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后回家路上,和同學們一路聊了聊瑣碎的生活,家長里短,困惑,念念家里這種復雜的經。
生活中雞毛蒜皮的事情實在太多了。
想想,我們和父母之間,尚且會因為價值觀不同,生活習慣不同,存在很多的分歧和矛盾,更何況我們在各自的價值觀和生活習慣已經成型之后才相遇且生活在一起的戀人和愛人。兩個人,成長環境不同,家庭教育不同,生活方式不同,價值觀不同,當居住在同一屋檐下,再遭遇生活中的柴米油鹽醬醋茶,很多雞毛蒜皮的事情被放大。我們都想在這種爭執和分歧中,希望能夠改變對方,希望能夠讓自己的觀念處于優勢,希望我們各自的生活習慣被尊重,希望我們的空間受到絕對的保護,免于他人的干涉。在這種爭執中,堅持到最后的人,往往是所謂的勝利者。只是,這樣的“堅持”需要多長時間,這樣的“堅持”最終究竟會是什么樣的結局,也許還是因人而異,或者看遇到什么樣的“對手”吧。
我也許是個幸運的人。婆媳關系經歷了從地獄到天堂的轉變。曾經一度和婆婆冷戰,家里氛圍像是結了一層永遠都化不掉的冰。冷戰的原因,其實是多數婆媳都曾經和一直在面臨的,三觀不同,年輕夫妻的個人空間、生活方式被嚴重干涉,話語間的沖突,生活中雞毛蒜皮的事情被上綱上線得提上要求,老公在婆媳之間沒有起到調和作用,很多的委屈和難以承受,一度讓自己面臨崩潰。
也說不出來是在什么時候,和婆婆的關系開始好轉。過去上綱上線的那些事兒,似乎極少再在家里出現;生活中多了很多關心和歡笑。這一年半載,也想不到有什么跟婆婆之間發生過爭執的事兒。
在一個婚姻家庭中,每個人都需要為這個新組合的家庭中存在的客觀“分歧”做出一些改變和讓步。若是能求同存異,做到完全尊重對方的觀念和習慣,那是極好的。只是那僅僅是一個極其烏托邦的愿望。我們都不是圣人,我們難以有那么大的包容心和度量。我們總是習慣認為自己的三觀是至上的,是標準的,是最普世的。說白了,我們總習慣覺得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做法才是對的。所以,自然也就會有那么多的“看不慣”,那么多的“不明白”,那么多的“不能忍受”。我們難以做到置之不理,難以做到視而不見,難以做到凡事都先考慮他人的感受而忽略自己的情緒。所以,這些分歧,這樣的矛盾一直存在著。在七年之癢的這些年頭,這些雞毛蒜皮的事情,如果像滾雪球一樣,壞情緒不停地積累,婚姻難以有個好結局,最終一地雞毛,支離破碎。如果在每一次的分歧中,總有人能做出一定的讓步,而對方又總能及時發現自己也有的不足,感恩于對方的寬容和讓步,最終便是相對穩定和和諧的家庭氛圍。
婚姻里,便是需要每個人不斷地磨掉自己鮮明的棱角,免去平日生活里的挑剔與不休止的責備。以前在一篇文章里看過,說起林肯的愛情。林肯的夫人曾一直抱怨丈夫有點駝背、走路不輕盈,生活中也會為了一些小事,經常吵鬧。林肯對自己的愛情卻曾這般說起,“我的日子暗淡無光,挑剔的眼睛,嚇退了愛情,她從我身旁溜掉了。”細想,如果哪天我的伴侶認為婚姻這般的黯淡,我會奮起改變,還是會更加抱怨于他的不體諒、不理解,甚至于他對婚姻的挑剔。
《馬太福音》中有這樣一段話:“雨降下,洪水沖來,大風吹襲,擊打在那房屋上頭,而它卻不倒塌,因為它建筑于巷石之上。”什么樣的夫妻關系,才能讓這個家基于巷石之上。何以為巷石?應該就是寬容和理解吧。唯有這樣的穩固根基,方會有同舟共濟,相濡以沫吧。
細想來,當寬容成為一種習慣時,自己便是最直接的受益人。有了寬容的心態,自然會忽略掉雞毛蒜皮的生活瑣事里潛在的不愉快、不舒服,自然會減少很多的爭論和抱怨。計較的事兒少了,生活中的不如意就被忽略了,心自然也就寬了,心情自然也就愉悅了,幸福感也就被提升了。婚后的這幾年,夫妻關系,婆媳關系,讓自己成長了許多。尤其是今天的自己,深深地從這種“寬容的習慣”中受益很多。所以,工作上沒那么多的不愉悅,家庭中也實在覺得沒什么事是不能好好商量的。當每個人都能心平氣和的時候,這個家就成為真正的港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