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客是做什么 的?政客是專門挖坑給人跳的。
這是我看美劇《紙牌屋》的最直觀感受。
沒有什么是板上釘釘的事,諾言可以違背,信任可以利用,同僚可以反目成仇。
在第一季第一集中,鏡頭中的伍德得意滿滿,總統剛剛竟選成功,他功不可沒。而且總統的幕僚長琳達也是他推薦 的。伍德得意的說:我在國會呆了22年,要想入住白宮,你不僅要揣好鑰匙,還需要一個看門人。他以為他至少會被認命為國務卿,副總統也是指日可待,甚至連就任國務卿的外交政策和演講都準備好了。
但是!!!現實總是啪啪打臉。
總統上任后出爾反爾,并未提名伍德為國務卿,而是讓他繼續留在眾議院里做黨鞭。沒有伍德,總統本不可能順利的贏取選 舉,可是總統還是過河拆橋 的把他扔在了堵滿了淤泥的眾議院。他待了多年的老地方。雖然琳達的幕僚長是伍德推薦的,可她依然居高臨下,語帶威脅的告訴伍德:“你的確功不可沒,但現在掌權的是我們,你有再大的功勞也什么都不是!
看看,白宮里沒有小白兔,只有獵物和獵人。
我等吃瓜群眾之情商智商,估計在戲里也就活幾秒。
伍德被他一路扶上馬的總統耍了之后,獨自在街頭悶坐了一天。回到家。你猜做為妻子的克萊爾會怎樣做?善解人意的安撫?好茶好飯的款待?然后夫妻倆一起商量對策?
NO!? 克萊爾直接的,狠狠的剌激他,激怒他,她說:你就不該信任那女人的!你怎么沒預料到啊?你很少低估別人的,這件事對我也有影響。你該憤怒才是。
伍德:我都氣瘋了!
克萊爾:我怎么沒覺得。
伍德:那你想讓我怎樣?大發脾氣嗎?大吼大叫嗎?
克萊爾:我想看你有所表現。你不止這點出息。
伍德:我很報歉,克萊爾。
克萊爾:不,我不接受!我的丈夫從不道歉!即使對我。
伍德將桌子上的東西統統掃到地下,聽著破碎的聲音。情緒發泄完了,——然后克萊爾遞給他一支煙,讓他站在熟悉的窗前。
第二天,伍德平靜地告訴克萊爾,他要行動。克萊爾微笑著為他遞上已經準備好的衣服。
伍德看著克萊爾的背影說:“我愛這個女人,勝過鯊魚愛鮮血。”
看到這里,我當場石化。深感自己的無知和渺小。
管理人的本質就是管理情緒
整個劇中,最具爭議性的莫過于伍德與克萊爾的關系,既是夫妻,又是攻守同盟,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將對手一個個的都拖進了事先挖好的坑里。甚至總統沃克也未能幸免,夫妻倆一個負責坑總統,一個負責坑總統夫人,最后,伍德沒用一張選票,就成為了美國總統。
伍德夫婦為何屢屢得逞?拋開那些手段不談,關鍵點在于他們出色的情緒管理能力。
管理人的本質就是管理情緒。
伍德的大部份精力都用在了操縱他人的情緒上。
因為人情緒正常的時候,理性自然會引導他的行為。而在憤怒、恐懼、仇恨、悲傷、失落的狀態下,人是無法用理性來做出正確的判斷的,所以伍德夫婦最擅長精準的要么自己動手,要么借助他人之手,挑起對手情緒的波動,擾亂他們的心智,利用他們的恐懼和疑惑,讓對手露出破綻,無路可退。
因為是人就會有情緒,機器除外。
比如,你和你老公吵架,在氣頭上,你老公開始給你講道理,而不是緩解你的情緒,你覺得你聽的進去嗎?即使他說的全對。道理誰不知道,那些邏輯上的正確又有什么意義?
人和人的相處,人生道理只是一個最基礎的鏈接,那是最枯燥無趣的部分。
讓人和人的關系有機互動的,當然是情緒。
彼此能挑動情緒,情感流動,就是所謂的“氣味相投”。
能在一個圈 子里的,大家都應該有類似的知識背景和經驗背景,也就是說,這個圈子常識性的道理與邏輯,大家都是懂的。所以講道理是最沒用的。
劇中的琳達,總統的幕僚長,很快就被伍德報了一箭之仇,被踢出局了。失去了總統的信任,黯然離開。她和伍德一樣,身居高位,而且占據先機,就在總統身邊,深得總統信任,得天獨厚。為何還是遭了伍德暗算?如果說她和伍德有什么不同?那就是她總是在講道理,講邏輯,和暗黑的伍德比起來,顯得太弱。
拒絕一個人還不容易嗎?隨便找個理由就是了。還需要談邏輯嗎?你如果需要,我能給你找出一堆。
人世間的難題,如果可以靠談邏輯講道理解決,那也就不成為難題了。這也是我認為象《歡樂頌》安迪這種只談邏輯,不講情商的人在現實中也是困難重重的原因,太不現實了。
伍德負責管理和操縱別人的情緒,克萊爾負責管理伍德的情緒。
在伍德與總統之爭只剩最后一次出牌機會,猶豫不決的時候,她像母親吼年幼的兒子那樣,咆哮著要求伍德:真的沒有辦法了嗎?他不信任你?那你就把你的心掏出來,交到那個人的手上。看那個軟弱的人會怎么處理!
伍德關在房間里,思索良久,最后一擊全勝。
說到底,做為一個人類,而不是智能機器,我們是由情緒構成,靠情緒來驅動。
想起我當年那有限的經歷,凡事只知道講道理,實在是情商低到不行。
中國的教育,是集體主義的教育,是把人培養成流水線上機器零件的教育模式。學校的課程更多的是模式和邏輯。
我們的家長,一般只關心孩子的成績。
當孩子展現情緒,好一點的家長講道理(其實所有人都有體驗,有情緒的時候,是聽不進任何道理的。但大人對孩子,就是往往一廂情愿且霸道固執),還有家長會用更壞的情緒來壓制孩子的情緒。
從幼年到青春期,付費所學的,其實都是機器技能。
沒有人講,該如何與“人”相處,該如何面對自己和別人的情緒。
所以,我們習慣于把情緒發泄在自己最親密的人身上。而家庭中承受情緒的那個人,如果缺乏處理情緒的能力,就會變成相互講道理,然后,話趕話,越說越錯,說不清,然后,爭吵,矛盾升級。家庭的矛盾,大多從情緒開始。
而年幼的孩子,是家庭不良情緒的最大受害者。
就在不久前,阿爾法狗戰勝了圍旗天才少年柯潔。
我還記得這個少年流下的眼淚,0:3,是對這個天才少年過于殘忍和陌生的比分。媒體說:那眼淚代表全人類的哭泣,他看到了人類這一族群衰敗的開始。
可以想見,我們的孩子最可能遇上的是一個人工智能的時代。是一個我們都未曾經歷,也無法預測的時代。會有太多的工作被人工智能取代,在很多方面,人類幾乎沒有超越人工智能的可能。
在機器越來越聰明,世界變得更小更扁平,信息快速流動的現在及未來,
只有情緒,是我們不同于機器的地方,是不同于其他任何人的地方。是我們的獨特自我。
是我們一閃而過的火花,我們奮進的動力,也是我們的軟肋,我們的深淵。
是我們與人建立緣分的橋梁,也是我們傷害親近的人的匕首。
試著學會了解自己的情緒,和它好好相處,別讓它被人操縱,毀掉我們的人生,傷害我們最愛的人。
管理好情緒,管理好自己的人生。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