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周想要跟大家分享的這本書叫做《心理學了沒》,作者林肇賢是一位臺灣資深心理咨詢師,碩士畢業于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臨床組碩士,現任臺灣新竹馬偕紀念醫院身心內科臨床心理師,新竹市臨床心理師公會理事。在這本書里,他深入淺出,用生動活潑的語言將心理學知識串聯起來,有基礎理論,也有心理學發展史,更有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心理學應用。
作者建議,我們應該對未知或已知的事物,一方面采取開放的態度,避免在沒有了解清楚情況之前就直接否定;另一方面則要有嚴謹的作風,在缺乏充分科學證據前不全盤接受。以可操作性為原則,將心理學的理論或實驗結果應用在實際生活中,享受生活,擁有真實的快樂。
今天重點和大家分享一下“斯坦福監獄實驗”,以及一個心理學上的應用:如何變得人見人愛?
斯坦福監獄實驗
這是社會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主導的實驗,這個實驗證實了外界環境對人類行為的影響程度遠超我們的想象。
首次實驗時間是在1961年,參與者被告知參與一個“懲罰對學習行為的效果”研究,根據抽簽分為老師與學生兩組,不過實際上抽簽有貓膩,真正的參與者都會抽到“老師”,而“學生”則由實驗助手擔任,兩人分處不同房間,通過擴音設備對話。
實驗的規則是,老師念準備好的詞,學生復述,如果學生念錯了,老師將對他采取電擊懲罰,從15伏特起依次增加強度,當然,電擊是假的。當強度達到150伏特時,學生痛苦地尖叫,而實驗主持者對老師說:“實驗就是這樣,請繼續”隨著強度越來越高,學生的聲音也越來越痛苦,其間主持者只會繼續下達繼續電擊的命令。
當強度到達300伏時,學生絕望地求救,說自己患有心臟病,已經無法繼續,要求停止實驗,并拒絕回答問題,但主持人仍然要求老師繼續,并聲稱“不回答也算答錯”。到330伏的時候,學生的房間里已經一片沉默,沒有任何回答,代表學生可能面臨著生命危險,繼續下去就是最高的450伏。
對參與者來說,結果可能有兩個:第一,聽從主持人的指示,給予最高的450伏電擊;第二,要求停止實驗。事前訪問時,多數人認為前者比例會是10%以下,但結果卻是65%的人都對學生施加了450伏特電擊,后續的重復實驗結果也一直保持在這個比例,不分教育程度和行業類別。
65%的概率,也就是說,像你我一樣的普通人,如果在這個情境下,很有可能會聽從實驗主持人的命令,對另一個人施加危險的電擊懲罰。想一想都覺得不舒服,更不要說當年的參與者了,他們認為自己受到了極大的欺騙,心里也十分難受。米爾格拉姆因此被投訴違反心理學實驗倫理。倫理問題暫且不論,服從權威實驗的殘酷性在于,它揭示了人性的黑暗面,讓我們發現,自己與犯罪者之間的道德界限如此模糊,我們竟會如此膽怯地屈從于權威,米爾格拉姆對此說:“平凡的人,只是做了他們被要求做的事,而且他們本身沒有任何惡意,就可以成為毀滅他人過程的執行者。”
這一實驗讓我想到了校園灞陵的那些參與者。。。
如何變得人見人愛?
初次見面的客戶,難得遇上的公司高層,我們通常只能把握初見時的三五分鐘,去贏得別人的好感,這其中是有技巧的。
心理學上有個術語叫“曝光效應”,任何事物,只要不是讓人太反感、太無聊的東西,多接觸幾次后,很大可能會因為熟悉而提升好感度。
不過,光“糾纏”是沒有用的,投其所好也很重要。既然引發對方的熟悉度能提升好感度,那么我們每個人最熟悉的,當然就是我們自己。
因此,我們可以通過仔細觀察對方的行為模式,有意加以配合或模仿,這種同步性利用了人在潛意識中對自己的熟悉度,從而迅速提升對我們的好感。不過,在行為同步的時候,注意要滯后3-5秒,且要與對方左右相反,最重要的,是偷偷模仿!
另外,說話節奏的同步性也很重要,關注對方的語速,把自己的語速調整到同一速率,會讓對方覺得比較舒服,掌握這個技巧需要反復練習,因為改變自己的語言習慣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言語以外,一般溝通技巧的書都會教授一些固定的眼神交流原則,但每個人當下狀態不同,感覺自在的眼神接觸模式也是不同的,因此不可一概而論。比如如果對方每跟你對視兩三秒就移開目光,那你也別死盯著人家看,可以自然地看向其他對方,稱贊對方的穿著等等;如果對方是習慣四目相對談話的,就可以用柔和的目光直視對方,總之,是針對不同的人的習慣來調整眼神交流的節奏,建立良好的初步印象,不過日后關系發展仍需要見招拆招,為人處事是一生的學問與修行。
最后總結一下:
社會心理學的研究主題是“社會影響”,即人們對他人的想法或行為所產生的影響。它認為環境對人的影響重大、有時會放大人性黑暗面,讓普通人做出瘋狂的行為。而通過心理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應用,希望大家都能更好地認識自己,在人生的旅途上,更好地為自己負起責任,不斷探索、思考并勇敢地實踐,從而擁有快樂、自由的人生。
我今天的分享到此結束,謝謝大家的聆聽,我們下次再見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