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
? 龍江的12個地級市和1個地區中,因位于雞冠山之西而得名的雞西市算得上是鮮為人知。在我的印象里,這個因煤而興的城市最讓人難忘的,莫過于冬季彌漫的煙塵和嗆人的煤煙味。
誠然,雞西人也有拿得出手的自然和人文景觀:中俄界湖興凱湖,二戰終結地虎頭要塞,開發北大荒留下的文化遺產八一農墾大學…
如今,八一農墾大學已內遷至大慶,唯有興凱湖和虎林要塞還在延續和充實著雞西人為數不多的驕傲資本。
令人遺憾的是,興凱湖也好,虎林要塞也罷,與驕傲都扯不上半點關系。實際上,這兩個地方都是屈辱的中國近代史的縮影。
由于這個緣故,當得知同屬黑龍江省管轄虎林和東寧兩個日軍要塞為誰是二戰終結地而爭議不休時,我的第一感覺是無聊,第二感覺是悲哀:誰是二戰終結地就那么重要嗎?試問這兩個要塞哪個是為中國服務的?哪個要塞又是中國軍隊攻陷的?既然都不是,干嘛還吵得理直氣壯和不可開交?這不成心讓日本和俄羅斯看咱笑話嗎?
事到如今,我不清楚虎頭和東寧兩個要塞的爭吵是否有了權威定論,我只知道虎林要塞的管理者顯然更懂得先聲奪人的道理,不僅在宣傳資料里不斷固化這一說法,還在要塞遺址豎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終結地———虎林要塞”的紀念碑。
因為工作的關系,我曾先后三次到過位于虎林市虎頭鎮的虎林要塞。每一次都會到陳列館里聽導游解說,每一次都會到陰冷的地下要塞走走看看。
虎林要塞被日本關東軍吹噓為“東方馬其諾防線”、 “北滿第一永久要塞”。 這個由日軍逼迫10余萬中國勞工耗時6年筑成的要塞依山而建,與前蘇聯隔江相望,是當年日本關東軍防備和進攻蘇聯的前沿陣地。
虎林要塞正面寬12公里,縱深寬30公里,由5個山頭陣地組成,各要塞地下交通壕脈曲折數十公里,各陣地可相通。
當年,為了在虎頭鎮建成可以獨立作戰半且年不被攻破的要塞,日軍投入了數億元的資金。隧道里,指揮室、士兵休息室、伙房、浴室、糧庫、彈藥庫、發電所、電話總機房等應有盡有。而在要塞工程外圍,筑有野戰工事和飛機場,各自形成可以單獨進行攻防作戰的設施。
不僅如此,日軍還在虎頭要塞配置了強大的火力,運來了當時亞洲最大的火炮——40cm榴彈炮,每發炮彈重1噸多,最大射程達20公里。
關于虎林要塞為何成為二戰終結地,公開的宣傳資料是這樣介紹的:
“1945年8月6日,蘇聯紅軍挺進虎頭,日軍動用了所有武器頑固抵抗。
8月15日中午,日軍從收音機收聽到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的播音,但守衛要塞的日軍指揮官卻命令關掉收音機,繼續垂死掙扎。蘇軍采取了更大規模的軍事行動。
8月26日下午3時30分,要塞被攻破,虎頭日軍守備隊僅剩的53名官兵被蘇軍活捉。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帷幕終于在虎頭落下了…”
說句實話,對于虎林要塞到底是不是二戰終結地,我真的不是很在意。我所在意的有兩件事情:一是當年日軍對修筑要塞的中國勞工的殘酷殺害,二是如今那只巨虎雕塑的頭部朝向。
據記載,當年參與修筑要塞的10多萬中國勞工,不僅要在日軍槍刀的威逼下從事非人的勞動,并且最后結局極其悲慘,不是被累死、餓死,就是被集體屠殺。
要塞完工后,日軍以舉行慶祝宴會為名,將數百名中國勞工集中在猛虎谷的洼地里,用酒肴欺騙勞工說是犒勞他們。當宴會進行到高潮時,重機槍噴出了火舌,宴會現場頃刻化作血腥的屠場,尸體堆積將洼地填平。
轉眼70多年過去了,那些冤死的勞工,至今一定還不瞑目吧?
讓中國勞工們死不瞑目的,也許不只是侵華日軍的慘無人道,抑或還有后人的健忘和軟弱?至今矗立在虎林要塞一側的巨虎雕塑就是例證?
這個巨虎雕塑確實是個大家伙,具體多高沒有記清,反正頭顱高仰,造型威猛,號稱“亞洲第一虎”。
搞這個巨虎雕塑的真實用意,可能與開發旅游有關。虎頭鎮么,總得有與老虎搭邊的景致,那就來個巨虎作為標志吧。
聽知情人講,當年豎起這個巨虎標志時,虎頭是朝向國境之外的,巨虎雙眼越過界江烏蘇里江,遠眺那片原本屬于我們的土地。
后來,對方提出抗議,說此虎朝向有虎視眈眈之嫌,不利于兩國友好交往,要求糾正。
具體過程已無人說清,反正后來虎頭來了個180度的大回頭。
如果事實如此,我很無語。
但愿這只是個傳說。
天高云淡 ? 2013年1月7日18:28于沈水之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