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個孩子為什么?為了老有所養還是人生過程的完滿無缺,抑或是滿足長輩的延續血脈的美好愿望?
小武的問題
領導安排我組織新一期講座,社區講座一般都是養生、保健的話題,偶爾談談職場、勵志之類的,難得遇見年輕人感興趣。我拿著一沓測試卷跑社區征集選題的時候,小武找到了我。
小武個子高,健康的小麥色,一笑一口小白牙,帥氣陽光又干凈。絢爛的陽光刺得我幾乎錯亂了,這枚帥哥要找我干嘛?他很認真地問我,“能不能辦個講座,談談為什么一定非得要小孩?”
我幾乎脫口而出,“順其自然嘍!結婚就那個啥啥,然后就有了唄,然后就父母了唄。”
小武一臉苦相,“你這么想的,可能不是所有人都這么想。能不能問問別人怎么想?”
還要怎么想?
我開始好奇他是怎么想的了。
小武,婚后五年,并沒有順理成章地做了父親。原因出在他愛人身上。于是二人選擇人工受孕,嘗試了五次,每次心懷忐忑地到北京去,困窘不堪地回來。孩子成了橫亙在兩人之間最大的障礙。兩個人的世界,簡單而美好。飯菜簡單,衣著隨意,隨時可以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小武太不想當這個爹了,他受不了母親不經意的唉聲嘆氣和鄰居們略帶異樣的眼光,家里偶然爆發的爭吵也大多和這個孩子有關。要這么個孩子就這么重要嗎?
王姐的兒子
隔壁鄰居王姐的兒子剛剛回國,他去美國留學五年,利用假期回國。他回國之后,沒有住在我隔壁,而是選擇和朋友住青年旅社。模樣也不是我們記憶中的樣子了,長發飄逸,墨鏡遮住大半張臉,手臂上的刺青格外扎眼,處處都顯出異國腔調。
王姐萬萬沒有料想到,千辛萬苦送兒子出國之后,居然換回來一個全然陌生的洋孩子。王姐想要看到的兒子能夠帶來的榮耀只換來兒子的不解與嘲笑。傳統意義上的親情不復存在。
多數人都同意,美式教育尊重孩子的個性,學習過程輕松愉快,學習、讀書、生活之間容易得到均衡的安排,孩子長大之后自我認同感強,比較自信。不過在這樣環境下長大的孩子,通常個人意識強,事事以自我為中心。一般不會認可父母的價值觀念,留學歸來之后,不愿意再回到父母身邊或者繼承家業;另外就是嫁娶的對象和年齡職業的問題,通常會引發爭執。
其實如果選擇讓孩子在孩子接受美式教育的熏陶,就不應該期待孩子長大以后會擁有傳統的文化觀。
孩子越小送出去,發生價值觀沖突的可能就越大;中學階段出去的孩子,反而卡在中間,好像兩頭都找不到扎實的歸屬管。
就父母來說,已經不會期待孩子長大以后要聽從父母的的安排,因為社保體系的的逐步完備,父母經濟上的獨立與自足,也不會像老一輩人一樣,苛求子女的孝與順,但是多少也還是希望與兒女之間的基本觀念不要落差太大,地域上的差異逐步演變成溝通上的困難。
生孩子不奢求反哺,但愿親情的不斷延續。
選擇孩子到國外讀書,家庭生活勢必要犧牲掉,這一點是可以確定的。人生只有短短的幾十年,很多事情錯過了是沒有辦法挽回的。一定要選擇的話,選擇保持完整的家庭最重要。
如果是我的選擇
到小武的問題,孩子是因為兩個沒有血緣關系的男女相愛,結合而來的紐帶。有了孩子,兩人身份會更加多元,單純明快的小家庭逐步向復雜的大家庭演化;不論情愿不情愿,都要撫育孩子的當中,逐步暴露自己幼年成長的印痕,暴露的同時也是重新審視自己、治愈傷痛的最好的途徑(當然要足夠的成熟和強大);有了孩子,兩個人的愛情逐漸轉化成為親情,在美貌逐漸失去顏色、事業逐漸開始停滯的中年,重新煥發出希望與活力。
我的建議是,能生孩子的時候請趁早,千辛萬苦地生個孩子,在看到一個煥然一新的小生命向你微笑的時候,你遭的苦受的罪在那一瞬間統統抵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