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9世紀末,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干因其對自殺原因的解釋和分類信受學者的重視。涂爾干認為,自殺并不是一種簡單的個人行為,而是對正在解體的社會的反應。由于社會的動亂和衰退造成了社會、文化的不穩定狀態,破壞了對個體非常重要的社會支持和交往。因而就削弱了生存的能力、信心和意志,導致自殺率明顯增高。
? ? 最近有許多關于自殺的觀點,可謂言辭激烈,將自己的無知和對社會的冷漠當做個性,怔怔有詞的標榜著自己的獨特,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對自殺的認識膚淺,論據貧乏,只是在人群中一味的裝腔作勢,盡可能演繹出一副鶴立雞群的優越畫面。然而,大家對自殺行為的理解,卻沒有因此而加深一丁點兒,反而大家在面對自殺行為時少了一份理性,代替這份理性的卻是那冰冷的目光和憤怒的情緒。“這世間還有溫暖嗎?”這是自殺者對這個世界所說的最后一句話。希望我們美麗的作者,為所寫的每一個文字都細細敲打思考,時常保持著那份理性與嚴肅。
? ? 本來我沒想過寫關于自殺的話題,但看到好多作者不做調研,急功近利完成寫作的姿態,我也有點坐不住了,畢竟人命關天,實在是需要客觀、公正的挖掘現象背后的本質,才對解決事情本身起作用。以下是我做的調研與分析,希望大家認真思考。
? ? 自殺到底是什么呢?顧名思義,社會現象對其嚴格的定義為:“自殺是個體在復雜心理活動作用下,蓄意或自愿采取各種手段結束自己生命的行為”。為了方便言明自殺行為背后的本質,節省讀者時間,我們只分析我們生活中最常見自殺,有以下三種:
① 用自殺威脅他人的自殺者(無心型自殺)。這種心理的自殺者,并不想真正的自殺,或者說對于生與死他還處于觀望狀,猶豫不定。無心型自殺者所處的環境,往往是家庭成員終日忙碌,自殺者發現他的任何言語、情緒、行為都得不到家人多余的目光,自殺者對世界的孤獨和冰冷很絕望,感受到的世界是無比冷漠和殘酷,他們缺乏關愛和注目。因此,一些自殺者在自殺以前,經常用極端或者怪異的方式引起人們的重視。比如:裝病。以病人的姿態希望博得他人的同情和關愛,以此,如愿以償的讓他感受到人們的關愛,由于家人之間缺乏溝通,家人的冷漠也早已深刻在自殺者心里了,當遇到一些事件,與家人發生重大分歧時,他發現無論他怎樣的觀點都得不到家人的尊重,因此往往以死相逼。再加上家人根本不理解其現象背后的本質,處理的不得當,自殺也就發生了。
? ? 他沒有別的意思,只想以此引得人們重視。因為他們缺乏足夠的溫暖和關愛,也缺乏人們對他意見的尊重,最基本的發言權都被剝奪,在他的思緒里再也沒有能引起人們對他足夠尊重的方法了。因此只能以死相逼。我們知道他的這種方法的確很不妥當,但是我們也不能就因此把所有過錯往自殺者身上推,而不去揪出現象背后的本質吧。如果真是這樣做了,那么這是不是在掩蓋現象背后的本質呢?或者說我們的社會是不是在逃避其應當的責任呢?
我們作為正常的人,應當去理性思考這件事背后的原由,我們的社會是否有責任讓所有人感覺到依靠、溫暖、愛呢?自殺者結束自己生命,完全是由于他本身的錯誤思想導致的嗎?那這些錯誤思想是怎么形成的呢?我們應當去追究根底,弄清實質,理性的解答這些問題,社會才會變得更加溫暖和公正。
? ? 我們要明白自殺者也是受害者,是環境逼迫他們走向死亡,這是無奈的舉動。不要歧視自殺者,他并不是異類。如果此時觀眾用憤怒和冰冷替代一個正常人應有的理性,去澆滅他最后一丁點生的信念時,后果我們可想而知吧。
? ② 從心底否定生命意志的自殺者。這樣的自殺者往往是知識豐富、才學高拱的社會精英。他們往往是完美主義者,巨大的知識量讓他們有種“天下皆醉、唯我獨醒”的心理,身居高位,卻總有一種高處不勝寒的落寞感,他們不愿意看到任何缺陷,常常質問自己人生的意義與生命的價值,他們在某些方面很成功,但對于其他方面的失敗耿耿于懷。這是由于他們社會身份的凸顯,他們在某些方面的缺陷或失敗總被無限放大,這也使他們很難找到一個知己,因而這種消極的心理也得不到任何安慰和束縛,最終在自我化解過程中,他們從心底里徹底否定了生命意志,確定了自己的去向——死。他們與第一種情況不同,他們不希望更多的注目,因此會找一個安靜的地方,悄悄地終結掉自己的生命。
? ? ③ 性格上的膽小、怯弱的自殺者。(失范型)這類自殺者或是年紀很小的學生或是頗有成就老板。卻過早承擔了巨大的壓力,沒有足夠勇氣去面對失敗的痛苦。比如,考試不好,自殺了。諸如這類自殺者,往往是社會和家庭疏忽教育,從根本上沒有把他當做孩子,讓他承擔了太多壓力,加上他們本身膽小、怯弱,害怕失敗后來自各個方面壓力的痛苦,因此便一死了之。這樣的自殺案例也經常在我們身邊發生,這足夠說明我們這個社會許多孩子的童年,過得并不快樂,甚至是痛苦的。 發生這樣的一幕,難道我們仍應當一味的去責怪這些稚嫩的亡靈嗎?
? ? 顯然社會對這些自殺案難逃其咎,我希望我們社會的成年人們,對于任何事,都保持足夠的理性,客觀公正的判斷現象背后的本質。尤其是關于生命的大事,我們如果不了解這種現象背后的真實原由,可能在真正處理這些事時,將取得適得其反的結果,我相信我們都不愿看到那樣的結果。因此我們對那些一味的在逃避責任的人們,那些一味掩蓋自己失職的人們,要敢于質問,敢于批判,敢于面對。
? ? 目前,我們人類存在的意義都基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之上,如若我們冷漠自私,孤立那些并不糟糕的人,他便會從心底否定他存在的價值,從而走向一條不歸路。因此,我們所有人應當相互關心,相互扶持,也許就是你不經意的一句話,便挽救了正趕往那條不歸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