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自由之路》讀書筆記10
重點提示:我希望閱讀后的讀者,請購買紙質版本。
本文緣起:
《財富自由之路》讀書筆記1:http://www.lxweimin.com/p/6ca7e0b3ab26
《財富自由之路》讀書筆記2:http://www.lxweimin.com/p/c86f24ca84b2
《財富自由之路》讀書筆記3:http://www.lxweimin.com/p/f3e214c23ba1
《財富自由之路》讀書筆記4:http://www.lxweimin.com/p/2bb3dadaf2cf
《財富自由之路》讀書筆記5:http://www.lxweimin.com/p/5d944e1c26f2
《財富自由之路》讀書筆記6:http://www.lxweimin.com/p/43549df16798
《財富自由之路》讀書筆記7:http://www.lxweimin.com/p/45925fb8c44a
《財富自由之路》讀書筆記8:http://www.lxweimin.com/p/b30cc6461914
《財富自由之路》讀書筆記9:http://www.lxweimin.com/p/a84d78038226
本次讀書筆記為本書45-50節。
我閱讀的版本如下:
閱讀后的讀書記錄如下:
46. 如何才能練就融會貫通的能力?
所謂“知識”,指的是能夠指導我們作出更好的決策,且長期來看更可能給我們帶來更好結果的那些信息。
品味和品位,和耐心一樣,都是長時間積累的結果。若品味與品位都提高了,那么將來的輸入質量只會越來越高。
于是,分辨“知識”就很容易了,無非是問自己兩個問題:
知道這些之后,我的哪些決策會隨之改變?
從長期來看,這些東西可能為我帶來哪些想得到或者得不到的好處?
“短期有用”的東西不見得“長期有用”,“短期沒用”的東西不見得“長期有用”。
若本科讀的不是數學或者計算機專業,那么去美國讀金融專業的機會幾乎為零。
絕大多數人在判斷知識有用與否的時候,希望那信息馬上有用、立竿見影。于是,他們相當于主動剔除了很多“短期沒用”但絕對“長期有用”的知識。
絕大多數牛人都一樣,不怎么在意多大多數“新聞”。
有繁衍能力的知識:有些知識能繁衍出更多的知識,于是,他們顯然更高級,也更有價值。
邏輯學就屬于這一類。概率論也屬于這一類。英語更屬于這一類。編程屬于這一類。這類知識有一個專門的術語,叫作“通識”,即,無論在哪里都用得上的知識。
碎片化的信息無法直接構成知識。知識是有體系的。
即便是學習的時間被碎片化了,學習的過程實際上依然是長期、持續、連貫的,否則也不可能產生進步。
真正擅長學習的人,都擅長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完成長期、持續、連貫的學習。
體系化的知識是更高級的知識。至于碎片化,則和知識完全沒有關系。
那么,讀普通個體來說,體系化又從何而來呢?我有一個理論:在知識的海洋里,最佳策略是“漫游”——對普通人來說更是如此。
很多年過去,當我回頭看的時候,最慶幸的事情只有一件:
我好像從一開始就沒操心過“學它有什么用”,不僅如此,我好像從一開始就覺得學習本身很有趣。于是,我無論學什么都覺得很有趣,甚至,在學不會,學不好的時候,我依然覺得學習很有趣!
“學習學習再學習”(先把“學習”這個本領“學習”好,“再”繼續“學習”)。
“一生只有一個職業:學生”。
我一直在“漫游”,常常毫無目的,甚至根本就不想有目的。
在其他領域,這也許不被認為是好策略,但在知識面前,這絕對是個好策略,因為你會越來越頻繁地產生這種幸福感:
真沒想到,我學過的那個東西在這樣的地方用得上!
這種幸福感在英語里叫作“serendipity”(意外的好運)。
我學很多東西的理由是:誰知道它在什么時候會有什么用處呢?
“融會貫通”,無非就是兩個貌似原本不可能產生聯系的節點之間產生了“意外的聯系”,然后竟然發現那個聯系足夠重要,足夠有用,甚至達到令人震驚的地步。
融會貫通的前提是什么呢?很簡單:產生聯系的節點數量足夠多。
連接數量=節點數量×(節點數量-1)÷2
只有博學的人才有融會貫通的能力(甚至機會)。
于是,在學習的時候,“莫問前程,但行好事”是最有策略,因為肯定會有一個天然的回報:融會貫通。而且,一旦融會貫通的效果出現了,就說明另外一件天大的好事同時出現了:體系化自動形成。
更進一步,我們會意識到:
所謂“融會貫通”,本質上就是那些“清晰、準確、必要的概念”之間建立“清晰、準確、必要的關聯”的過程——這不就是讓我們變得更聰明、讓我們的操作系統變得更高級的過程嗎?
一個人所要自信的對象,應該是未來的自己,而不是現在的自己,更不是過去的自己。
除了增加節點數量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方法:主動增加連接。主動增加連接的方法倒也簡單,就是經常問自己這么一個問題:
這個概念、這個道理,還能用在什么地方?
47.人生的終極問題到底是什么?
有一天,我發現了一個更有意義的終極問題:
什么最重要?
這本書全部都是思考“什么更重要”的范例。因為在我的體系里,“什么更重要”就是用來鍛造價值觀的問題,而價值觀是操作系統的核心要素之一,幾乎一切決定都來自這個問題的答案。
什么更重要?
反復認真地把這個問題問下去,深究下去,到最后會直接出現另外一個更重要的問題的答案。這個問題是:
什么最更重要?
我發現托福考試考的不是單詞量,而是通過基礎詞匯揣摩上下文邏輯的能力。
《TOEFL核心詞匯21天突破》讓我跨過了“財富自由”的“里程碑”,而且直到今天還在賣。
“擇偶標準”,通過反復探究“什么最重要”,我終于找到了一個“最重要”的因素:
對方是不是一個能講道理的人?
在我看來,這是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因為若滿足這一條件,就幾乎沒有不能解決的問題了。
在工作上也一樣。現在,我每周都要跟很多團隊開會,會議流程很簡單:
我們當前最重要的使是什么?為什么?
如果我們確定這是當前最重要的事,那很簡單——把一切注意力都放在它上面。
在待團隊這件事上,什么更重要?得到的結論是:
選一件發展迅速的事情去做最重要。
投資,什么更重要?到最后,什么最重要?
結論是:
在買到可維持長期成長率的可增值資產之后,一直握著——不動最重要。
順著這個“發現”,我想透了很多這個新世界里的重要原則:
自己對自己負責。
成長率決定價值增長。
一定要投資比自己更牛的人。
一切的功課與努力都要在錢打出去之前完成。
在金融的世界里,沒有什么可以打敗錢這個東西。
自己不懂的東西,無論看起來多好,都不能胡亂參與。
在“教育”或者“學習”這件事情里,什么最重要?最終,環境比老師重要,你自己比環境重要。于是,到最后,在教育或者學習這件事情里,自己最重要。
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決定因素。
那么,在你身上,什么素質最重要?這么多年來,我只看到一個素質比其他素質都重要:
干一行,愛一行。
這是我們人類的基因設計:
你只能做好你熱愛的事情。
你不可能做好你討厭的事情。
判斷一個人是否有很強的執行力,只要看他在做得不好的時候會不會繼續做下去就可以了。
如果不喜歡做,怎么可能接著做下去?如果不熱愛,怎么可能堅持到最后?所以,在“執行力”這個東西里,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熱愛程度。
無論做什么事、學什么東西,我都要想盡辦法為它賦予極大的意義,如此這般,我就把“堅持”和“努力”之類的概念都從我的操作系統當中刪除了。此外,我還有更“狠”的策略:
我事實上在與我的每一個技能談戀愛。
琢磨來琢磨去,我才發現,還有比財富自由更重要的事情。到最后,我找到了一個概念:家族傳承。傳承什么更重要?傳承什么最重要?傳承能力最重要。
幻燈片是最重要的嗎?顯然有比幻燈片更重要的東西:內容。
投資人關心的只有事實和邏輯。
內容>幻燈片設計
你不知道并不可怕,你不知道你不知道才可怕。
人>內容>幻燈片設計
簡言之,最重要的是人,你要做的更重要的事情是“成為能說那話的人”!
我從不在制作幻燈片上浪費時間。可我也喜歡漂亮的幻燈片——怎么辦?用錢換時間。
《別再學習幻燈片制作了!》
48.執行力差的根源究竟在哪里?
所謂“執行力”就是指一個人是否清楚地知道要怎么一步一步做下去。
我們都格外擅長把沒必要的事情做到底。
我們的身體里有不止一個自我。
人類大腦分3層。最里面的那一層叫做“鱷魚大腦”。它沒有情緒,沒有理智,只有5種應激反應:
如果入侵者是同類,同性,且不如自己強壯,那么“fight”!
如果入侵者是同類,同性,且比自己強壯,那么“flee”!
如果入侵者是同類,異性,那么“fuck”!
如果入侵者不是同類,不管它是同性還是異性,只要不如自己強壯,那么“feed”!
如果以上皆不是,那么“freeze”。
人類的第二層大腦,我們把它稱為“猴子大腦”。簡單地講,這層大腦用來生成各種情緒,包括最基本的恐懼、興奮等。
人類最終發展出了幾乎獨一無二的第三層大腦,學稱“前腦額葉”。不夸張地講,人類文明都是建立在前腦額葉之上或者之中的。
我們每個人都多長經歷過“突然大腦一片空白”的情況,你知道那個時候你的體內發生了什么事情嗎?大抵是這樣的:
我們的腦細胞活躍是需要大量能量的,例如氧、糖等。
我們的心臟位置決定了大腦多需要的能量會先輸送到“鱷魚大腦”(即,最內層的大腦),然后輸送到“猴子大腦”,最后才能抵達“人類大腦”(即,前腦額葉區域)。
當我們突然受到驚嚇,或者突然情緒激動的時候,內兩層的腦細胞最先活躍起來,消耗了大量的能量,因此,外層負責處理理性的大腦區域完全沒有能量供給,只能“暫時休眠”。
所以,從現代科學的角度解釋,所謂“更為理性的人”其實是前腦額葉區域相對發達的人。
在最初的時候,我們的“戰車”是這樣的:
黑馬很強大(直覺)。
白馬次之(情緒)。
騎手只不過是個孩子(理智/元認知)。
“元認知”與“理智”常常可以互換。
我們的真正的任務是:
用一切辦法改進戰車的性能!
想辦法讓騎手盡快成長。
想辦法讓白馬和黑馬一樣強大。
想辦法讓騎手和馬配合好。
自己要糾正一個普遍的錯誤認知。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里(甚至包括現在),人們常常錯誤地把理智與情緒、直覺對立起來。
我們必須接受一個事實:最終,黑馬、白馬、騎手誰都干不掉誰。
還有,不應該用先入為主的道德判斷來衡量他們。
閃念:只不過是我們大腦中的一些原本沒有關聯的腦細胞(活用“神經元”這個詞也可以)突然相互關聯了一下。
再進一步,你要明白,黑馬有黑馬的用處,白馬有白馬的用處,它們不僅誰都不能消滅誰,而且恰恰相反,它們是互相需要的,誰離了誰都不行。
以下才是真正有意義的深刻理解:
情緒是理智的快捷方式。
直覺是情緒的快捷方式。
直覺(黑馬)的反應比情緒(白馬)快,情緒的反應比理智(騎手)快。這是由生理結構造成的,因為黑馬離心臟最近,所以最先獲得血液和各種養分,然后是白馬,然后才是騎手。
最有效的調整白馬的手段很簡單:讓騎手不斷學習新的概念,打磨、更新舊的概念,鍛煉更好的價值觀,反復思考,重復應用,然后把它交給白馬(即,建立正確的情緒)。最神奇的是,對那新知識、新技能,若白馬用得多了,還能把它們傳遞給黑馬,而黑馬的反應速度更快。
建立更重要、更有效的快捷方式(情緒與直覺)本質上就是把學到的東西內化的過程,所以,情緒與直覺也都是習得的。
還有,要知道黑馬、白馬和騎手最終都不是完美的。
最后,要深刻理解“快捷方式”的建立過程,即,新習得的知識的內化,需要很長時間,需要很多次的重復,需要很多次的應用,直至能夠不假思索地完成。
很多人對“教育”只有膚淺的理解,當然也不可能對“自我教育”有正確的理解。人們總是以為“告知”就是“教育”,以為“知道”就是完成了“自我教育”,卻不知那只是表面上的步驟。他們完全忽略了另外兩個重要的環節,“內化”與“生產”。
“重復”就是“內化”的過程。例如開車。
“生產”就是反復“應用”那些通過重復而完成了內化的新技能,通過產出反過來進一步強化那些新技能。最明顯的例子是寫作。寫作是反復思考并反復輸出思考結果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更強的邏輯能力被內化,更強的表達能力被內化,更強的溝通能力被內化,更強的感染力和影響力被內化,而且發生這一切的原因和結果都是元認知能力的不斷強化與內化。
于是,沒有產出的教育是沒有任何意義的(這就是過往的教育總是失敗的根本原因)。“自我教育”失敗的原因也是一樣的:你不生產,就實際上什么都沒有——能識字,能看書,卻什么都做不出來,還有比這更失敗的嗎?
我一向認為,能“想明白”的人都要很強的執行力,執行力不是獨立存在的,它只是“想明白”這個動作的自然結果。而一切的“半途而廢”,其最合理的科學解釋,也是最樸素的解釋是:重復與應用的次數不夠,內化過程沒有完成,大腦皮層溝回構建失敗,應該建立的神經元關聯不夠強以致斷掉,回到了原本沒有關聯的狀態。
執行力差的另外一個解釋,也是更重要的解釋,是我們早就講過的:執行力強的人和執行力差的人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物種,他們各自生活在與對方截然相反的鏡像世界里。
如何提高執行力?進化成“另外一個物種”就可以了。
49.如果真正讓你賺到錢的不是知識,那究竟是什么?
一切知識都正走在通往免費的路上。
Google,Wikipedia,Quora,YouTube,Stack Overflow。
為什么買書的人多起來了呢?
除了比過往更注重知識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很可能是“生活必需”消費在收入中的占比逐步降低,也就是說,雖然書價好像漲了,但相對于漲得更多的收入來說,書其實“更便宜”了,于是,人們會購買更多的書。
所以,知識本身的變現能力不是很強,甚至從大趨勢上看,知識的變現能力正趨近于零。
實際上真正能夠變現的是“認知差異”。
人們在面對同樣的信息、知識、現象、事實、數據等的時候:
不僅對它們的認知不同,例如,有少數正確的,有大多數不正確的——這里有差異;
而且,即便是在認知正確的群體里,還有認知高度、認知深度的不同——這里還有差異。
人與人的認知差異是巨大的,甚至大到好像物種之間差異的地步。
事實上“知道”(即,“認知”)本身的作用不大,真正起作用的是“比別人更有高度的認知”或者“比別人更有深度的認知”,用我的專欄和這本書里的專門詞匯來講,就是“升級過的認知”,而真正有巨大作用的是“經過多次升級的認知”。
也許你會好奇,能實現不斷升級的最重要工具是什么呢?還真有一個:
行動中的思考。
用行動刺激思考,用思考改良行動,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我印象最深刻的經歷是這樣的:
當你握住一筆資產,等它上漲100倍甚至更多之后,別人所關注的漲跌“1個點”,對你來說就是漲跌“1倍”——每上漲1個點就是多1倍。
沒有踐行,就沒有可變現的東西;沒有行動中的思考,就沒有真正有價值的認知升級。沒有認知升級,就沒有認知差異;沒有足夠的認知差異,就根本不可能白手起家。
50. 為什么 “共同成長” 才是最好的出路?
朋友。朋友就是那些與我們共度時光,讓我們感覺到溫暖的人。
朋友就是那些與我們共度時光,讓我們感覺到溫暖,讓我們心甘情愿地付出的人。
維系交往是要耗費時間和精力的,在兩個人的交往過程中,一定至少有一個人是主動的,而我就是那個主動的人,因為我覺得這些“成本”是必然存在的,也是我必須承擔的。
朋友就是那些與我們共度時光,讓我們感覺到溫暖,讓我們心甘情愿地付出的人。而這里所說的“付出”,常常是指我愿意花時間和精力主動與之聯絡,主動與之維系友情。
與老朋友相處的一個原則:輕易不和他們產生合作關系,生怕傷到這個稀缺的存在。不是“不”,而是“輕易不”,這其實是一種尊重。
成熟的特征就是獨立。
朋友就是那些愿意與我交往,而且我也欽佩的人。
交往是要耗費時間的。
朋友就是那些我愿意花時間與精力與之共同做成至少一件事的人。
李路。沙昕哲。Ruby交流會。馮曉東。霍炬
回頭看看我對朋友和友情的定義,其實背后是一個很簡單、很清晰的過程:
依附
獨立
共生
霍炬是那種能幫助對方成長的人。
友情中最有價值的部分來自各自的成長或者共同成長。
對我來說,寫博客、寫微信訂閱號文章,其實都是交友方式。
關于朋友,我有如下3個方法論的總結。
(一)在老朋友身上要花時間(我很重視他們)
老朋友很難得。
維系任何關系,都需要一個主動的人,否則,這個關系就會被淡忘。
花費時間就是耗費生命。
(二)甄別那些值得花時間與之成為朋友的人
太黑的、對老婆不好的人不能交往。
每個人的時間都很有限,所以必須認真選擇值得花時間的人,否則就不劃算。
于是,我有了幾個簡單的標準作為我甄別朋友的方法論:
一技之長
追求進步
真誠熱情
所謂“大牛”,就是那種有能力構建自己的世界的人——他們通過構建自己的操作系統,再配合行動,從而構建自己的世界。
用嘴道歉的人不值得交往,用行動道歉的人遇到一個就要珍惜一個。
(三)為大家創造多贏局面
所謂“情商”,指的是一個有多大的能力去創造共贏的局面。
馬曉軍。捷越聯合總裁。
不是我的我不要。
成長是有方法論的。
成長的目標是什么?進化成另外一個物種,擁有一個長成那個樣子的未來。
成長的體系由以下3個層面構成:
與自己共同成長。
與家人共同成長。
與朋友共同成長。
所謂“幸福感”,就是你與你所在的世界之間的強關聯。
與整個世界共同成長。
有專業的素質,有旺盛、執著的好奇心,有無往而不勝的執行力,有超強的學習能力——擁有一個能夠自主升級的操作系統的人,不大可能被這個世界落下,與整個世界共同成長是他們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
為什么你的未來更可能是這個樣子的呢?
因為你能比你的上一代活得更久!
巴菲特生于1930年,2017年,他87歲,還在開心地工作。
學習事實上是對自己的投資。一切的投資活動都一樣,“長期投資”永遠是最靠譜的策略,至于市場嘛,“短期是投票機,長期是稱重機”。
“退休”其實是計劃經濟時代的遺留概念,早就應該從你的操作系統里刪除了。
投資,什么更重要?到最后,什么最重要?
結論是:
在買到可維持長期成長率的可增值資產之后,一直握著——不動最重要。
你自己就是你能買到的最便宜的、最有可能長期保持成長率的可增值資產!
人類正在經歷一個前所未有的階段,正處在拐點上,個人財富的積累速度與量級前所未有地快與大,更為重要的是,跨過財富自由里程碑的人口比例逐步上升——這是大趨勢,你要和這個世界共同成長。
《Beat the Market:A Scientific Stock Market System》。愛德華·索普(1967年出版)。
“自我教育”要靠自己。自己的行動,以及自己在行動中的思考,才是進步的核心。信息送達本身無法構成完整的教育。
尾記:如何成為一個更幸福的人?
當你嘗試著進步的時候,你遇到的更可能是打擊,而不是鼓勵。
相信我,你并不孤單。(當有不好的事情發生在你身上時。)
所有真正有意義的進步,最終都會像復利曲線一樣,在經過那個“長期”之前,都像是“恒定沒有斜率的直線”,只有經過“長期”,已經度過某個時間點,才會有“肉眼可見”的飛揚。
有誰喜歡自己被證明為退步呢?
讓別人不開心,是自己不對,自己不周到。
一切“進化”都是“長期”之后的未來結果,不是今天就能拿出來展示和證明的。
拿尚未發生的事情說事兒、講理,盡管不一定是錯的,但通常不會被別人正確理解。
人們不理解你的時候,自然不會支持你。
證明自己是沒有必要的,若做到了就無須證明,若沒做到則證明也是徒勞。
自己給自己引來很多攻擊,不僅是愚蠢,更是致命的。
那該怎么辦?
默默地完成進化。
最佳策略選擇完成。
《成為能說那話的人》
最初的策略很初級:做一只歡樂的兔子。事實上,樂觀并不是天生的。樂觀是一種選擇,一種能力,一種相信明天會更好的選擇與能力。
一切的歡樂,其實都只是多巴胺分泌處于平均水平以上的結果。于是,事情就很簡單了:多學習,多運動,人自然就開心起來了!當然,還有輔助的方法:在人群中尋找那些歡樂的人,與他們為伍。
更有效的策略:成為一只勵志的兔子。我要成為一個鼓勵所有人的人。
“鼓勵”絕對是這世界的稀缺資源——我相信你早就有深刻的體會。鼓勵他人的好處:一是你身邊的人會不由自主地喜歡你;二是你會慢慢變成一個無須他人鼓勵的人——你早就變成了正能量本身。
一句樸素的“我支持你”就已經足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