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輯思維,剛開始人們以為他是說書的,后來以為是做公眾號的,后來做商城后認為是做知識電商的,現在羅胖說自己是做知識服務的。
“知識服務”看上去是一個舊事情的新說法,好像是為“知識付費”這么個現象創造的。
什么是知識付費?給微信公眾號文章打賞,付費知識問答?那賣書的,做教育培訓的,出書的不也是收費的嗎?所以羅胖說,知識從來是收費的,不給錢只是近來的特例。
那為什么以前免費的,現在收費了呢?因為網上支付環境的完善嗎?
互聯網既然讓知識免費,現在又收費,是不是退步呢?羅胖用了一個說法,來說明這是一個進步:
以前知識是通過教育出版傳媒這些行業傳播,但是他們做的不是服務。出版行業只是賣書,賣出去后就不對用戶負責了,只是在賣了一個商品。教育呢?現代義務教育,就像一個管制體制,不是服務你。傳媒算服務業,但是服務的是廣告商,而不是你。
那么到底什么是服務呢?羅輯思維的上萬用戶如何被服務了呢?因此我想探討一下,到底知識怎么成為服務。
知識多少錢?
首先知識是怎么傳播的?我們熟知的只是傳播方式,教育行業靠人;出版行業,靠書籍報刊傳播;傳媒行業,靠電視廣播。也就是說通過言傳身教的人,還有文字紙張,廣播聲音等。
【載體成本】
傳統知識的收費,很有大一部分成本來自傳播的載體。我們先得生產運輸貨物,實物產品,才可以其內涵傳播出去。
教育行業有雇傭人的成本。出版行業,需要制作各種書籍報刊,這些紙張的成本就包含其中 。
傳媒行業有人有物有各種設備,但是它的傳播范圍更廣,成本雖然更多,但是給;廣告商投資更多,相對而言受眾是免費的。
在互聯網這一基礎設施之上,信息的流通更快,成本更低。所以載體成本占比就很少。
他們獲取成本,和傳媒行業類似,廣范圍收割注意力,賣給廣告主。用戶付出時間和注意力的成本,而沒有太多實物成本。
所以知識的免費和這個成本關系很大。除了了這些載體成本,知識本身的價值呢?
雖然說知識無價,但是知識價值的衡量,必須在具體情景中,不同情景來說價值也不一樣。
他的供需和實物是不一樣的。
【知識成本】
我們用書籍做比,兩個相同印刷制作成本的書,內容不一樣,那他們的價格一樣嗎?
當然不一樣,這里面其實還有倉儲物流和銷售的成本。
那作者的版稅成本呢?是不是給作者的錢越多,書就越貴?不見得。
假設作者的內容很有價值,這樣書就會很暢銷,暢銷書一般都不貴的。
另外如果另一本書,給作者的錢不多,那么書會更便宜嗎?
一個故事,一個劇本他所占的成本,在整個票房收入之中的比重微乎其微的。
知識在所有媒介中,扮演的不是一個直接的商品,而是導流的工具。
我們對知識的付費,其實不那么重視。正如盜版軟件一樣。
現在有多少人可以通過,做一款軟件發家致富呢。
一套可以復制重復運用的,程序,乃至是想法,或者模式能夠掙得財富。
大多數人聽過這個故事,福特公司一臺電機出現毛病,車間無法運轉,物理學家斯坦門茨只是在電機一個部位劃了一條線,就獲得了1萬美元,相當于當時一個普通職員100多年的收收入總和。
并用以展示知識的價值。
許多人覺得科學家,就是在實驗室,在書海中,各種專研,然后像擁有了超人的超能力一樣,轉念一想就能辦成事情。
實際情況就是,科研成果,能夠轉化成我們日常生活中能用的東西,這個過程十分漫長。
斯坦門茨能畫出這條線,也是在小工廠實際的工作專研中,面對具體問題,提出的具體的解決方案。
【解決方案】
并不是知識值錢,這個解決方案,對于用戶才是有價值的。
羅胖在一次例會直播中,講消費升級時說。現在并不缺各種商品,缺得是服務,是一套合適的解決方案。并不是越貴越好,而是越合適越好。
互聯網的注意力商品
羅胖說出版行業賣的是書,是商品,賣給你就完事了。而傳媒雖然是做服務,但是人家服務的不是用戶,而是收取用戶注意力,服務廣告主。
這好像商業大片一樣,有許多符合大眾口味的,吸引人眼球的元素,這樣就能收割更多的注意力,賣得更好。
而做小眾優秀內容的人,自然沒有那么多關注,但是怎么給這部分的人找到關注呢?
我突然覺得,真正的互聯網服務并不是要做大,我們不是通過互聯網吸取更多人的注意力,賣更多的東西。相反我們是通過互聯網找到對應的用戶。滿足相對應需求的人。
【服務≠工具】
那知識服務到底是什么呢?
按照目前羅輯思維做的事情,就是把各種書的內容轉述出來?
因為現代人沒有時間去讀這些書,所以就由他們,用一種更好的方式傳達出來,用你聽得懂的方式。
這又何嘗不是一種商品呢?也是一種工具
那么到底什么是服務呢?
用戶不是需要一個鉆子,而是一個孔,所以提供一個孔就行了。
就是說,不是給工具,而是給一個合適場景,用戶的具體場景,問題的解決方案。
就像因材施教一樣,不同的學生,用不同的表述和方式,讓他真正的懂。
而,解決方案,就是特別省心的一套解決方式。
【服務=更細分工】
就像很多公司的外包一樣,比如我要賣商品,要做設計海報,還要客服,還要招人。我自己不做外包出去。有專門的公司提供一套的解決方案。我就不用操心,直接給錢就行了。
這實際上是一種更細的分工。這不是在流程上分工,而是利益主體的分工。所有權的分離。
這和我們從農業時代,自給自足,所有的生產過程都是自己完成。而現在我們吃飯,衣食住行,都不需要自己提供,買別人生產的糧食,制作的衣服就行了。
我們一開始有從生產到使用整個過程的所有權,全部我一個人集權并執行,后來我們把執行交給別人,我們只提意見,你必須按照我的來。
產業的大流程分工,到小流程再次細分。
那么做服務,不得給每一個用戶定義一個解決方案嗎?
可是羅輯思維是這樣做的嗎?
其實大部分互聯網服務,不也是收割注意力服務廣告商嗎?沒有直接向用戶收費。
廣告是不是用戶需要的東西?也有需要的,那為什么廣告要收費?
因為相比較于這些互聯網服務,廣告主的影響力不夠大,要借互聯網觸達用戶。
用戶為什么不需要為使用的服務付費?因為互聯網需要規模嘛。這種大規模模式和以前的大規模批量制造不同在哪?
工廠大批量制造商品,為什么不免費?東西生產的再多,肯定是有一定成本的。
而互聯網的服務,這個商品很特別,一次制造多次使用,當然用得人越多成本越低。所以它天然是求量的。
這和羅輯思維的知識服務不也一樣嗎?它們收割了這么多注意力,但是不賣給廣告商,而是自己經營。
羅輯思維賣過很多東西,最后他們決定把自己定位為知識運營商。
知識運營商
通信運營商提供基礎的網絡流量服務,所以才能有這么多互聯網服務。
怎么理解知識運營商呢?
大多數商業公司是賣貨物的,而運營商是運營貨物,就像水和電一樣,你不可或缺。
這東西沒有存量,加工運輸過程,它必須不停地生產,流動才能產生價值。
知識以前是包裝在書本報刊,各種節目里。而人們在生活中,其實每天也在獲得新知。但是獲取新知是不是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呢?是不是必須流動得獲取呢?
【有效信息】
知識其實是一種信息,我們理解一下信息就明白了。信息,肯定是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東西,必須源源不斷地獲取。
有手機這個便捷的信息處理工具,人們便對其不可或缺一樣。
我們得知道路況,天氣,新聞,周邊發生著什么,工作學習所需要的信息。
知識是一種什么信息呢?
信息的有效流通,我們以前大部分的努力都放在了渠道上面。怎么用更快的方式,更方便的方式,讓文字圖片聲音各種信息快速傳達起來。紙,印刷術,報刊,電報,廣播,電視,電話,手機,互聯網……
但有效流通還有一個關鍵問題,就是接收信息的一方,真的把信息消化了,聽懂了。
這就像是計算機的信息編碼,信息流不轉化成程序能讀懂的編碼,不轉化成人們看得懂的方式,信息就是無效的。
就像一個未知格式的文件,沒有程序能用。
【無效溝通】
近代以來,為了讓我們新一代更快了解這個社會的發展歷程,掌握人們已有的知識存量,我們建立了許多基礎學科,還有非常長時間的教育階段,課程式的教育方式。
這實際上相比人們已擁有的知識來說,仍然算短的。
相信很多苦于各種學科的我們,都有過這樣的想法,就是如果知識能夠像,吃東西一樣被我們自然消化掉好了。比如哆啦A夢里的記憶面包,有了它,我們吃掉面包就可以記住東西。
這種想法,其實和大多數人,碰到問題求神拜佛一樣的,心理作用而已。
但這都是無效的知識溝通方式。
書本印了那么多,不是說我們會認字,就可以把書上的知識全部掌握。
不識字其實就更不用談了,認字是我們知識流通基礎的基礎了。
但語言并不是很精準的,傳達意思的工具。每個字的意思很多,每個人的理解也各有各的想法。
所以說,學習才是最高效的信息流通方式。吵架的人,其實都是在各說各的,他們并沒懂對方到底什么意思。
【知識流量】
關于知識,其實沒什么特別具體的定義。對有些人來說,一段故事可能是知識,對有些人來說課本才是知識。
我覺得知識是一種比較底層的,接近人的思維的,信息組織方式和展現形式。
這么說來,把知識比作流量是說的通的,也是可以運營的。
但是這事情還沒人做過,沒什么先例。
我們覺得他的核心,就是講清楚一件事情,讓人懂一件事情。
服務每一個用戶?
服務更多人,和服務好每一個人,其實是矛盾的。給每一個人提供解決方案,那肯定做不大。
【帳號體系】
但是互聯網的確是幫助了更多個人,而且也有了個人用戶。就是通過賬號體系。
很多傳統商家覺得不能理解,東西賣出去,你最好不要再找我了。因為再找回來,肯定意味著麻煩,和售后成本。
而互聯網通過建立賬號體系,與每一個用戶連接,每個用戶都可以享受到個性化的服務。其實也沒多個性化,只是選擇權交給了用戶。
普通商家賣產品,與越多商品脫離聯系就越好。互聯網廠家則相反,你最好不要離開我的產品。互聯網公司這么解釋,他們的服務不出售完就結束,而是長期更新的,不斷改進的。這是什么邏輯呢?
一方面,互聯網廠商賣的商品的一次性成本,一方面即使是收費的服務,也離不開持續更新。而普通生活中的用品,并沒有這樣的需求。
【使用權】
你說我們日常使用的牙刷,眼鏡,臉盆,要日常更新個什么?
但是我們常用的計算設備卻有更新動力,買個電視幾千塊錢覺得心疼,但是手機卻不覺得。手機的處理性能提升反而很重要。
其實在軟件領域,一些工具應用,很明顯,沒有特別更新需求。
我們日常使用的軟件,更新的也不都是功能,而是一段時間人們處理信息方式的換新。
手機讓我們消費品領域出現了,更新的習慣。往往生活中使用的消費品是幾年不會更新的。更新了也難以迅速普及開來。
這是一個使用和占有的矛盾。使用的時候我們只想用最好最新的,但是占有就有成本,必須付出占有的空間和時間等各種成本。
【知識無用】
還是說回這個服務的問題,羅輯思維不是要做解決方案嗎?
怎么給用戶具體方案呢?這里不能理解成對每一個人提供方案,他只是比傳統買本書的方案,更具體了一步,這就像是無頭緒自學和有老師教。
但是好像還是不夠啊
如果把羅輯思維當做一個全民版的智庫,但感覺知乎好像更合適一點。
其實在面臨知識這個問題時,往往會與我們日常的生活形成沖突,因為無論你知道多少,必須實踐了,才能在生活中發揮實際作用。
我們并不是每個人都生活在虛擬的場景中,生活在故事中。通常電影動漫里,通過非常夸張的,超出現實的破壞,還有吐血量,來形容受到得傷害。這符合意識的感知,但生活中肯定不可能這樣。
現實生活中我們最需要的基礎是生存,我們需要活下來。你知道再多有什么用呢?知識太多,技能為零。
知道“打雷的時候,雷更容易擊中地面突出的建筑物”,這個有用。但知道我們歷史上有宋元明清這幾個朝代,有什么用處呢?
是不是說有的知識有用,有的知識沒用?這里面關于第一條,其實并不是所有人,你告訴他,他也不知道怎么用。只是相比第二條容易知道一些。
知識是我們對世界的認識,有些是客觀規律,更多是主觀認識,事后總結。這些總結部分作用是讓我們受到更多關注,部分正好碰對了具體的情況。
知識服務,應該連接用戶和那些,跟我們好像沒什么關系的知識。而不僅僅是那些我們不知道的知識。
【知識作用】
按上面的說法,知識是一個底層的思維信息,那么它就是,幫助我們精準傳遞信息。
知識最重要的作用,不是讓人成為一個大學問家,飽讀詩書,能說會道。畢竟我們并不是每個人都從事文娛行業,要去對更多人演說。
知識底層的作用就是讓我們,更有效的溝通。你懂我說什么,我懂你說什么。我輕松就可以懂這件事情是怎么意思。知識是用來連接每個人的大腦的。
但是就像不會文字,就很難完成這個連接一樣。
所以我覺得作為一個知識運營商,有種新時代下,更偉大的使命。
相比較文字的方式,其實一個好的解說,一張圖片,一個ppt,一個科普視頻,一個VR旅行可能更能讓人懂一件事情,但是花的時間和成本也會更多。
做為知識運營商,應該使用好這些新的媒介方式,只用文字是不行的。
所以運營商并不是要傳播現存的知識,而是在傳播理解現存事情的能力,提供理解世界的能力。和他人的大腦協作的能力。
我們人類是怎么連接大腦的呢?通過創建共同符號,語言就是其中一個成果。但并不不夠有效,不能準確的連接到每一個人。
每個人的認識的東西不同,建立這個理解的橋梁的辦法,也是以你知道的為基礎,相互從對方的角度出發。懂得對方的思想。
所以羅輯思維應該做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制造共同符號。為每個人完成思維連接,建造思維互聯網。
各行各業的認識非常的多,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千千萬萬的這樣的知識服務商做這條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