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話書成課”助力自我成長之路

近兩年的工作中和生活中,除了目前還有勝任工作的能力外,自我學習的路徑似乎已經中斷,對未來自己在哪里?會在做什么?……沒有明確清晰的認知,突然感覺被抽空一樣。特別是工作環境中,感覺對管理人員的要求越來越高,自己也越來越有危機感。最近幾次企業內部組織的專業培訓,感覺滯后于老師的思路,有種慌張的感覺。突然問自己,最近兩年自己是怎么了?鍛煉身體終止了,閱讀的習慣也廢掉了,曾經為了解決有一個問題可以看書到凌晨兩三點。肌肉和大腦一樣都需要常鍛煉才能靈活和有力量。

關注話書成課這一課題已經有半年多時間,看到課程內容設置和課程目標介紹,讓我感覺是一個充滿神奇魔力的課程,感覺走進這個課堂能讓我從內到外煥然一新,似乎能讓自己的大腦從“朽”到“特別靈光”。然而,真正走進來才發現,并不是一門輕松的課程。因為每一項內容都是需要自我建構,打破自我固有的知識和觀念,重新搭建新的知識體系。袁老師每項教學目標的設置都讓我們不得不全身心的投入才會有收獲。

這門神奇的課程,濃縮成兩天共16課時的內容,背后濃縮著袁老師數年的努力而總結出來的精髓。課如其人,袁老師是一個向內求的人,內斂不張揚,感謝袁老師能為大家奉獻精彩完美的課程呈現。

讓我收獲最大的5個知識點

1、為書中內容畫出課程框架。

回想以前制作課件從來沒有在紙上理出框架的習慣。第一天課程結束當晚試著用框架來整理第二天需要講的PP T內容時,發現:會讓講課思路更清晰。制作PPT過程的主線不容易偏移。

2、用CSRP模型設計課程框架。

如果只是依據個人理解來畫出課程框架,屬于非常淺顯的方式。而CSRP模型是袁老師自己總結出來的工具。它的步驟依次是:先選擇出適合轉化為課程的內容——然后將內容進行分類——分類后再按照一定邏輯順序進行整合(此處是思維導圖的雛形)——明確課程的重點,從而合理分配內容的比例。

3、掌握5種邏輯來設計課程結構

這個知識點和我上面這段話中的邏輯相呼應。只有根據書中內容的實際類型用對應的方式來設計和展現,才能清晰明了。比如:我們要解決的知識點是可以用流程呈現的一定是并列式結構;講產品類的屬于內容概念性,可以用對比式讓學員一目了然兩種產品之間的差異,突出重點;如果是解決某項問題,一定是問題和對應的解決方案的問題式結構。

4、必須設計學習活動

為什么袁老師的課程用了很多時間來講這部分內容,因為建構主義教學也是源于成人的認知心理學,只有通過巧妙的活動設計,才能更好地幫助成年人去建構。成年人都不喜歡一味的灌輸內容,喜歡有趣的,現場就能從知識到能力轉化的課程。課上袁老師展示了,概念性知識,流程性知識,方法性知識,反思性知識不同類型的知識可以運營不同的設計方式來展示。這個是其他課程中所聽不來的。袁老師奉獻的全是實戰的慢慢干貨。更重要的這些活動能夠滿足DISC模型中任意性格人的。

5、GEEAT化書法

這個工具非常具體,不僅僅是指導我們化書中內容工具,更是需要我們經常練習的閱讀思考模式。只有在日常閱讀中靈活掌握好了這個內容,才能將它應用到我們化書的行動中。

印象深刻的3個知識點

1、利用“庫伯學習圈”理論來化書中內容為框架。

在該理論的指導下,依照讓學員獲得體驗——引導學員進行反思——過渡上升到理論知識——引發學員將培訓所得應用于實踐這樣的4個步驟設計并實施培訓。可以最大限度地兼顧到各種學習風格的學員的學習興趣及學習需求,達到培訓收益最大化。

2、用ASK 模型來檢測課程結構是否已經畫到最后一級的。

當我們在畫課程結構時,對是否已經畫到最后一級拿捏不準。可以利用ASK模型工具,最后一級的內容只要是解決A知識B技能C態度這三個內容中的任意一項,即為最后一級。

3、編寫案例的5要素和6T法則

案例這一素材質量的好壞無疑是論證知識點和論點的重要內容。我們如何做到案例的真實性,和受眾學員的關聯性,邏輯是否能經得起推敲,是否能容易驗證我們想要證明的觀點,不容易現場讓學員質疑,通過案例是否能引起學員的反思和行動,是否能成為痛點……

希望達到以上目的,我們編寫或者選取案例必須考慮五要素和6個原則。這里就不展開闡述了。

1個行動

激動不如行動。我的行動時讓自己大腦動起來,為參加3月13日的研習社做準備。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