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球大約20%的青少年遭受心理問題的困擾。中國兒童青少年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的總人數約有3000萬。
其中,50%的青少年厭學行為和心理健康問題有關。厭學問題已經嚴重影響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發展。
厭學,本身不是一個心理問題,而是心理問題的外在表現。
比如兒童青少年的抑郁癥、焦慮癥、躁狂癥、強迫癥、多動癥等心理疾病,都可能表現為不想上學,覺得腦子不好使,注意力不集中,覺得學校學習壓力和考試壓力大等。
因此,在處理孩子厭學問題時,需要解決隱藏在厭學背后的心理問題,找到引起心理問題的根源。
圖 源 | pixabay
許多父母不太了解兒童青少年的心理,甚至否認孩子有心理問題,我們這么優秀的父母怎么會培養出一個失敗的孩子、怎么會培養出一個心理有問題的孩子呢?
在進一步與厭學孩子的父母交談過程中,經常聽到家長有以下困惑:“每天晚上輔導孩子功課,基本上11點前沒有睡過覺,但是孩子成績總是上不去,還經常做一些讓人生氣的事情”;“我用了全力培養你,你的什么要求都能滿足你,你為什么不好好學習呢”;“老以為孩子學習不好是成心的,是青春期叛逆”。
這些都反應了家長對學習期待過高,家長不覺得自己有問題,也會覺得自己委屈,認為自己的要求不過分。
大多家長遇到孩子厭學后,僅直接要求處理厭學問題,想法設法逼迫孩子去上學,自己的方法不湊效后,帶來看醫生也是要求醫生勸孩子去上學,而忽略了背后可能的心理問題,便失去了理解孩子真正的困難和痛苦的機會,也錯失了幫助孩子成長的時機。
圖 源 | pixabay
其實,每個孩子厭學的原因可能各不相同,但是背后的心理現象是相似的。厭學的孩子在早年心理發展過程當中幾乎有這樣的共同的現象:
第一,父母在孩子早期撫養參與率較低;
第二,依戀關系不夠安全;
第三,父母懲罰打罵孩子比較多;
第四,過早的開始寄宿或寄養生活,隔斷了和父母的關系。
這些現象,都可能讓孩子從小出現缺乏安全感、不自信、不善于處理人際關系,遇到困難或者挫折容易退縮、回避,不善于求助等特征。
因此,一旦上學后,在學校里面對學業或成績的壓力,面對同伴關系的處理或矛盾時,面對老師的批評、同伴的冷落,就開始自我懷疑、否定,自卑,導致情緒波動起伏,進一步出現回避上學的想法,一想到上學就覺得痛苦不堪,而家長如果不了解孩子厭學背后的心理問題,一味的要求孩子去上學,甚至指責或者威脅孩子,孩子在面對上學的痛苦和家長的不理解時,可能會出現一些沖動、自殘的行為來緩解痛苦,甚至可能還會出現自殺行為。
圖 源 | pixabay
對于家長而言,可以通過側面觀察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如果孩子出現了以下方面的行為表現,可能就要留意心理問題存在的可能了。
課堂學習情況: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經常走神,精神不振;違反課堂紀律,擾亂課堂秩序,或者上課就睡覺,下課就精神抖擻;經常遲到、早退甚至曠課。
作業完成情況:做作業態度變差,經常少做、漏做、字跡潦草,邊做邊玩,比如平時一兩個小時就能做完作業要拖到凌晨都做不完;經常抄襲作業,以應付老師檢查;或者干脆抵制不做作業。
考試成績情況:考試時亂答,匆匆交卷,抄襲、作弊等,考試成績下降明顯。
與老師、家長關系:經常和老師或者家長發生沖突,或者不愿意與老師、家長溝通。
課外活動情況:課外活動參與率下降,社交活動及體育活動參與減少,使用網絡或者手機時間增長,不受控。
性格上的明顯變化:例如在短期內變得特別焦慮、煩躁、自閉等。或者用身體不適的借口(但沒有任何實質疾病表現)來回避上學。
發現孩子出現了以上問題,家長也不必驚慌失措,可以試著做以下調整。
1. 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問題
有些家長在發現孩子出現厭學問題后會驚慌失措,過度放大厭學的后果,認為一旦厭學孩子就前途盡毀;也有些家長會過度自責,認為孩子厭學都是自己以前過度約束孩子或者忽視孩子。
在這些想法背后,都會引起家長程度不一的情緒反應,或緊張不安,或抑郁低沉,這些情緒反應都可能阻礙家長正確對待孩子厭學。
因此,處理孩子厭學問題前,家長先要平復好自己的情緒問題。
圖 源 | pixabay
2. 理解隱藏在孩子厭學背后的痛苦感受
與孩子真誠溝通,了解孩子內心到底是怎么想的,孩子痛苦點在哪里。
很多時候,可能孩子也一時也無法說清楚,家長需要給孩子溝通的時間和耐心,在孩子還沒有做好準備告訴家長具體原因或者細節時不要急于詢問或者過度關注,只要向孩子展示出家長理解他們的痛苦并愿意隨時傾聽他們的痛苦、為他們提供幫助的態度就好了。
必要時刻,應與學校老師展開溝通,了解孩子在校的具體壓力、與大家的關系或其他容易被忽略的事件等等。
3. 尋求專業幫助
如果家長覺得難以琢磨孩子心理,也可以去專業的醫療機構尋求心理干預幫助。但在尋求心理干預幫助時,我們一定要看到干預效果是一個長期的結果,而不是即刻的,心理治療不會提供一個即刻的效果,這個是我們很多家長對于心理治療的一個誤區。
圖 源 | pixabay
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是一天天慢慢形成的,預防仍然是一個重要的手段。
有一句話說的特別重要,和孩子一起成長,每個人都需要不斷的學習,如果父母能夠放下權威和孩子平等相待,放下完美和孩子真實相處,放下指責和孩子真心溝通,那么孩子身上的束縛就會少很多,每個生命都有成長的天性和力量,父母的理解和陪伴是給孩子最好的心理滋養,養育孩子對父母來講,是一場自我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