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清明節當天,武漢也一改前兩日的艷陽高照,下起了霏霏細雨。這種天氣,很容易讓人想到詩人杜牧的“清明時節雨紛紛”,好像有它的加持,下雨的清明節,才更符合人們寄托哀思的氣氛,想來也真是天公作美。
? ? ? 下雨天在安靜的地方看閑書,于我而言也是一種愜意的享受。在讀完楊絳先生的《我們仨》之后,就順著閱讀美國醫生阿圖葛文德的《最好的告別》,似乎是巧合,這本書與清明節的傳統意味也存在一縷關系。單看書名,我的第一感受是有些文藝,可是在讀閱過程中,這種認知就逐漸被外科醫生手術刀般精確細致甚至有些“冷酷”的筆端所抹去,讀罷才發現,我們的認知舊識以及內心中諱莫如深的部分,無一例外都受到了強烈的沖擊。
? ? ? ?書的副標題是“關于衰老與死亡,你必須知道的常識”,可是對于二十多歲的我來說,這些內容并不能算是常識,而是從未認真思考過的“遙遠的問題”,正如作者而言,年輕人未來的日子還有幾十年,這漫長的光陰于他們而言就近似意味著永遠。而且書中所闡述的觀點假如能真正地變成人們心照不宣的常識,也正是作者無比期盼的,然而,這本書能在全球范圍內掀起如此大的波瀾,就證明如今還不是對的時代。
? ? ? ?雖然我們還未曾經歷衰老,但老年人卻與我們血脈相關。在讀的過程中,我時常想起我的祖母,雖然她老人家已經步入耄耋,幸運的是身體依然康健,只是近年來隨著年事漸高,記憶力與邏輯能力似乎大不如前了。去年她最小的女兒從外地回來,由于好長時間未曾相見,一時間祖母竟然連她是誰也分不清了。聽家里人講起這個故事的時候,自己心里難免心酸,我們一直知道衰老是每個人一生所必經的階段,可是當身體機能的衰退積累到一定程度,最終就這樣赤裸地暴露在我們面前時,還是會感到愕然。好在我們每次回家,祖母還是分辨得十分清楚,聚在一起時她也會一直向我們傾訴,感嘆自己“越來越糊涂了”,我們也只好安慰她說這都是正常的變化,雖然明知很無力,卻也無可奈何。
? ? ? 葛文德先生在書中說高齡老人最害怕的其實就是這些讓他們覺得在“失去”的瞬間,我想即便生性再樂觀豁達的一個人,要讓他自己接受衰老這個事實,都是一件需要莫大勇氣的事情。那么在那些時刻我們應該做些什么呢?竊以為老年人們希望聽到的并不是“衰老是正常的”這種正確而無用的安慰,而是我們能提供一些途徑,讓他們能持續感受到生活的意義,比如養一只寵物、種幾株植物或者過年時讓家里的老人們謀思一副對聯,愛看書的話送給他們幾部感興趣的書,想必都能有所裨益。有所失也有所得,也許生活才能保持豐盈。
? ? ? 楊絳先生在《我們仨》中寫到,她在夜晚經常會夢到自己和丈夫錢鐘書在出去游玩的時候突然走散,任由她怎么呼喚也得不到回應,醒來時她把夢境描述給他聽,錢老說“這是老人的夢,我也常做”。祖母從來沒給我們講過她的夢境,只是近年來,感覺她也更依賴祖父了,這樣的改變讓家里人覺得有些困惑,現在我明白,這是人之漸老的規律,大概以后都會這樣,所以應該多一份理解,更多一份關懷。
? ? ? “善終護理”是葛文德先生在書中甚為推崇的一個理念,也是飽含爭議的地方,它直面了一個十分艱難的抉擇:當一個人病入膏肓時,是應該選擇繼續醫治,還是應該放棄普通醫療,轉向善終護理。他對美國醫學界現存的普遍做法進行了批評,即不顧病人內心的情感需求,罔顧治療是不是能保證病人有意義的活著,他反對醫生在明知毫無意義的情況下,繼續對病人進行試驗性治療,也反對醫生向病人家屬提供虛假的希望,進而加劇病人的痛苦,使他們本就不多的時日全部在病床上消耗殆盡,而不是抓住機會完成一些夙愿。這里牽涉的很關鍵的問題在于,如何判斷病人是否還有救治的意義?葛文德先生強調的是,普通大眾首先應該形成一種共識,即壽命終結是每個人的宿命,醫療技術并不能扭轉這個結局,而醫生應該盡可能地與患者對話,了解他的真實需求,誠懇地面對病情,在深知希望渺茫的時候,能夠給予病人自己決定命運的權利,而作為家人,則應該謹慎地與患者進行“艱難的對話”,在保證他能完成夙愿的前提下,在必要的時刻決定是否繼續醫療。
? ? ? 這一部分牽涉許多人性惻隱的一面,每一個決定都絕不會像書中描述的那樣云淡風輕,讀來也最讓人糾心。不過按照書中所舉的例子來看,善終護理的效果卻是讓人鼓舞的,病人剩下的時光并沒有因此減少,反而會略有增加,而且在這段日子里,病人繼續擁有有意義的生活,安寧地消逝之后,家人的抑郁程度也顯著降低。
? ? ? 在這里還不能斷定善終護理比標準醫療更有效,但是作者也為許多人提供了另一個選擇維度,這也是本書喚起人們思考的初衷。書中提及的一些細節,對于當今社會的醫患關系、家庭關系等也有可供參考的意義。沒有誰能躲過宿命,思考衰老與死亡,也正如作者所說,是為了更好的生活,假如眼下的討論可以對社會醫療進程以及國家養老政策有所推動,對于老齡人口已經逾一億的中國而言,也是舉國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