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計1442字,閱讀時間3分鐘
美籍華人蔣甲在視頻開頭以自己在一年級收到了禮物,但是卻因為沒有受到贊美而不是很開心,甚至有點尷尬,老師只有安慰他說明年要好好表現(xiàn)喲,說不定因此會有人贊美你們。蔣甲說他之所以記得如此清楚,是因為這成了作者心中永遠的痛,因此他記得是如此的清楚。
演講者在網上搜怎么克服被拒絕的恐懼,跳出了一些心理學文章和一些勵志文章是關于“不要太在意,克服就好”,這些似乎都是真理,就像韓寒說的我們知道了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就像那些網上充斥的雞湯那樣,如果你信了,真正的去做,去實踐了,得到經驗或者教訓了,這些對你來說就不是雞湯了,成了真理,但是你什么都不做,那確實就是雞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演講者最后得到的結論是去不斷尋求拒絕,直到麻木為止。
演講者的關于拒絕的第一個實驗是和樓下的高高壯壯的保安,他向那個人借100美元,那個保安當然沒有借給他,但是問了他:為什么?演講者因為怕被揍而落荒而逃,但是那個保安其實給了他解釋的機會,他卻沒有解釋,因為擔心挨揍而逃跑了。因此演講者決定了第二天不論遇到什么拒絕,決不轉身逃跑,而是留下交涉,面對問題,是解決問題的開端。
演講者的第二次拒絕是關于請求一個漢堡店能不能開始漢堡續(xù)杯,隨著交涉的進行,那家漢堡店的店長說:現(xiàn)在我們沒有這樣的服務,但是以后可能有類似的服務。但是演講者的感受是他的第一天那么緊張的感覺已經消失了,僅僅是因為他開始留下來交涉(溝通是解決問題的開端)。
演講者的第三次是關于請求一家甜甜圈的甜品店做一個奧運五環(huán)的甜甜圈,其實是很容易被拒絕的,但是店員很重視他的意見,上網查了奧運五環(huán)的顏色,過了十五分鐘,給演講者端來了一個奧運五環(huán)的甜甜圈,演講者發(fā)現(xiàn)只要自己在發(fā)現(xiàn)問題后,不逃之夭夭,就可以把‘不行’變成‘行’,秘訣就是問對方為什么。
演講者還有一次是要把一個植物種在陌生人家后的花園里,先問了一戶人家,他拒絕了,是因為他家的寵物狗會把園子里的一切東西都挖出來,并且給了他一個建議去對面的鄰居家問問,因為那個鄰居很喜歡花,最后那個鄰居很開心地接受了這個要求,演講者最后反思如果是他在被拒絕后離開,不是自己的原因,是因為自己沒有提供給別人想要的。
演講者最后講的是成為星巴克的迎賓員,經過了一番說服后,終于成功了,僅僅是因為演講者跟星巴克的經理問“這樣做很奇怪么?”正是因為這樣問,演講者發(fā)現(xiàn)自己說出了別人心中的疑問,意味著自己跟別人的想法一樣,這樣會更容易贏得別人的信任,演講者體會到如果自己在提出要求前,你能說出對方心中的疑問,就能贏得對方的信任,也更有可能答應你的要求。
最后演講者者以自己的請求給大學生講了一節(jié)課的事情做了結尾,他講到他能教書,不是因為他有博士學位,不是因為他是專家或者著名學者,而僅僅是因為他去開口請求了,失敗了幾次,但是最終在第三次成功了。演講者以這樣的一段話結尾:他發(fā)現(xiàn)那些改變世界的人,改變了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人,都是那些開始就遭到了拒絕甚至暴力拒絕的人,比如馬丁路德金,圣雄甘地,這些人沒有用拒絕定義自己,而是用拒絕后的行動定義自己,他們擁抱拒絕。當你面對下一次的障礙或者失敗,不要逃跑,擁抱拒絕,它們很可能成為你的禮物。
我們每個人都被拒絕過,問問自己這是為什么?下次該怎么做?
做事情成功了,可能是因為在對的時間做了對的事情,失敗了,更可能是因為有些事情還沒有做好,只不過自己也不知道那些事情還沒做好。面對失敗,能站起來的是勇者,躺下的也可能是因為太累了,需要休息,等風來再戰(zhàn),愿你我成為生活的勇者,永不言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