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尚在繼續,紐約油價崩盤
5月交貨的紐約輕質原油期貨價格,幾乎是自由落體下降,一路跌破10美元關口、5美元關口、1美元關口、0美元關口……
0美元還只是地板,地板以下還有18層地獄,最終,油價收于每桶-37.63美元,跌幅超過300%。
很簡單:需求徹底沒有了,儲存徹底沒地方了。
疫情讓世界停擺,航空公司的飛機都停在機場上,最愛出門的美國人,很多都宅在家中吃薯條,石油需求幾乎沒有了。
全世界的原油儲存基地,現在幾乎全已經灌滿了;全世界所有的超級油輪,幾乎都滿載石油停在海上。
以至于按照價格計算,如果將真的石油,運送到煉油廠或存儲起來,成本已超過了石油本身價值。
同樣的道理,由于沒有市場,又缺乏儲存地方,按照媒體估計,在英國,每天至少近3萬噸優質鮮啤被倒進地溝;在美國,奶農每天至少要倒掉14噸牛奶。
以上資料來自:牛彈琴《一覺醒來,我們見證了最慘烈的一幕!》
因疫情原因導致商用航班減少,航空公司不得不將數千架飛機留在地面上。單單一架飛機,比如空客330,就足足有60米長,機翼占地361平方米。
世界主要的國際樞紐機場,滑行道、機庫甚至跑道,都臨時成了大型停機場,多地機場出現飛機滯留停機坪的“爆機”景象。
飛機停飛48小時以上,就要開啟不同階段的維護程序。
每7天,需要打開電氣和液壓系統,以檢查它們是否正常工作,并啟動發動機并使其空轉約20分鐘,以便對所有組件進行潤滑。
截至4月15日,全球還在運行的飛機總數為7635架,而全球停運的飛機數量為1.44萬架。機場變成了飛機展覽館。停飛的飛機只能一直燒錢。
以上資料來自:田鈍講古《全球全面停飛,各地飛機場變“飛機展覽館”》、
事實證明,價格不一定是圍繞價值展開的。絕非凝結了多少勞動力,就一定能賣多少錢。供需關系決定了價格,沒有需求,價格可以成為負數。
問題是:近三個月來,我們當中的絕大多數人,至今仍然活著。除了被封閉措施管控,行住坐臥、吃喝拉撒、衣食住行……仍能基本保障。在我們的生活里,原本真的需要這么多飛機、那么多原油嗎?
19世紀初,工業革命完成,立刻和資本主義結合。從此不斷造出遠超自己基本需求的物資,人類開始不停的操心生產過剩……進入1929年后,小麥當燃料燒鍋爐,牛奶倒入河流或大海——僅在洛杉磯一地,1933年5月就有2萬夸特牛奶被倒入溝渠中。
以中國為例,長期存在的問題是供給能力強,東西生產太多了賣不出去,多年來始終為產能過剩發愁,供給一直是過剩狀態。
就如維克特·勒博所說:
“我們龐大而多產的經濟……要求我們把消費當成生活方式,把購買和使用貨物變成宗教儀式,要求我們從中尋找我們的精神滿足和自我滿足。
我們需要消費東西,用前所未有的速度去燒掉、穿壞、更換或扔掉。”
近三百年的歷史,證明了工業化對人類而言好似肉食雞生產線:高速生產,無限索取,道德淪喪,惟利是圖,世風日下,環境惡化,資源枯竭!
有研究表明:按照美國人的生活標準,地球只能接受1000萬人的存在。
也就是說:假若地球上只有1000萬按照目前的生活方式生活的美國人,地球上的其他萬物和自然條件可以維持一個平衡,而不被這1000萬人的消耗和浪費能力所破壞。
截止到2010年,中國消費了全世界鐵礦石的48%,鋼和鉛的45%,鋅和鋁的41%,銅的39%,鎳的35%。
按此規模,到2030年,僅中國和印度兩國要達到今天日本的人均生態足跡水平,就將需要整個地球的資源才能滿足自己的需求。
有人說,工業發展本質上是為了我們不斷增長的物質需求,只要我們存在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工業發展的趨勢是無法改變的。將責任歸咎于工業發展是因噎廢食。
但是,正如法國哲學家路易·皮埃爾·阿爾都塞所說,主體是一種被召喚出來的意識形態幻念,在以不斷增長的物質需求來為工業污染辯護以前,我們必須要先思考的是:是誰的需求?是誰制造了需求?
消費的目的不是為了實際需求的滿足,而是不斷追求被制造出來、被刺激起來的欲望的滿足。
不斷地、最大限度地挖掘民眾的消費潛能,誘導透支性消費,推動炫耀性消費,由此“通過使用日益完善和精心設計的暗示與洗腦技術造成”的消費主義意識,就成了民眾不證自明的生活常識和思維邏輯。
消費主義作為一種強勁的意識形態刺激力量巧妙地實現了對現代民眾的“催眠式”控制。
馬爾庫塞、弗洛姆等人早就看到,鼓勵和擴大國民的消費需求,成了資本主義良性運行的條件之一。
為達此目的,消費者的欲望、需要和情感便成為資本作用、控制和操縱的對象,并變成一項欲望工程或營銷工程。
因此,今天的生產已經不僅僅是產品的生產,同時也是消費欲望的生產和消費激情的生產,是消費者的生產。
只有“生產”出一批有消費欲望和激情的消費者,產品才能賣得出去,商品生產的目的才能實現。
消費主義灌輸給人的是個人成功只有通過金錢上的成功來實現,財富是通過購買商品體現的。
消費主義遮蔽了勞動的價值和生態環境惡化問題,窄化了生存空間。
各式各樣價值成千上萬的生產機械,被企業家用銀行貸款買回工廠,日夜趕工以期找回成本,獲取利潤。
為了把東西賣掉,各種營銷手法層出不窮。
每人一部手機還不夠,要兩部。兩部手機還不夠,要每年換。每年換還不夠,要每季換。
服裝時尚產業,從秋冬、春夏兩大季,到幾乎照著二十四節氣推陳出新,只為了讓消費者不停地消費。
但我們真的需要這么多東西嗎?
自工業革命以來,資本怪獸由潘多拉盒子中一躍而出,一種荒謬的理論占據了人們的大腦。“增長”就是專門為資本量身定做的概念。
然而自本世紀以來,幾乎每一個國家,都是外部需求減弱,內部需求飽和,工商業停滯,社會內卷。世界經濟的增長已經走到極限邊緣。
尼采說:“人忘記為什么而活,是最常見的一種愚蠢”。用放縱欲望的“富起來”刺激發展,把自己的生存環境糟蹋到今天這個地步,除了“愚蠢”二字,確實沒有更為恰當的說法了。
在“先富起來”的前提背景下,以美國為大本營和策源地的消費主義作為一種文化態度、生活方式,猛烈地沖擊著世界……拉動消費、為GDP作貢獻等似是而非的觀念,在半真半假中占據了主導。形成了大批生活嚴重異化的消費大軍。
一切向錢看……水污染了,空氣污染了,土壤污染了,礦產沒有了,煤沒有了,森林毀滅了……
消費異化,也給中國的生態資源環境帶來沉重壓力:水、空氣、土地等人人需要的寶貴資源被過度揮霍、大肆污染,森林、河流、礦產等本可留給后代的資源也遭到嚴重破壞、無度消耗。
消費與生產互為因果,消費的異化只能帶來不可持續的生產,二者的惡性循環同樣是中國發展不可承受之重。
誠如前巴西環境部長所說,現代工業社會是一種瘋狂的宗教。我們正在鏟除、毒害、摧毀地球上的一切生命系統。我們正在透支我們的子孫無法償付的支票,我們的作為,好像我們就是地球上的最后一代。
從亞馬遜的大火,到南極的冰川,工業發展在給人類的生活帶來便捷的同時,對地球的生態環境也帶來毀滅性的污染與破壞。這世上沒有免費的“便捷”,享受不合生態的“便捷”,最終必然要以慘痛的代價償還。
然而,就在去冬今春大自然全球示警的嚴峻形勢下,在疫情愈演愈烈的時候,仍然有不知有多少人,夢想著一旦疫情退去,如何變本加厲的瘋狂,張大貪婪的血盆大口,恨不得把地球一口吞下。
《菜根譚》有一句話:“世人以心肯處為樂,卻被樂心引在苦處”。說世上的人是以滿足心中的欲望為快樂,卻反而被尋求快樂的心引導在痛苦之中。當勞動異化的作用觸及人類生存底線的時候,就是社會制度越過紅線開始反人類之時。
馬爾庫塞深刻揭示了現代科學技術和技術理性的發展,及其在生產體系中的運用所帶來的勞動者的地位及其價值觀的變化。
在他看來,雖然在現代技術世界中,人的物質生活條件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勞動者甚至主動的與現存體制認同,但是,在實際上,勞動者喪失了人之為人的一個基本維度,即否定和批判的維度,人的基本生存是由個人無法控制的力量和機制所決定的。
用馬爾庫塞的話說,“發達工業文明的奴隸們是升華了的奴隸,但畢竟還是奴隸”。
消費異化是指人的消費不以人的生存和全面自由發展為基本欲求,而是將消費從手段變成了目的,使人在消費活動中喪失了主體地位和理性精神。
快消品的理念則是用廉價和變化刺激人的消費欲望,價格低廉,就顧不上環境和工人;每一季都有新款刺激你去買,就顧不上浪費。
而當我們消耗更多的資源、技術和能力去生產所謂的“綠色產品”,而非去反思環境問題背后的政治經濟結構問題的時候,我們就是主動或被動地把環保變成一宗生意。
這門生意就如同16世紀羅馬教廷所販賣的贖罪券一樣,我們購買它們用來沉醉在“我們參與到環保事業當中”的幻覺之中,而資本賺取更多的鈔票。在這宗生意中,最終將沒有人因此得利。
“身后多余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就像莫言在名為《悠著點,慢著點——貧富與欲望漫談》的演講中所說:
一個人的欲望失控,可能釀成兇殺;一個國家的欲望失控,那就會釀成戰爭。
由此可見,國家控制自己的欲望,比每個人控制自己的欲望還要重要。
但時至今日,人類面臨著的最大危險,就是日益先進的科技與日益膨脹的人類貪欲的結合。
在人類貪婪欲望的刺激下,科技的發展已經背離了為人的健康需求服務的正常軌道,而是在利潤的驅動下瘋狂發展以滿足人類的——其實是少數富貴者的病態需求。
當代藏傳佛教大師康薩仁波切也說:“科技的主要效應之一,就是更快速地摧毀這世界。”
未來就是氣候變暖、生態毀滅、戰爭、機器人、生物工程、瘟疫的賽跑……人類如果還在物質的道路上狂奔,不知道回頭反思自己的行為,就必然會被自己創造的文明所毀滅!
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哲人老子曾經說過:“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不相往來。”
其實,從某個視角來看,這很像疫情爆發后這幾個月的世界,沒有了人類的過度囂張,大熊貓散步,野豬狂奔,雪豹、金雕現身,而人……如果疫情解禁,自由不再被過度限制,但能盡量約束自己,不過度貪婪,不仍然能好好的活著嗎。
人類社會走到今天,環境、能源、生態等問題開始凸顯,問題日益嚴重,時間日益緊迫,當我們一意孤行,盲目追求快速發展的時候,不得不嘆服老子的智慧所在。
老子所追求的,是人類社會的長治久安,是真正的“為萬世開太平”。正因為老子的哲學,思考的是整個宇宙。所以從一開始就有一種全局觀念,因此他開出的救世良方,也就具備了全局觀念與長遠眼光。
疫情過后,但愿不再是一個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的時代;不再是一個有了錢就可以為所欲為的時代;不再是一個為了物質追求而讓靈魂下跪的時代!
最后以我2010年3月30日根據援外人員所述事實寫的一段文字作為本文的結束:
《我們缺德如鸚鵡》
巴基斯坦有一種大鸚鵡,體型碩大如鴿。
在中國的援建人員進入之前,幾乎沒有什么天敵,就像我們這里的麻雀一樣,落的滿樹都是。
(當然,隨著北京城里的老房一片片被拆,新樓拔地而起,連麻雀也不多見了)
沒有天敵的鸚鵡們整天無所適事,閑的難耐,只好嘴不閑著,把一切能叼到嘴里的東西都一律的磕碎,再吐掉。
剛見到它們的中國人很是好奇,總喜歡拿花生喂它們。
但很快發現它們實在浪費驚人,一大袋花生,不一會功夫就全被磕成粉末。
我覺得它們很像我們人——特別是今天的中國人和美國人。
我們盡可能的把在地球上能夠找到的一切都從地底下挖出來,從地面上砍下來,大的變成小的,大樹破為木板,粘土燒成磚頭.......木板碎成木屑,磚頭砸成瓦礫........總之,把全部能搞到手的東西,以最短的時間,用最快的速度,變成垃圾,扔掉!???
鸚鵡往往并沒有吃,也根本不餓,只是為了磕碎食物去磕食物。
而我們也僅僅為發展經濟而發展經濟,根本沒認真考慮過是否真的關乎人類的福祉。
我們當代人真的就像鸚鵡一樣,有著鸚鵡一樣的行為、理念、頭腦和智商……
臻璞老人??
于2020年世界地球日
原文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EvO8o_PJ_HcGdAL1XLylJ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