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帶三歲侄女的過程中,感覺累并快樂著。尤其是我媽,多害怕孫女受到一點兒傷害,細心呵護著。奶奶離開一會,她就會瞪大眼睛問我,奶奶呢?我回答了她,她就繼續玩耍,等看見奶奶,迫不及待跑過去伸著自己的小手要她牽著,奶奶就拎起小手會心一笑。
親密的人陪伴在孩子身邊,這是給予孩子多大的安全感。
孩子身上似乎總有一股玩不壞的勁兒,好奇心探索著四周,我的侄女每天都要發問好多個“十萬個為什么”,有些大人也回答不上來。她就會撇撇嘴說不知道了吧。我們也學她說不知道了吧,她會笑得很開心,有時還明知故問。怪不得有人說:孩子天生就是個哲學家。
大人說什么,她就模仿什么。大人說活稍微大聲,她也會學著大聲。所以我們避免說生氣的話,怕她也學去,因為她還不會分辨哪些要學哪些不學。她就像一張干凈的白紙,事物就像一個印模,上面刻什么,在白紙上就會留上什么痕跡。
這種痕跡如果是陰影的話就很難去除,因為童年受到的創傷太過深刻,以至于在白紙上去除污跡絕非用橡皮去擦那么簡單。
不要認為小孩子什么都不懂,她其實都懂,只是還沒能用正確的語言去表達自己,一般簡單以哭鬧笑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對不喜歡的人或物我侄女她已經會表達拒絕“走開”和“不要”。對于喜歡的人,她會向這個人問東問西,愿意歡喜地被你牽手,被你喂飯喂藥,聽你的話,跟你玩耍。
她爸媽不在身邊守候時,我侄女喜歡吃奶奶和嬸嬸喂的飯,嬸嬸很會跟小孩子玩,她也是一個媽媽,她能讀懂一個孩子的需求,孩子的需求一旦被滿足,小孩很開心,并把你列為玩伴之一。
奶奶或嬸嬸喂她吃藥時,她會張開嘴巴乖乖吃粉,藥有點苦,她都不哭不鬧,堅強得很。有次打針也會主動抬起圓圓的手臂,我爸夸她這在孩子中好少見的。
跟孩子相處是需要學習的,需要觸摸,表達,專注和觀察。
如果你低頭看手機敷衍她,她就不愿主動找你,當你想跟她玩時,叫她時她也不會跟你太親近,更別說你能哄得了她乖乖吃飯。她能感受得到,你給予她多少愛和快樂,她會得到相應的愛和快樂。
要專注地和她玩,去感受她的感受,和小孩子相處,并非簡單,然而是快樂的事,因為自己可以暫時做一個孩子般與她玩樂。
我感嘆,在孩子身上,能還原生命本來的模樣。界限感和愛與討厭也很分明,只是孩子的需求相對簡單,大人和孩子可以成為特殊的朋友,大人與大人之間的友誼也許少了一份純粹而已。
小侄女很精明,她已懂得簡單的人際,她如果想要你幫她打開手機看卡通,或撕開糖果,她就會屁顛地跑到你面前,親切地用正確的稱呼叫你,你一聽心好舒服,再呵呵地幫她解決。平常刻意讓她叫你姑姑,她倒不樂意了。可是這有什么關系,對于一個小孩來說,已經是很棒了。
你用親切的孩子的口氣對她說話,她會跟你笑瞇瞇地玩,如果你想控制她,逼她說,糾正她做,她會聽得一愣一愣地,反而不樂意,甚至躲進角落不愿出來面對你,留下在一旁尷尬的你。
如果她哭,別急著去責怪她,很耐心地問或了解她的需求。有時她都不知道怎么說,但是她無意中看到了她的需要,并指著那件東西點頭,她就會轉怒為安。
如果你對她好她有了興趣,她又立馬忘記剛才的事與你玩起來。
所以教與不教,都要在和諧氛圍中感染她引導她,她會成長得更好。
有次爺爺在飯桌上看到她持湯匙的姿勢不夠好,欲糾正時,她不樂意懟了一下,爺爺就暫時宣告放棄。我想起我爸小時候要糾正我拿筆姿勢時,我老是不會,他語氣愈加重,我心里愈是抗拒,但不敢表達出來,因為我知道他為我好,如果我不接受,他會更加生氣,那時我只能自己忍忍。
可在侄女身上,我不知道侄女一懟時他會不會自尊心受挫呢?不過誰會對三歲小孩較真呢?我想聰明的侄女,在以后她會慢慢學會拿,會寫,會唱,會跳,甚至還會展示她得到的技能。大人只需要引導,滿足孩子的夸獎心,鼓勵她做得很棒。
當我也是一個孩子的時候,是不是也像侄女一樣天真可愛呢?羨慕她的無憂無慮,天真可愛。在孩童時期,有些想要的東西不能被滿足,長大之后會在親密關系中索取。
當我意識到時,告訴自己,你只不過想要更多的愛和關注。小時候被父母忽略內心的那份感受,當看到別人的親子關系特別融洽時,我尤其敏感,在長大之后的我很焦慮,很想被人理解和關心自己那份孤傲的內心,導致有時候太以自己為中心,我會忽略別人的感受,甚至會加劇人際的矛盾。
當成年后的我意識到那份缺失感伴隨著我時,我會轉移注意力,安慰內在小孩,接納不完美的自己。我只不過要一份被關注的心情和愛,現在不是都有了么。
最近發現畫畫很治愈,看著繪畫群小伙伴每天發圖打卡甚是愉悅,每天抽十分鐘畫畫,多丑都告訴自己別怕,只有我自己知道。
我只管畫,用筆畫出內心的樣子就好了,每次男友都會夸我:“這次比上次進步了耶!”我都會笑拜托,能不能換個臺詞,認真一點看哪里進步呀。這時我都會暗自偷樂。
已經不喜歡一發現什么一學會什么,都把自己的心情曬朋友圈,那是嘗鮮和喜歡被點贊的心理。而現在的我,樂于分享和交流感受,做好自己的事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