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眼中的家,是什么樣子的呢?
家,這個詞在我心里,從小到大,好像一直變化著。
家——避風的港灣。
小時候就覺得家就是一個可以讓自己無憂無慮的地方,有吃的有喝的有人疼,別人欺負我了,家人可以替我做主。再長大一點,我覺得家就是一個特別溫暖的避風港,在學校學習好或者不好,爸爸媽媽都會鼓勵我,“沒事兒,慢慢來,肯定會好的。”再上大學了,家對于我來說就是一個提款的地方,沒錢了找家人要,放假了也不想回家,就想和同學玩,根本沒有意識到家對于自己的重要性。
等步入社會之后,在北京工作,雖然離家只有四個小時的車程,但是卻很少回家,很少去見爸媽。那時候可能有兩個原因,一個就是真心不想回家,感覺外面的花花世界還沒有逛夠,要多去看看;而另一個原因也很牽強,(可能這個原因也是自己當時不想回家的借口吧,想想現在不還是沒有混好……)原因就是,現在自己在外面混的也不行,回家鄉里鄉親的問起來,也給家里人丟臉。所以就干脆不回家,等混出來了再回去。于是就一直不回家。
有時候給家里打電話也是老忘記,每次都是爸媽主動給我打過來,現在想想自己那時候真是夠不孝順的,有點太不懂事,太沒良心。現在才發覺原來真的好想好想回家,多么希望可以再次回到爸媽身邊,做一回孩子,撒撒嬌。
新工作剛開始,自己好多工作內容都不熟悉,每天同事們都個個忙的要死,而我卻在那里閑的要命。于是就主動去整理,去問。可是還不讓上手,自己就和需要對接工作的同事溝通。最近幾天,工作撲面而來,容不得我去做出反應,好多問題需要溝通,需要反復推敲確認,有時候弄的她們都煩了,可還是要問。從早上上班到晚上八點半都沒有動地方,外賣也沒吃幾口,心里的委屈撲面而來,眼淚開始不爭氣的掉下來,積壓好幾天的情緒終于爆發了,心里感覺好委屈,好想不工作,回家……
平時的自己一直很大度,很陽光,可是突然發現自己也有脆弱的一面,而這脆弱的樣子不想讓別人看到,只想讓家人知道,因為只有在這個時候才會發現,自始至終真正對自己好的是家人。
漸漸發現,家——意味著責任。
以前父母年輕,供我們孩子衣食住行,很多事情都不用管,不用操心。上學給你做早飯,放學就去接你。可是漸漸長大,尤其是工作的這幾年里,自己對家的感悟頗深。偶爾放長假回家,都能看到爸爸媽媽那遮也遮不住的白發,奶奶的滿頭鬢發。這些好像以前從來沒有去關心過,問候過。
爸爸媽媽再也沒有原來那么做事利落,做的飯也越來越沒有了原來的味道,鹽總是放太多。才發現,歲月真是一把殺豬刀。讓我長大,讓她們這樣老去。才發現自己還沒好好的孝順父母,自己身上也有一份照顧家人的義務與責任,所以就想著沒事兒多陪伴父母。
家——是陪伴,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國慶回家,我很開心。因為我覺得自己在履行著愛家人的義務。也努力的完成著陪伴她們身邊的小目標。在家呆了四天。每一天都沒有睡懶覺。早上七點起來,陪奶奶聊天,下午給她們洗衣服,刷碗。還給奶奶洗了洗腳,剪了剪頭發。雖然有點累,但是真的特別知足。
到了中午,和他們一起去公園轉轉,給她們拍拍照,我和他們合個影。看到拍照鏡頭前爸爸木訥的表情,我就好想逗他,“爸,你笑一個嘛,這樣子太丑了。”然后爸爸開始樂開了花,不過笑起來確實好。我很享受這幾天的生活,雖然會有瑣事,但是也正說明在考驗自己的孝心。看到她們好好的生活著,因為我而更加開心著,特別知足。現在每天也會給家里去一個電話,就互相告知,都挺好的,就特別安心。
家,是溫暖的陽光,時時刻刻都照耀著遠在他方的游子;家,是傾訴的港灣,每時每刻都在為你停泊。不管你走多遠,她都為你張開懷抱。
突然想起孟郊的“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