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美國家庭為什么要住在鄉村?
住在這兒青山碧水藍天間,你才能感受到美國人為什么要回到郊區。這里沒有大城市的繁華與浮躁,也沒有大城市的交通方便,沒有大城市的各種娛樂,也沒有大城市的喧囂,但這里有大城市一樣的生活娛樂設施,特別是家庭生活所需要的一切。當然,這里的鄉村不是中國的古老鄉村,也不是傳統的美國農村,而是美國新城鎮化運動之后從大城市向周邊小城市或者說向郊區的擴展之后所形成的郊區小城市。這里大多政府統一規劃,或由房地產企業統一開房,形成了一片片形態各異,親近自然,豪華壯觀的一棟棟House 連成的社區。房地產企業開發的一個個的社區連成一片逐步形成了一個個的小城鎮,當然也是小城市。在這一個個的小城市里面,有配套的各種商業設施,包括商場、游樂中心、銀行及各種兒童娛樂場所。由這些社區及這些社區周邊所開發的一系列的市場形成了一個個的小城,因此,這里不是先有城再有市,而是先有社區再帶動周圍的市場出現,進而形成一個個由社區所構成的小城市。白天人們在城市上班,晚上他回到安靜祥和的家。在這里什么不需要戶口,只要你是社區的居民,無論是租房或買房,你就可以享受城市所提供的一切福利待遇,包括優質的學區,完善的公共服務,和睦相處的鄰居,及優美的自然環境。我想,美國的郊區化運動已經徹底顛覆了我們傳統的城市概念,城市已經不再是圍起來的一塊安全的堡壘,或僅僅是由市所積聚起來的人群,而是由社區所帶來的商業及由商業所構成的人群聚集,進而才有了一個個以社區為基礎形成的一級政府組織。當然,究竟是先有城,還是先有市,是先有社區然后有配套的管理機構,從而是最后才有了城的形態,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一個問題,也是和傳統城市歷史的形成和發展所不同的地方。這種城市擴展的意義對中國有什么借鑒意義呢?
首先,規劃的主體不同,美國更多是由房地產企業開發,然后引進社區居民,并進而開發完善的城市設施,最終才形成了一個個城市的概念,所以去形成路徑是企業主導,社區居民為主體,然后才有政府的統一組織與規劃。這不正是今天中國商品房開發模式的今天中國的新型城市治理模式嗎?所不同的是中國的嚴格戶籍管理與美國不同。
其次,這些小城市的功能也不同。其主要是為了居住與生活,是生活地與工作地完全有了分離。這里是一個生活的中心,而不是工作的中心,實現了生活與生產的完全分離。在人類歷史上,城市首先是圍繞市安居起來的人群,為了消化剩余的產品而聚集地在一些地方,這些地方逐步固定下來形成了一個個的市,為了保證市里安居起來的人群生活得安穩一些才有了城的出現,城使市的安全得到了保障,所以由市而城,進而出現了保障城市的政府機構,這是傳統城市的發展發展模式,也是中國城市的大多發展進化過程。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上,工作、生活部分,生產與生活相連是城市人的基本生活狀態。
再次,中國城市的擴展模式與美國不同。中國古代的城市可以分為彼此相關的四個層次,即內城、外郭、郊、野,也即《管子》所謂的“內之為城,外之為郭”,在今天則是所謂的一環、二環,乃至于五環、六環。這種城市空間結構有時候和中國的人際關系一樣是一圈一圈有中心向外圍投射出去的漣漪,即由中心向外圍擴展,其重要性及地位也在不斷地降低。而美國的人際關系正如費孝通所說的是一捆一捆捆好了的柴火,人是獨立的個體,城市也是一個一個平等自由的生存體。那究竟是生存環境造成了城市模式的差異,還是獨特的城市模式造成了人際關系模式有別呢?這是一個值得再思考的問題。
未來的中西方的城市模式是差異更多或是共同點更多,理想的城市應該是什么樣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