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在這是高考(兩年前)后第一次寫文章,如果不能使您滿意,暫且原諒小女子一下吧( ????? )
近來開始接觸除手機之外的趣事,卻發覺在這個過程中竟然告別了手機這個“舊情人”,每晚睡前十分鐘讀一首林徽因的小詩,不記內容,唯求心靜。
換一種方式進入世界,求淺嘗輒止是防物極必反
?前一段時間讀了《三毛傳》,這一段時間又在讀《宋美齡的美麗與哀愁》結合每晚林徽因的《你是人間四月天》,靜下心來的時候會覺察到自己內心的改變。
?好長時間(好像也只有兩個月不到)之前開始留長發,立志改掉自己“漢子”形象,接觸一些基本的化妝技術,卻覺得一直不怎么舒服。或許因我本身就是追求瀟灑之人,這些技能也就到此為止就好,懂得并在適當時候拓展,以防物極
革命當從家庭使
?《宋美齡的美麗與哀愁》一書中宋美齡女士在評價蔣時談到“精勤創造,樂觀奮斗”八字,確是讓我對蔣有了一種新的欣賞。《羅輯思維》創始人羅胖對蔣的上臺做了詳細的分析,提到“技巧”所在,那也必是長時間的修煉累積的結果。
“…每日早晨六時許起床(夏季晨五時即起),盥洗后即于室內外運動二三十分鐘,然后靜坐,靜坐后,即寫日記…” “其做日記,二十余年如一日,從未間斷,不僅為中國復興史上創造一部偉大翔實之著作,而其治世有恒,于此已可見一斑”(選自《良友畫報》)”正如蔣為“勵志社”所立標語“立心立己,革命革心”。由此可見, 細枝末節決定了你所在或將在領域的廣度寬度
雙手萬能,手腦并用
“知行合一”四字是人生忠告。
?一直以來,長時間的“懂”很多時候只是停留在“大腦皮層”,雙手不聽指揮而一再拖延滯慢。所造成的最終結果是成為了“思想空殼”。上述是我在很長時間難以跳出的一個局限。最近狀態有所好轉,還要感謝賈老的四字忠告及那群摯友的誠信提醒,當然,以我之性格在此必要感謝一下自己的“及時思考”。
雙手萬能,知行合一,手腦并用
Who are you not to be?
(from film:《Akeelah and the Bee》)
現實社會,“我們這代人”被灌輸了“他們那代人”的優良品質標桿,中式教育也好,西式教育也罷,無一不在強調“你要成為什么樣的人”,當然,這沒有什么不對,但在這過程中,更多的人慢慢遺忘惜時篤言,釀成悲劇。
? ?一句“who are you not to be?”似乎成為了一種回歸生命本源的入口,“不思進取”卻不容置疑!
更文于2017/4/24
筆者:祎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