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欲無求,隨遇而安”:好友這樣形容她的現狀。《心經》云:“無掛礙故,無有恐怖”。可見達到這種狀態實屬不易。但她說她極其困惑,無所適從。她曾是極其要強的人,父母的希望都寄托在她一人身上,她的壓力逼迫她不斷努力,可是如今她不知道什么時候開始厭倦了爭奪,漸漸適應安逸。有熟識的人認為她在墮落,她也不知所措,因為不論如何她都回不到之前的狀態,甚至對現有狀態感到滿足。既然滿足,那么為什么還要難過呢?
? 打個比方,你只身一人往前走,人潮向你涌來,只要你順著走下去,可以穿過人潮。但,大多數人會選擇避讓。為什么?因為害怕,害怕逆流帶來的壓迫感,萬一我被撞倒了呢?萬一我的白色帆布鞋被踩了呢?萬一有人將我的包順勢偷走了呢?假設性的問題讓你躊躇不前,即使你心中再渴望你也不會去嘗試。人最怕落差,所以愿意在金字塔中間,不上不下,因此一旦發現自己走了與往常不同的路,就開始憂慮了。
? ? 這就像社會中的人們,逆著潮流走的,有時并不是輸在逆流,而是輸在給自己的假定后果。你給了自己壓力,于是迷惘。他們快節奏生活著他們競爭著,那么我呢?我始終也是其中之一不是嗎?他們都按部就班,那么我呢?
?這個社會不是沒有特立獨行的人和團體的,可是許多人怕鶴立雞群,但,它明明就是一個褒義詞,為什么要害怕?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狀態不同是必然結果;每個人又都存在于動態的社會之中,狀態變化也是一種適應。不論新的舊的,適合的,便是最好的。
?如果你在重新來過與繼續前行之間躊躇了,不如原地止步,拾階而上,去征服一座山峰,去看看深山里不與人往來的老樹,它們不去迎合,不會惶恐,只是靜靜選擇生長,默默增加年輪,活成了自己,才是最好的樣子啊。
如果可以,我只要你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