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
今天是父親節,但是很平靜的一天。老爸在凌晨五點多、在我還沒睜眼的時候,就習慣性、干勁十足地去了菜地。這意味著今兒一天,我是見不著他的人了。我打賭他不知道今天是他的節日,因為他眼里只有那些長勢喜人的無公害蔬菜,也只有那些菜才能讓他毫無怨言地去天天奔波干活。也罷,反正過不過節,都是父女,這輩子我和他都跑不掉,哈哈。
平日和父母的關系還不錯,我應該算是個很孝順懂事的女兒,除了脾氣有點不太好。有時候急了,自己最親密的人就是最不被顧忌的發泄對象,尤其是對俺老爸——這個思維單純、性情固執且極愛抬杠的人。所以從小到大,我對老爸的態度都很隨意,隨意到每次事后想起來,自己都覺得是不夠尊重,但實在是有時候很無語他一些冒傻氣的事件和稀里糊涂的做事風格,所以更別說能和他去聊我的心事了,在我彪悍的人生里,簡直從未有過這樣輝煌一幕。
今天晚間,在回自個小窩的路上,看到了一篇聊父母間溝通的文章。文章里分析了我們為什么不愿意和父母聊心事。文章里說,這是因為我們和父母之間的溝通模式為交錯溝通。
交錯溝通的刺激和回應是交叉的,即雙方所預期的身份是不一樣的。我們期望自己是以成人的身份去跟同樣是成人身份的父母平等交流,而父母卻期望以父母的身份跟我們——他們眼中的兒童聊聊。
這種交錯溝通就會使人產生不愉快的感受,而使得談話中斷。
R
如何順暢地與父母談心事呢?似乎很難提出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法——因為從上面的分析來看,首先應該改變的是父母,而不是我們自己。
I
在跟不同的人交流時,我們可能采用了不同的自我狀態。自我狀態是一種思想和感覺一致的系統,并有相對應的外部行為模式。這種思想與感覺所構成的內在系統是無法觀察到的,稱為自我狀態的結構,分為三部分:父母自我狀態、成人自我狀態和兒童自我狀態。這里要特別說的成人自我狀態,指的是我們會對現實狀況作出判斷,并且選擇我們認為較佳的問題解決辦法。日常生活中與解決問題有關的有效交流,大部分都是成人自我狀態間的交流。
像文章里提到的不同自我狀態的交錯溝通,而如果溝通雙方使用的是同一自我狀態(即便都不是成人自我狀態),也可以愉快地聊下去,比如:
“今天在路邊撿到了10塊錢”
“那你交給警察叔叔了沒”
(唱)“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
(跟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邊”
也許這個場景在外人看來就像神經病,但也并不能阻止兩位好友用任性的兒童自我狀態聊得開心。能運用各種不同的自我狀態,并且在不同情境中適當地轉換,是心理健康的標準之一。
(PS:不過俺媽說了,現在買啥都用手機付賬了,估計大街上能撿到錢的機會不多了......唉,俺老媽總能時不時冒出些奇思妙想)
心理咨詢中有一種萬金油似的技巧,叫無條件積極關注。心理學家認為,無論來訪者的品質、情感和行為怎么樣,咨詢師都不能對其做出個人評價或提出個人要求,而是對其表示無條件的溫暖和接納,使來訪者感受到自己的價值。
這個說起來好像很簡單,但是在日常交流中,放下條件、無條件地關注與接納,并沒有我們想的那么容易。我們總是希望對方同意自己的觀念。一旦觀念有沖突,便認為對方三觀不正。我們習慣用這樣的心理防御,去小心翼翼地生活在自己的安全區里,只有與自己觀點相似的人才會被自己接納,允許對方進入自己的圈子。
那么,同樣的道理,想想我們想跟父母談的心事,我們是真的想從他們那里得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還是只想吐露一下自己的想法、尋求一些價值感呢?如果非要觀念一致才算是有價值,那真的太難了。
所以,心事,我們何必非要跟父母去談呢。我們和長輩們各有各的生活和經驗,僅在各自的島上彼此守望、傳達溫情,也很不錯呀。
D
所以,下次跟父母交談時,不妨試試去少一點爭論,多一點無條件積極關注。
正想著,又為裝修的事,和工長和設計師有了一番爭執,心里其實挺煩的。恰好老媽又在微信上問東問西,我一時也不知道跟她從何說起,她知道又幫不上忙,只能平白一番著急,萬一理解不了,還會起爭執,何必呢。于是,自己協調處理完畢后,才給她回了一個結果,還告訴她墻面乳膠漆著色,可以按她喜歡的顏色選個。在告訴她結果前的這個過程中,我是在充分發揮自己的成人自我狀態,而在告訴她結果時,我的狀態就迅速調整到兒童自我狀態了。沒想老媽發過來這么一句話,當下我就笑翻了。
老媽的兒童自我狀態還真是可愛,這下兩個兒童的對話,就相當富有樂趣了,當下我就把這一幕截圖發到朋友圈,留下印記。
看,如果我們和父母間的交流,是放下條件,不去想著和他們討論很深入的話題,不要想著是去說服和攻下,而僅僅是表達理解、表達溫情,就夠了。至于那些最繁瑣的過程、最糾結的決策,留給自己或咨詢專業人士拿捏確定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