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跟么媽聊了一晚,又強大了一下內心……
? ? ? 于是,撿起文字,記錄一下我們的日常。
? ? ? 音樂啟蒙應該是我堅持得比較好,也是我比較喜歡的一方面。
? ? ? 孕期里,葉酸、營養素、孕婦奶粉什么的,一律都吐了出來……唯一能和寶寶分享的就只有吐不出來的音樂了……
? ? ? 每天晚上我都會聽聽各種類型的歌曲,其中我將彈過和唱過的歌曲設置為播放頻率最高的曲子,一邊回憶快樂的往事,一邊冥想寶寶的樣子以及她向著我爬來的模樣,我想這兩種快樂的交織,應該是快樂育兒最初始的模樣吧……
? ? ? 只要在走動的時候,只要能想起來我就會一邊摸著肚子一邊給寶寶哼唱我喜歡的兩三首歌曲(桑塔露其亞和半個月亮爬上來)。
? ? ? 爾后,生產,哺乳,調整身份,調整情緒……一路過來……感覺對于音樂方面的關注不太突出,能堅持的就是每天給希唱一些兒歌和童謠,她很高興,而且特別依賴于真人唱的歌聲,反而對電子播放的樂曲不太感興趣,但也沒有表現出特別強的韻律感。
? ? ? 正因為孩子的語言和大動作的發育所限,這些啟蒙都沒有出現很多明顯的成果,所以我也是完成任務式地每天用唱歌來填塞我和她相處的時間:春曉、兩只老虎,小白兔,唐僧騎馬……還好,即使只是混時間,我們也是堅持過來的,而一起唱歌也成為了我們的相處時光中最快樂的片段。
? ? ? 希希周歲后,對音樂有了明顯的喜惡~愛聽民謠,愛聽人聲的,具節奏感的,歌詞重復性強的歌曲,偏愛英語以及廣東話歌曲。對歌曲的節奏和曲調特別敏感,但對歌詞的記憶不會太在意。
? ? ? 去年的暑假開始,我們開始上早教課了,相比于強調技能灌輸和紀律養成的幼兒園式早教,我選擇了強調創設自由和外語氛圍的機構,在音樂課上,我和希一起聆聽了很多不同國家,不同風格的歌曲,體驗了很多不同的樂器,希希期待著每節課前的“打大鼓環節”,從老師的英文指令歌曲中,希望能夠感受到什么是敲,什么是叮,什么是捶打,什么是拍打……回到家中,我們利用空置的曲奇餅罐和奶粉罐作鼓,反復地重現這個環節,即使我已經唱得口干舌燥,希希還是樂此不疲……在課堂上,希希屬于觀察型的孩子,需要一段比較長的心理以及能力準備時間,看見她總是不急不動,不緊不慢,開頭我還會有點著急(對的,我告訴別人的所有教育理論都緩解不了我的焦慮),但是,老師看見我拿著希希的手打節奏,就會提醒我,不要剝奪孩子的觀察能力和自我學習內化的能力,請我放寬心,只需在每節課上做好示范,讓她觀察,讓她感受到課堂的樂趣就可以了。于是,我就忍下來,漸漸地,從敲大鼓,吹泡泡,結課舞,彩虹傘,用家里的沙錘,鈴鐺等各種小樂器來敲打節奏……希希一點一點地回家展示她觀察學習得來的成果。
? ? ? 相比于成果展示式的狀態,我更喜歡希希對音樂的那種自由率性,希希不會表演,也不愛表演,不喜歡為了討好成年人而去唱歌跳舞,她對音樂的喜歡發自真心,因為在生活中感受到快樂,所以詠之,歌之,舞之,蹈之……唱歌跳舞是為了表達她內心的喜悅,不為取悅任何人……
? ? ? 看見希希的變化后,我便有意識地揀起了荒廢已久的“音樂啟蒙”,認真地跟身邊的音樂專業的朋友討論求教一些啟蒙秘笈(畢竟來自母親的虛榮心是很難克服的),而他們竟又出乎意料地一致提醒:以熏陶為主,不要過早灌輸技巧,不要教孩子模仿成人的舞蹈動作,要多模仿大自然的生物的動作,形態和聲音;不要在乎孩子能記多少歌詞,關鍵是能把調值找準;對音樂的感覺勝于一切的技巧,要讓音樂成為孩子的快樂來源,釋放天性的方式。
? ? ? 于是,我便有意識地開始我和希的音樂之旅,帶著希欣賞各種不同風格的歌曲,從聽,到加入樂器伴奏或群魔亂舞……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去和她感受每一首歌曲的內涵……而是漸漸成長的她,總會不定時讓我看進步和驚喜:當遇到喜歡的歌時必須要執著地反復循環去一二十次,逼得我換了一臺播放器;輸入一首新歌時必須坐著一動不動地發呆,腳趾或手跟隨的微弱律動才能讓你發現她在認真聽歌;唱歌時會把各種歌曲的歌詞混搭起來,而且無縫銜接,前半段是拔蘿卜,后半段可能是大西瓜;雖然不愛記歌詞,但每首歌的旋律聽兩三遍就能唱準了,能用喜歡的歌曲的調子唱各種自己“編寫”的歌詞,最喜歡的“小星星”已經被換成了贊美紅旗的紅旗歌,贊美外婆,媽媽的歌等等;感到快樂的時候必須舞一段或歌一段來表達自己的愉悅;每天晚上都要搜刮各種樂器在家里來一場小型音樂會,要我與她配合著唱歌跳舞……
? ? ? 有人認為幼兒學習音樂應該從會唱的歌曲數量,是否能唱完整,能否能大膽在別人面前表演來判定這個孩子是否有天賦,是否厲害……而我更希望的是音樂能成為孩子的心靈翅膀:愿她快樂時有歌可唱出她的喜悅,哀傷時有曲能排解的憂愁,愿她能感知樂曲中的情感,找到自己的理解,能自發地運用音樂去表達自己……這些是再厲害的老師也無法教給她的。當別人在為技能習得和磨練技巧而苦苦追尋,我們希望追求的是對一個事物的真正理解和熱愛……因為只有熱愛才能堅持,才不會因為遇上不被理解和不被欣賞而放棄,當別人覺得學習技能應該是為了在提早適應幼兒園生活,快速在小群體中嶄露頭角,我們希望的是她能從自己的內心出發,去熱愛學習和生活,源于內心的愛才是堅持走到最后的力量。
? ? ? 就像么媽說的:育兒本來就是很私人的事情,是沒有對錯的,每個人都會因為自己的理解對孩子有著不同的期望,讓我們強大自己的內心,創設環境,繼而,我們可以做的就是陪伴以及等待花開!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