臨床抑郁癥,通常必須結合藥物治療、認知行為治療,鼓勵社交成功的經驗,鼓勵培養自信心和更樂觀的心態。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