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pixabay.com
四年前,豆姐還未出生,我和豆媽便時常聊起將來她的教育問題。當時我們還沒有什么具體的構想和目標,甚至沒有“教養孩子”的心理準備,只是這件事情遲早要面對,而且肯定繞不過去,要應對這樣一件充滿挑戰的事情,我們心中一直有些忐忑。
三年前,豆姐呱呱墜地,首先“養”的問題接踵而來,說到底,“養”的問題還算容易應對,為此,我和豆媽幾乎要變成醫生和營養師了,一年間,從給豆姐穿衣和吃飯,到陪她玩耍和睡覺,我們學會了很多照顧小朋友的本領,豆姐很給面子,一路茁壯成長。
兩年前,我們已經給豆姐講了整整一年的故事,各種圖畫書和電子讀物,她都很喜歡,這個時候,我們開始意識到“教”的問題正在一步步迫近,還好,孩子小的時候,使勁地給她講故事就好了,對豆姐來說,除了吃東西,沒有什么事情的吸引力會超過去聽兩個故事,如果有,那就給她再多講兩個故事。
一年前,豆姐已經上了一陣子早教課,每周一次的早教課已經充分地調動起她關于集體生活的興趣,豆姐每次都很熱切的想去上課,想去和老師與同學玩。與此同時,在這個階段,豆姐的脾氣也開始增長,甚至變得難以琢磨,她會試圖用哭鬧來“控制”我和豆媽,會突然間蠻不講理,如此場景,我們只好加緊學習,和早教中心的老師交流豆姐的情況,最后幸好及時地合理的化解了這個階段的“教養問題”。
現在,豆姐已經掌握了很多技能,比方能夠自己吃飯和上廁所,可以自己乖乖進被窩睡覺。她也開始能夠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意愿和情緒,比方她會說自己不開心,希望做什么事情才會開心,偶爾為了吃東西,還會討價還價。最近半年,豆姐也漸漸養成了一些好習慣,比方每天看一次(15分鐘)動畫片,自己聽手機上面的各種故事(一個小時以上),自己翻看之前講過的各種幼兒圖畫書(一天累計幾個小時不等),等等。
看著迅速成長的豆姐,我和豆媽都感覺到壓力山大,孩子的好奇心和學習能力遠超過我們的想像,“教養孩子”這件事情很可能會越來越力不從心,我們也開始積極的做各種準備,學習英語、堅持跑步、學習寫作、不停的閱讀各種各樣的書籍,只是希望有朝一日,我們可以用自己認為有益的“行動”去引導孩子成長,這大概是面對“教養壓力”的時候,我們唯一可能做好的事情。
孩子還會繼續長大,會變得獨立,變得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習慣,而且終會有一天,她還會變成大人,變成和我們現在一樣的大人,然后去面對她們自己的家庭和生活。與其說“教養孩子”,還不如說是在“成長自己”,然后跟著孩子的腳步,努力地使自己不與時代脫節,永遠奮力向上生長,做孩子堅強的后盾和最知心最勤奮最上進的朋友。
我和豆媽現在常有一種幻想,十八年后,當豆姐在地球的另一邊念書或者生活的時候,我們希望從知識和技能層面依然跟得上時代的步伐,希望我們依然喜歡讀書和思考,依然能夠和那個時代的年輕人消除年齡的鴻溝,與她們分享生活的經驗也從她們身上學習年輕人可貴的精神與品質,希望那時候我們能跟豆姐建立一種平等而且互相贊賞相互支持的相處關系。如果豆姐打越洋電話過來,希望我們去她居住的地方待一陣子,她只需要表達自己的想法,不用有絲毫的操心或者顧忌,我和豆媽也具備說走就走的心態、精力和能力,而且到了她生活的地方,可以游刃有余的適應各種不同的生活,和她愉快的相處。
“教養孩子”某種程度而言,也算是個“偽命題”,只要大人們以身做則,做好自己,放下各種偏見,不停的成長,做好孩子的表率,到那時候,孩子不用被刻意教養,也一定會成為她們和我們都滿意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