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樣才能把我們學到的知識、思維方式用到生活中為我所用呢?我們從高中到大學學的那么多東西,但運用的卻少之又少。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這也許是教育體制要考慮的問題,但我們今天從自身來考慮下。比如我們學了那么多“以偏概全”,但遇到事情的時候,卻總是以偏概全,沒有部分與整體的思維,從眾跟隨的的心理,導致了多少盲從。翻開一個論壇,看下那么多的沒有經過大腦做出的評論,那些“噴子”也許是為了獲得某種目的那樣去做,但更多的是跟隨者,沒有自己的見解沒有自己的獨立思考的能力,獨立思考需要我們掌握一些知識一些思維模型去進行的分析逐漸內化到我們的大腦中的。就如何做出最優化選擇,就有好幾個思維去思考。
經濟學中如何達到收益最大化呢?即邊際收益等于邊際成本時,總的效益最高。在有限的資源中,我們如何利用可以達到最大。即人們會朝著邊際平衡的方向邁進,以期待收益達到成本。比如說我們在做一件事的同時它的邊際效益是遞減的,我們的注意力和耐心也在下降,這時我們會去做另外一件事,同時它的收益也在減少,這樣做兩件事情在同一段時間的收益等于我們投入的成本(花費的腦力、體力、時間等)總收益達最大。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邊際平衡的高手。但我們在平時很少去用經濟學的思維去考慮,我覺得從本質上說是人性所決定的,如果對于一個機器人來說,它持續的投入去做一個事,它的效率是很高的,邊際收益是逐步增加是成線性比例的,所以邊際收益等于邊際平衡這個模型就不成立 了,要考慮它的適用前提。
數學中期望最大化原則,即給出一個函數的模型,在其他條件一定的情況下,收益作為因變量,變化的因素作為自變量。在每一時刻,計算出最大化收益的方向,沿著這個方向走一小步,然后再從新的起點重復這個過程,一定可以達到收益最大那個終點。本質上經濟學的收益函數也是從數學的角度考慮的。
人的思考決策機制,是長期進化而來的,就像在《思考快與慢》書中提到,人類的“快思考”是不經過神經元的,直接條件反射;“慢思考”即通過我們的邏輯分析,通過一些思維模型分析以達到最高效益。“快思考”的時間大于“慢思考”的時間的,這也適應了我們的生存機制。但是我們人性是天生具有“缺陷的”,我們天生是帶有“自戀”、“都希望被看見”等一些因素,需要我們了解人性了解自己,我們才能做出最佳合理的選擇,才能更好的認清這個世界。
但反過來想,當我們用經濟學的思維、數學的思維、物理學的思維等模型不斷地去刻意練習。查理芒格說過,不要去用一個思維模型去考慮問題,要綜合運用多種思維模型去考慮。這樣做會不斷深化我們的神經元之間的鏈接,會不斷地刺激我們的大腦皮層,最終我們會體驗到一種內化的神奇效果,會形成條件反射變成我們所謂的“慢思考”,成為一種條件反射。這就是刻意練習帶給我們最神奇的效果吧。
這個世界的形成機制,社會的運行都是我們人類所創造的,我們是用我們的智慧,用我們的邏輯思維創造的這個大同世界。我們的先人留下了巨大的知識寶庫,我們所要做的是學習,更重要的是思考與行動,刻意的進行大規模的練習,以內化到我們的大腦中,這樣我們才能不斷的適應這個由人類所創造的社會,進而改造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