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媛蘇
有句話叫:“賺的錢不是自己的,花出去的才是”,曾經,我也深以為然。
可不就是嘛,賺的錢是放銀行里的,不但每天都在貶值,而且指不定哪天自己就花不上了。而自己花掉的,那才實實在在是屬于自己的,自己消費掉的,也是自己享受過的。
所以,買買買!花花花!錢留著干嘛呢!
尤其是,我們還曾經有著那樣節儉,恨不得把一分錢掰成兩瓣花的老一輩。誰要活得跟他們一樣啊!
小時候,在節儉這件事上,我很看不慣我媽,我媽也看不慣我。
比如,小學四五年級時,我突然對繡花有了興趣,拿著媽媽的繡繃子和繡線,自己繡著玩。繡了一段時間后,感覺自己技術不錯了,就想繡個手帕出來,沒有面料怎么辦?發現老媽一件嶄新的襯衫料子不錯,后背面料夠大啊,就剪下正正方方的一塊做了條手帕。
是的,如你們可以想像的,我被老媽罵得很慘,直到去年我媽想起來還要說我兩句:“小時候就膽子大,皮得很,把我一件新衣服就給剪了個帕子。”
現在自己做了媽媽,有了個八歲的兒子,才知道當年自己的行為也就是個熊孩子。但當時不覺得,那時多理直氣壯啊:“那件衣服你從來也不穿,放著也是浪費,不如給我做手工玩。”
那個時候不懂,一件新衣服不穿,可能是因為不喜歡,但也可能是因為很喜歡而不舍得隨便穿。即使不計情感,對于一個成年人來說,一件襯衫的價值和一條手帕的價值也是無法相等的。可孩子不懂啊。
剪壞那件衣服后,我媽訓我:“你把我衣服的后背剪下那么一大塊,我衣服怎么辦?”我回嘴:“那就扔了唄。”
年輕時似乎很容易就說出“不要了”,扔掉一件東西,甚至扔掉一段感情,都不是件很難的事,反正很快就忘了。可父母們總是舍不得。我扔掉那件被剪壞的衣服,我媽又給撿了回來,媽媽說:“袖子和前襟的布料還可以用的。”
之后,我長大一些,初升高那年暑假的傍晚,一家人圍在吊扇下閑聊。哥哥那時讀高二,爸媽讓他把高一用過的參考書找出來給我,哥哥說:“早扔了。”爸媽就不高興了,數落哥哥不該亂扔東西,我躲在一邊不敢說話。老媽卻好像有心靈感應似的,追問我初中時的書呢?我訥訥不敢言,他們就懂了。
媽媽氣極了,就開始歷數我和哥哥各種浪費事跡,那件被剪的衣服自然又被翻了出來(從小到今聽過無數次),我不服氣,說她太會過了,是她太節約了,小氣。
媽媽說:“你們知道嗎?有時我自己都覺得看不過去的舊東西扔了,還會被你們奶奶給撿回來。我們不會說老人家太節約,只會說她們才是真正會過日子。”
從小就覺得奶奶的屋子跟個雜貨鋪子似的,啥都有。我小時候扔過兩次的書包,哥哥小時候穿過的虎頭鞋,姑姑不要衣服或毛毯,奶奶都給收著。
但這些,我都沒有覺得奶奶很節約,最讓我看到奶奶是怎么節約的,是一根甘蔗。
那是大年初一,四處拜好年后全家一起去街上玩,買了糖葫蘆,還每人買了一根在那時還挺稀罕的甘蔗,我們逛著街很快就都啃完了,只有奶奶因為牙齒不好還在耐心地啃著。步行回家的路上,看到奶奶還在啃,我才發現她是在努力啃甘蔗的結節,那里多硬啊,我們牙齒好的年輕人都啃不動,咬到那兒吸兩口也就放棄了,可奶奶一直沒舍得扔。
快到家的巷口了,偷瞥了一眼奶奶還邊走邊耐心地啃著,我突然就有一種不敢再看的心酸涌上心頭。
我不敢再看,甚至不想知道奶奶怎么處理完那個甘蔗結節,我心里很酸,胸口堵得難受,就想著將來自己一定要努力,多賺些錢,讓奶奶可以安心扔掉一段咬不動的甘蔗,讓媽媽不要對一件被剪壞的衣服念念不忘,讓他們不要再這么省了。
前些年,每每換季整理衣柜時,都會看到媽媽還留著十幾年前的衣服,厚重的呢子大衣,她早已不穿了,但不舍得扔,媽媽說:“那時候的料子才好,厚實,暖和”,“那你為啥不穿了呢?”“唉,太重了。”我勸她扔掉或捐掉,她不舍得,我也不勉強。
去年,媽媽自己收拾出來一大包過時的衣物,一副自己不忍看的樣子,讓我拿去捐掉,還叮囑我:“一定要捐掉啊,千萬不能扔”。
今年,前幾天,媽媽很隨便地跟我說:“我前幾天自己捐掉了幾件舊衣服”。我嘴上說“噢”,心里無比安慰。
我懂。只有生活安定舒適了,人才不會死抓住一點舊物不放,放開了,說明她現在過得很好呢。
可是,不知怎么了,現在的我在孩子們眼里居然變得和長輩一樣,當孩子們把“小氣”、“太節約”、“真會省”這樣的標簽貼我身上時,我開始是不服的,我能拿出一堆我舍得為他們花錢的例子來說明。
可是,當聽到侄女跟她媽媽撒嬌:“媽,再給我買雙運動鞋吧”,我腦子都沒動,嘴巴就自動說出來:“你運動鞋夠多了,七八雙在鞋柜里躺著,還要買?”侄女立馬反駁:“那是不一樣的。”
哼,都是運動鞋,看著差不多,有啥不一樣的?
八歲的兒子也沒好到哪里去。他從兩歲迷上樂高起,每一年都要添新款的樂高,導致家里的樂高玩具都快擠滿了他的兒童房。上個月,他給我看一個優酷視頻,是一個樂高玩家上傳的成果秀,我看了評價:“嗯,不錯,挺酷的”,兒子說:“媽媽,生日時買給我吧?”
我查了一下那套樂高,578片,1839元!我跟他說:“不要再買了,你房間都堆不下了。”兒子著急反駁:“不是的,那是不一樣的。”
哼,不都是樂高嘛,塑料塊嘛,看著都差不多,有啥不一樣的?
六一兒童節到了,兒子再提那套樂高,我嘆了口氣跟他說:“兒子,咱們商量一下,要不等你長大賺錢后自己買吧。”兒子癟癟嘴說:“小氣。”
瞬間胸悶,兩個字造成一萬點的傷害值啊。那一剎那我就想起來每一個為他灑金錢的時刻,兒啊,咱家的錢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是老媽辛苦賺來的,好嗎?可是這話不能說,越說越顯得“小氣”。我知道,作為大氣的媽媽應該咬碎牙齒也要說:“好,我買。”但我說的是啥啊,真是——給大氣的媽媽們丟人了。
我當時說的是:“嘿,小子,我就是小氣了,希望你長大不要跟我一樣小氣,哼。”
但話我是撂那兒了。不管是侄女也好,兒子也罷,我相信,等他們長大后,有了愛人和孩子,有了自己的家之后,一定會和我一樣,從一個“大方”的年輕人變成一個“小氣”的長輩。
也許,只有這個時候,他才會想起小時候讀過的這些句子:“節用而愛人”,“禮,與其奢也,寧儉”,“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要知道,我們都是經過了放肆,才慢慢懂得了的節制,也開始懂得欣賞甚至享受節制的美好。
等一個人的心里不只是裝著自己的時候,他才會希望讓節儉的長輩放肆些,讓放肆的小輩省著點兒。
生活嘛,不就是靠著我們這些承上啟下的一代來上下平衡,代代傳承的嘛。
PS:寫完稿子正好老媽進來,我跟她說我把她那件衣服被我剪成帕子的事寫出來了,老媽立即說:“那件衣服我可一次都還沒穿,就被你給剪了”,還跟我兒子報料:“你媽小時候跟你一樣皮”。
好嘛。您都對。您說的算。您真不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