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瑪格南(Magnum)攝影師,
他曾經深入戰地,作品獲得羅伯特·卡帕金獎、荷賽獎,得到普利策獎提名,卻又毅然離開了報道攝影;
他說相片唯一有趣的地方是情感,于是他提出“體驗式紀實攝影”理念,把激情融入到影像中;
?Christopher Anderson/Magnum Photos
?Christopher Anderson/Magnum Photos
他在時尚攝影和名人肖像等領域如魚得水,鏡頭里是奧巴馬和Lady Gaga,卻更愿意通過個人創作突破既有的攝影語言;
他的攝影沒有花招,他就是克里斯托弗·安德森(Christopher Anderson)。
10月9日至13日,安德森將來到深圳,在第二期“不一樣的視界-瑪格南攝影實踐工作坊”中,與同為瑪格南攝影師的亞歷克斯·馬約利(Alex Majoli)共同擔任導師,分別帶領12位學員在創作中找到自己的攝影語言。本次工作坊由大乾藝術和瑪格南聯合舉辦,是瑪格南在中國舉辦的70周年紀念活動之一,目前已開放報名,詳情鏈接(http://www.iuif.asia/8)或點擊閱讀原文。
與攝影的邂逅
安德森出生在加拿大,并在美國德克薩斯州的小鎮長大。大學畢業后,家里一個朋友把他介紹到《達拉斯新聞晨報》(Dallas Morning News),做暗房沖洗和印制圖片的工作。
?Christopher Anderson/Magnum Photos
?Christopher Anderson/Magnum Photos
一個夏天過去后,初生牛犢的安德森決定要以拍照片為生。1993年,他終于被一家科羅拉多州的小報社雇傭做攝影師。兩年后,安德森離開報社成為一位自由攝影師。1996年,他進入到美國第三大新聞雜志——《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U.S News & World Report),成為一位簽約攝影師。
?Christopher Anderson/Magnum Photos
?Christopher Anderson/Magnum Photos
這份工作讓安德森達成一個夢想,即以攝影師的身份走出美國的國門:俄羅斯的經濟危機、巴基斯坦的阿富汗難民情況、玻利維亞總統埃沃·莫拉萊斯的競選等。這是安德森攝影生涯的第一個階段,靠工作和自學成為一位報道攝影師,并提供有新聞價值的圖片給新聞機構。
?Christopher Anderson/Magnum Photos
?Christopher Anderson/Magnum Photos
1999年的海地難民船事件,成了他職業生涯的重要轉折點,可以說沒有它,也許就沒有現在的安德森。
沉沒的“信仰上帝號”
當時,安德森跟隨44名海地難民搭乘一艘22英尺(6.7米)長的土制木船“信仰上帝號”,試圖非法偷渡到美國。不幸的是,在途中,船沉了。隨著船開始下沉,船上的人開始平靜的互相道別,介紹安德森上船的海地人大衛(David)對他說:“克里斯(熟人對他的稱呼),你最好現在就開始拍照。我們只能活大概一個小時了。”
?Christopher Anderson/Magnum Photos
?Christopher Anderson/Magnum Photos
“于是,我不假思索的開始拍攝。”后來,安德森在采訪中提到,“最后一刻,美國海岸警衛隊救了我們。安全回到家里,我回憶當時的情形,問自己 ‘為什么拍攝一些可能誰都看不到的照片?’我唯一能找到的解釋是,拍照對我來說,更多的是向自己解釋這個世界,而不僅僅為了傳遞表面的信息。”
?Christopher Anderson/Magnum Photos
?Christopher Anderson/Magnum Photos
這組被他稱為“體驗式紀實”的相片讓他贏得了羅伯特·卡帕金獎,也讓他得到了《新聞周刊》和《國家地理》雜志的長達10年的合約。
但傳統報道攝影所強調的客觀性經常困擾著他,因為他的“體驗式紀實”是基于攝影師的個人主觀性,需要拍攝者在事件中有體驗、有感受,通過相機拍攝他對這個世界的體驗和情感。
?Christopher Anderson/Magnum Photos
?Christopher Anderson/Magnum Photos
掙脫報道攝影
在2009年,安德森繼《非虛構》(Nonfiction)后,出版了第二本攝影書《國會大廈》(Capitolio),讓困擾的他一吐為快。
?Christopher Anderson/Magnum Photos
?Christopher Anderson/Magnum Photos
雖然書里充斥著黑白交織的影調、夸張的戲劇情節等報道攝影的特色,但就信息的傳達而言,卻完全沒有采用報道攝影突出重點信息的做法。相反,圖片的內容充滿模棱兩可和混淆的觀感,編輯上也參考了電影語言。
?Christopher Anderson/Magnum Photos
?Christopher Anderson/Magnum Photos
在書中,安德森想要表現的是委瑞內拉當時的混亂,以及他作為一個外來者所感受到的一切。正如他說的:“嗨,對這里發生的事,我是半點都不懂,但它們帶給這個國家和人民的變化,我是有感受到的,我也遇到了那些當事人。” 此書曾被德國卡塞爾攝影書節把本書列為2010年最佳攝影書之一。
?Christopher Anderson/Magnum Photos
?Christopher Anderson/Magnum Photos
2010年,他被《紐約雜志》聘為第一位常駐攝影記者。而孩子的誕生以及好朋友、英國著名戰地攝影師蒂姆·赫瑟林頓(Tim Hetherington)在在拍攝中的不幸罹難,讓安德森決定從報道攝影“退役”。
情感是相片唯一有趣的地方
在這兩年里,安德森拍攝了第三本攝影書《兒子》(Son)。這是一封安德森寫給他的妻子、兒子和父親的關于愛的信,是一次對生活、死亡、迷失和新生的冥思,也是一次在多年戰地報道后對自我的精神治療。
?Christopher Anderson/Magnum Photos
?Christopher Anderson/Magnum Photos
他在采訪中說:“當你在動亂的戰區看到那些被折磨的人們,你會問你自己,‘拍攝這一切是為了什么?攝影又有什么意義?’當回到家,雙手抱住自己孩子的一刻,你明白到這就是答案。你需要去懂得父母背后所有的恐懼和愛。”
?Christopher Anderson/Magnum Photos
?Christopher Anderson/Magnum Photos
《兒子》之前的作品,他進入的是陌生人的世界,理解的也是別人的世界。在《兒子》的拍攝中,他明白到:自己一直在尋找的人與人之間開放式的情感互通,其實就在家里。
?Christopher Anderson/Magnum Photos
?Christopher Anderson/Magnum Photos
2013年,這本凝聚安德森對家人的愛的攝影書終于出版。隔年,脫離報道攝影的安德森,開始新的攝影項目《競選演說》(Stump),為美國政壇的名人拍攝肖像。這些極度靠近的肖像,混搭黑白與彩色,評論性的反映出美國復雜的政治舞臺,直射他們競選美國最有權勢的政治地位時,內心強烈的情感波動和心理變化。
?Christopher Anderson/Magnum Photos
?Christopher Anderson/Magnum Photos
2015年4月,安德森正式卸任《紐約雜志》常駐攝影師職位,拍起了更多的商業性攝影,比如為《時尚》、《觀看》、《紐約雜志》等雜志拍攝時尚廣告、好萊塢名流肖像。
?Christopher Anderson/Magnum Photos
?Christopher Anderson/Magnum Photos
此外,因妻子是法國人,安德森經常會去法國,得以深入了解并拍攝這個浪漫與激情的國度。這些作品構成了他另外一個拍攝項目《藍白紅》。
?Christopher Anderson/Magnum Photos
?Christopher Anderson/Magnum Photos
2017年,安德森一家搬離紐約,定居在西班牙的巴塞羅那。在那里,安德森繼續拍攝自己的家人,延續《兒子》中私攝影式的創作。
?Christopher Anderson/Magnum Photos
?Christopher Anderson/Magnum Photos
走進安德森的首場工作坊
從安德森的經歷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如何逐步建立自己的攝影風格,也可以看到他如何突破自我,這種過程并不輕松,但卻是一位攝影師成長的必經之路。瑪格南工作坊正是旨在幫助攝影師們突破自我的瓶頸,建立起個人的視覺語言。
認識專業攝影的真正面貌
構思、執行一個攝影項目,在工作坊期間完成一組作品
在理論和實踐層面提升拍攝技巧和方式
導師一對一分析每天拍攝的作品并給予針對性的建議
以組照的視角篩選、編輯作品
尋找和建立獨有的攝影語言
工作坊+Live Lab
兩位瑪格南導師將于2017年10月14日至29日參與到瑪格南70周年特別項目“Live Lab”駐地實驗室中,在深圳進行為期14天的駐地創作,并在深圳“萬象天地”駐地實驗室中全面進行作品的制作、編輯和展示。深圳是亞洲唯一舉辦“Live Lab”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