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故事的人太多,我講點實在的吧。
1、經常看書的人談資更多
這點很明顯,因為書讀多了,知道的事自然也變多了。比如我之前對臺灣很不了解,后來讀了一本臺灣的70后寫的書,通過他的文字,了解了臺灣不少有意思的事。
我記得書里有一處寫到97年競選臺北市長時,陳水扁為了籌集選舉經費,搞了一次義賣,義賣的東西是一頂墨綠色的毛線帽。結果這頂原諒色帽子竟然成為了當年的流行單品,被全臺灣的年輕人哄搶了……
2、經??磿娜烁私猬F象背后的道理和原理
有些看似很普通的事,背后其實是有經濟學、心理學等原理在的。讀過相關書籍的人,就會因為知道這些原理,而看到事情的本質。
比如說KFC把一個漢堡定價16塊,包含這個漢堡在內的套餐定價為20塊,這時你就不大可能會去選擇漢堡,而是會選擇套餐。你會覺得沒錯啊,因為套餐便宜啊,所以我當然選套餐。其實這背后就有一個叫“錨點效應”的原理在。
漢堡的16塊定價就是錨點,你一看到它,就把它作為參照點了,而以它作為參照點,套餐20塊當然很便宜。也就是說,人家給漢堡定價16塊,就是為了讓你買套餐的。
你要是找中介買房子,假如你看好一套房,中介八成會主動給你找同小區的其他幾套房,并且會先帶你去看那些在你看來不咋地的房子。為什么這么做呢?就是為了讓一個性價比較差的房子作為錨點,這樣你再去看自己想買的房子,一定覺得自己的眼光和選擇特別好。一高興,這筆交易就成了。
這種原理還有很多,比如推銷下我的一個4千贊答案:什么是知識的詛咒?
3、經常看書的人更敏感,也更富有同理心
經??磿?,尤其經??次膶W書的人,心思會比較細膩,對身邊發生的事會比較敏感。他們更容易去為別人著想,這是因為他們在文學作品中見識到了太多的靈魂。
不管是葛朗臺這樣的吝嗇鬼,還是堂吉訶德這種別人眼中的瘋子,讀書多的人都見識過,他們看過大師筆下的故事與人物,因此對人性的理解更深刻,在生活中也就更富有同理心。
4、經??磿娜四軌虬莶煌曇?br>
這一點是上一點的延伸,讀書越多,人其實是越寬容的,而讀書少的人,在觀念上則容易表現為保守與專制。
比如我們讀到一篇文章,文章作者的觀點和我們自身的觀點不一樣,讀書多的人會去想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觀點,他的觀點對不對,有沒有可以吸收的地方。
而基本不讀書的人,很難去接受與自己不一樣的觀點。
知乎的評論中不是經常出現“三觀正”這種評價嘛,可是現實中,很多人并不是站在客觀角度來評價其他人的三觀的,他們通常有一個簡單粗暴的評判標準:和我的三觀一樣,你就叫三觀正,和我不一樣的,就叫三觀不正。
讀書越多的人,越清楚自己的貧瘠,而基本不讀書的人,反而容易認為自己的靈魂是豐盛的。
5、經??磿娜酥剡壿嫞蝗菀妆磺榫w帶偏
現在的熱點事件太多了,應接不暇的,吃瓜群眾很容易被情緒給帶偏。
以最近的郭敬明事件為例,當李楓的那篇文章出來后,網民幾乎一邊倒地站邊李楓,討伐郭敬明。
有人說,這件事只可能是真的,因為如果是假的,那么李楓一定會身敗名裂。
這個邏輯是這樣的:如果一個人賭上了自己的前途和聲譽去證明一件事,那么一定可以說明這件事是真實發生的。
可是,這個邏輯真的百分百正確嗎?不一定,因為人類不是一個百分百理性的動物。
事實上,即便這件事有99%的可能性是真的,但是目前來看,這也只是一面之詞。我本人也不喜歡郭敬明,但我只看證據,不看情緒。
李楓想扳倒郭敬明,還是抓緊拿出點證據來吧。
6、經常看書的人好奇心與求知欲更強
一個人經??磿藢I或職業上的原因,就是因為愛看書。為什么愛看書?因為書中的世界實在是太精彩,太繽紛了。
愛看書的人,不管多大,都還抱有孩童時期那種旺盛的好奇心,我們對世界有很多不了解,所以我們想去知道。
我原先是只看文學和哲學的,后來又去讀了天文學方面的書,因為我對宇宙太感興趣了。再后來我又去讀心理學,讀經濟學,讀歷史,越讀越發現自己太淺薄了。
人一生的時間是有限的,而面臨的問題卻是無限的,我并非要去解決這些問題,我只是想知道一些事的真相是什么。當你從書中了解了一件不曾了解的事,懂得了一個不曾懂得的道理時,那種喜悅感是難以言表的。
7、經常看書的人會更客觀地去思考一件事
說實話,一個人想要做到客觀是很難的,我們都是主觀而自私的,但是讀書多的人會刻意讓自己抽身出來,站在一個客觀的角度去審視問題。
為什么要這么做?因為在帶有強烈情緒,或與自身利益過分相關的時候,人就戴上了有色眼鏡。讀書越多,你就越有勇氣,也越有自覺去摘掉這副眼鏡,因為你知道它正在蒙蔽你的雙眼。
我自己是一個每天都讀書,每個月都買書的人。
最后說一句:一個沒有輸入的人,未來是很難持續輸出的。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