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面下著雨,嘀嗒嘀嗒。這春雨一點也沒有“潤物細無聲”的輕柔,倒像是個嘮叨的婆婆,一個勁兒地催促著種子快發芽、小苗快開花。
我躺在床上,半掩著被子,準備午睡,指尖卻遲遲不肯從手機屏幕上移走。逛某寶、刷朋友圈、瀏覽公眾號。
滴答滴、滴答滴、滴答滴,信息一聲緊挨著一聲,那個中間印著紅色“簡”字的白色圓圈在我手機的左上方一個接著一個出現,我知道,這是我關注的專題又在頻繁地更新了,而且一更就是幾百篇。
然后,我就有深深的內疚感:別人天天更,我是有多少天沒寫了?
是沒東西可寫嗎?很多時候,靈感在腦海里一閃而過,我都想到了要把它寫進文章里,甚至題目都想好了,可是拿起手機又猶豫了。
是沒時間寫嗎?我現在休假在家,除了帶孩子就是睡大覺,無聊時種點花草,時間可以說是大把大把的。
原來是懶癌又犯了!苦思冥想、逐句逐詞斟酌,哪里比得上看肥皂劇喝下午茶閑適自得?沒事逛逛街睡睡覺也好啊!
如此這般思量,便懶得再寫,越是不寫越是怕寫,但是沒過幾天,又會自責,甚至有罪惡感:不是愛寫嗎?知道有多少人在努力嗎?你怎么就堅持不下去?
怕寫的主要原因還是因為我寫文章花時太長。就算想到了題目和內容,我還得去想從哪幾個方面去寫、怎么開頭、怎么過度,一想就是很長時間。
我特別羨慕人家的那種文思如泉,稍稍一想,大筆一揮,洋洋灑灑幾千字,如行云流水、勢不可擋。
再看看自己,寫文章就像擠牙膏,一個字一個字地去想,寫完了一句再回看前一句,寫完了一段再回看前一段,如果還不知道怎么繼續,就從第一段重新看,一篇文章不知道要看多少遍,這也是我文中基本沒什么錯別字的原因。
寫不出來字的時候,或者思考的時候,每個人可能都有自己獨特的習慣:或抽煙或冥思或灌咖啡,我偏偏喜歡咬指甲。通常一只手拿著手機,另一只手放在唇邊,不知不覺,指甲就被修理光了,然后再換手。往往是十個指甲咬完了,文章還沒寫出來。
所以,別人說每天寫1000字或者日更1500字,我自知根本做不到,就算一天不吃不喝不眠不休我也無法完成,因為我慢!慢慢想、慢慢醞釀、再慢慢寫,一篇文章至少要兩到三天。
兩三天一篇文章也算是高產啊,為什么我也不能堅持?說出來臉紅:缺少動力。
以前在空間寫在當地網站發帖,會有許多人互動跟吹捧,來到簡書,投下幾篇,激不起一絲漣漪,幾秒甚至一秒鐘就被黑壓壓的更新給埋沒得尸骨無存,你的絞盡腦汁、你的苦思冥想、你花費的時間跟精力、你為寫作死亡的腦細胞,沒有認可沒有回報甚至都沒人知道。
果然,很難做到“但求過程,不求結果”,只愿付出不問結果的不是圣人便是傻子,我是凡人,我需要被認可被接受甚至是被喜愛被關注。
怕寫還有第三個原因:看看人家寫的文章,不論是散文還是短篇長篇,都寫得那么好,感覺自己還差得好遠好遠。越看心里越虛,越虛就越不想寫,或者說是沒信心去寫。
如此這般,只剩兩條路可走:徹底放棄或者繼續努力。
不寫字會覺得空虛,有時候心情郁結得無法排遣,還必須得靠寫作來發泄;有些話不能說與旁人聽,也只能傾訴于文字。所以,沒辦法徹底放棄。
那就只好堅持了,有那么多人,各種職業、各種年齡,他們都能堅持,我為什么就不能?大不了多咬幾個指甲,大不了沒人捧場,那就自己寫給自己看。
滴答滴、滴答滴、滴答滴,你聽,又在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