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回答這個三言兩語說不清的問題,我翻出了幾年前的碩士論文,找了三本相關的書,還花了好幾個小時來寫這篇。我也不明白自己為什么那么較真,好吧,我承認我有點瘋了。
為確保本文通俗易讀,我保證只用不超過8個專業術語,如果發現超過8個,請留言,我給您打賞。請監督我。
為了看清楚問題在哪里,我們先來聽聽與教育相關的各界人士對考試的態度:
1. 官方說法
《教育部關于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的通知》(2002)中明確提出:“不得以學生考試成績作為評價考試唯一標準。”
2. 學者代表
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提醒:“以學生考試成績作為評價教師的唯一標準是一種錯誤導向。”
3. 一線老師
“為考試而教,坑了多少人。”
“ 教育必須得考試來兜底,不考試,怎么評價?”
4. 學生
“ 考試是必須的,不然怎么考大學?”
“考得好,然而又有什么用?”
“痛恨考試。”
5. 家長
“考試是必須的,不然怎么升學?”
“考試害人,我家兒都快考傻了。”
“那老師水平確實不太高,我兒這次考試成績下降了。”
哦,我好像還忘了教育人士也包括教育行政官員。但想想他們除了給老師添堵,好像也沒干過太多正事兒?還是不提他們罷了。
不考試,怎么評價?我們先說如何評價教師這個問題。回答了如何評價教師,該如何評價學生這個問題也就不難了。
關于教師評價,在中國甚至世界上很多國家,推崇的是“增值評價法”,舉個簡單的例子,就是用學生這學期的考試成績與上學期的相比,或者這個月和上個月的相比,并以此來評價老師和學生。
很多人用,并不代表它就是好的,很可能只是因為這個辦法簡單易操作且不費腦。事實上,它有很多值得質疑的地方,比如:
1.你怎么能保證這兩份試卷的難度相當?
2.你怎么保證出題的人不是個蠢貨?
3. 你怎么保證考試那天沒有人拉稀或頭痛?
4. 你怎么保證老師是影響學生考試成績的唯一因素?
5. 考試是書面的,那些非書面的能力,又該如何檢測?
如果說考試是一次性的終結性評價,重視最終結果,還有一種評價方式叫“形成性評價”,也就是主要看過程。
那究竟還有哪些評價方法可供參考呢?
1979年,Kaufman & English 提出了表現性分析評價( Performance Analysis Approach).
先說說“表現性評價”( Performance Assessment)吧。表現性評價是指對學生在實際完成某項任務或一系列任務時所表現出的,在理解與技能方面的成就的評定,也指對學生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學習態度、努力程度以及問題解決能力等一些測驗所無法反映的深層學習指標的評定。"
這個方法也同樣適用于老師。如果想看看老師的上課技巧,就要看其在具體教學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態度和能力等。而要看老師的知識、能力和態度等,就要涉及到教師的專業標準了。
什么是一個合格的教師,標準在哪里?定下了標準,我們再去用這套標準去衡量,而不是僅僅以學生考試成績來簡單判定。
關于教師專業標準,我們可以參考美國Danielson(1996)的教師專業標準框架,但最好還是研究我國教育部頒發的《中學教師專業標準》和《小學教師專業標準》。
這兩份標準都有著共同的基本理念:以學生為中心(請注意,不是以考試為中心);師德為先;能力為重;終身學習。
此外,正如兩份《標準》所言,好的教師需要終身學習,所以評價教師也要用發展的觀點去看。
坦白說,這份標準并不容易全部達到,也沒有人天生就能達到教師的專業標準。有些老師在課堂教學方面很強,但在師生關系方面稍弱。有些老師在教學知識方面很強,但缺乏溝通和合作的能力。這份標準可以看作是老師們在專業化發展路上的方向和目標。
我們應該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老師,給予足夠的空間,以讓老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提升。不要一上來就用考試去切,一刀切下去,掉的可都是血淋淋的肉。老師痛,學生痛,大家也都跟著一起痛。
那該怎么評價,有那些手法?曾看過一篇文章,上面列得挺齊全的。在此,我僅通過問答的形式摘取一部分內容:
1. 問:評價老師做什么用?
? ?答:1. 幫助老師成長; 2. 確保老師能盡最大的能力去幫助學生成長。
2. 問:怎么評價?
? ?答: 有校內評價和校外評價。
主要看四個方面: 1) 教師課堂準備; 2) 教室環境; 3) 課堂教學組織; 4) 職業責任。
3. ?問:具體做法有哪些?
? ? 答:
一些國家會使用以下方法: 1) 課堂觀察; 2) 看教師的目標設置與個人訪談; 3) 教師自評; 4) 教師檔案; 5) 教師考試; 6) 學生成績;7) 學生和家長的調研。
看到這,有人可能會跳出來,你看!連外國人也要考試,而且還考老師!你看!外國人也注重學生成績!其實,這里提及的一些國家,很可能就是指的以中國為首的中亞國家啊。
但人家也特別說明了:學生成績通常不會被用于教師評價的依據(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7);且考試的信度和效度也需要控制。
而如果你要問我,最有效的教師評價辦法是什么?
如果可以選,我會很肯定地回答:聽課(課堂觀察),而且是不止一次的隨堂聽課。從老師對學習目標的設置、教學活動的組織和安排、如何跟學生的互動、教室環境的布置等,你可以從中獲取關于這位教師相對全面、客觀的信息。至于由誰去聽課,怎么聽?這又是另一個話題了。
而如你再問,你怎么知道老師有沒有弄虛作假?
我只能說:如果可以一個人可以一直弄虛作假,那也成真的啦。再說了,我們不是應該要相信老師嗎?
參考閱讀:
1. linda Darling- Hammond(2009),鞠玉翠(譯),《有力的教師教育》;
2. Thomas Gusky(2000),Evaluating Professional Develpment;
3. Anthony Shinkfield(1995),Teacher Evaluation;
4. 王斌華(2005),《教師評價:增值評價法》, 《教育理論與實踐》,第25卷。
教育分享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