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文選》是胡適先生從個人出版的三集《胡適文存》中,選出二十二篇論文集結的小冊子。主要是考慮三集的《胡適文存》體量較大、價格偏貴,恐怕貧寒的中學生無法負擔,為了讓中學生能夠有更多機會閱讀相關文章,胡適先生特地做了這本精選本,來向少年朋友、中學生們介紹自己的思想。
胡適的大名,大家都不陌生,各種爭議、故事也都有所耳聞。讀這本書,大可忘記其他一切,單只去看他做學問的態度,看他的思想,看他對少年學生的關切。研究學問,教書育人,是他作為一位學者的主要職責和貢獻。這本文選的文章,雖然間隔了幾十年的時間,現在讀來,仍然能夠讀出那一代學者的實事求是、一心向學,“認真”二字在他們身上忠實的體現。
這本《胡適文選》的文章中,有介紹思想、人生觀、中西文化、中國文學和整理國故五組,對于正處在思想發展階段的少年學生來說,非常有指導意義。我覺得胡適研究學問的思路,貴在“活學”和“務實”這兩點。
談到學習知識和接受思想,胡適提倡大家要敢于懷疑,敢于問“為什么”,敢于求證,要懷著辯證的批判思想來學習。這就是一種“活學”的思想,經過求證、經過思考、經過吸收消化的過程,知識才真正被頭腦所掌握,也經得起應用的考驗。近一二十年,我國對素質教育越來越重視,逐漸改變了之前死板的、扼殺求知欲和創造力的填鴨式教學方式。比如現在的幼兒園、小學推行的素質教育,就很注重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動手能力,以啟發孩子思考為主。這種“活學”的思路,胡適先生早在幾十年前就在積極推行了。
不只是對學生或者青少年有益,對于成人來說,“活學”的思想仍然有用。現在是全民學習、全民努力的時代,知識和技術更新頻繁,不學習就跟不上時代的要求。面對這么多新知識、新事物、新說法,不能囫圇吞棗地盲目接受,必須用辯證的方法來“活學”。尤其是網絡的發達,給各種流行一時的偽知識、偽科學提供了傳播平臺。所有新事物都需要我們用懷疑的態度去求證,經過證實,是真材實料、有價值的知識,我們才去坦然的接受;如果證明是偽知識、偽科學,我們也好及時認清,停止傳播,防止造成更多的負面影響。
胡適是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提倡白話文的推廣和白話文寫作。同時他也非常注重“整理國故”,對歷史文化研究提出系統的研究方法:“用歷史的眼光來擴大研究的范圍”,“用系統地整理來布勒研究的資料”,“用比較的研究來幫助材料的整理與解釋”。在新文化運動和整理國故的問題上,胡適都提倡 “務實”的思想。
提倡白話文應用和寫作,就本著實用的原則,“該變繁的,都變繁了;該變簡的,都變簡了;就是那些該變而不曾變的,也都有一個不能改變的理由。”對于白話的變遷,又總結道:“改變的動機是實用上的困難;改變的目的是要補救這種實用上的困難;改變的結果是應用能力的加多。”從古文到白話文的改變,是以滿足實際應用為主要目的的革新,是一種實用性的進化。
談到近代東西方文明的差異,胡適比較東西方漫游過程中看到的現狀,看到了西方科學技術的進步所帶來的物質文明的發展,提倡要重視自然科學研究。胡適提出,科學的方法,要“尊重事實,尊重證據”,在科學的應用上,要“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這是一種非常務實的態度。在治學上,東方重視文字材料,偏學術性質,而西方重視實物材料,更有助于促進自然科學的發展。要追趕西方物質文明,就要從自然科學的發展上入手,多研究科學技術。在問題與主義中,胡適也提倡以實用的方法解決實實在在的問題為目標。
不管是提倡辯證的批判思想、解決實際問題、新文化運動、文學革命,還是整理國故、發展自然科學,胡適都是以一個學者實事求是的本心,來促進國民的共同發展。他所提倡的思想和方法,今天拿來看,仍然非常有益,值得我們學習和實踐。
季羨林先生曾寫過一篇紀念胡適先生的文章《胡適之:一座墓碑,無盡甘苦》,回憶了他與胡適認識的點滴。在他的印象中,胡適非常幽默、活潑有趣,待人平和,對學生和后輩也多有幫助和提攜,“作為一個年輕的后輩,在他面前,絕沒有什么局促之感,經常如坐春風中”。季羨林先生也說,“不管適之先生自己如何定位,他一生畢竟是一個書生,說不好聽一點,就是一個書呆子。”
拋開其他爭議,胡適先生就是一個學者,一個書生,他腳踏實地地研究學問,毫無保留地分享他的思想見解。我們讀他的文章,從中吸取有益的養分,應用到自己的學習、工作、生活之中,就是對先生最好的尊重和紀念。
2017.06.21霧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