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Panda reading? 小讀者頻道?
最近一款不是很火熱的少年綜藝節目《少年說》,它的形式是讓中小學生天臺上告白活動,在這些學生身上,我們也看到了久遺的青澀與純情。也許觀眾都希望在當代的中國少年身上感受到那份青春、純真與感動。
可是看了三集,筆者就不想看下去了,心里越發難過,覺得好像在虐待自己。問題并不是出在少年人,也不是節目制作,而是在那些少男少女的家長身上。
中國式家長的打擊式教育
每個中國小孩都認識的人:別人家的小孩
節目里有一個特別令人心痛的小女孩,她和班上的女學霸是閨蜜,而女學霸經常考全校第一,小女孩和自己的閨蜜感情很好,小女孩的媽媽卻時常對她說:你看你成績那么差,人家考全校第一,她怎么會愿意跟你交朋友?
中國家長會在孩子面前提起另一個人,并不是真的為了要比個高低,更重要是為了要“激勵”孩子上進。但激勵的方式,卻遺憾地總是以打擊孩子的手段去完成。
在彈幕為小女孩清晰的邏輯思維喝彩時,鏡頭給到了媽媽全程面無表情,開口就是一套一套的成功學雞湯語錄,并且表明了自己的態度:我是你媽媽,我就是權威,我是在給你培養好習慣,你必須聽我的,你不多遭受點打擊你就不知道飄哪兒去了。
小女孩聽著聽著整個人就蔫了,接著媽媽又繼續打擊她,她終于受不了,哭著跑下了場。
有意思的是,在小女孩之后,她的學霸女閨蜜也登上了勇氣臺,自我介紹說自己就是前一個人說的什么都考第一的那個女學霸,雖然文化成績第一,但經常被父母打擊說你體育不及格、性格不外向,也會被父母否定。
看到這里的時候,不禁感嘆一句,學霸也不容易啊,考了一次第一名,父母就會要求你次次都是第一名!看來,不幸福的孩子大都相同。
這樣的童年,就算時光真的會倒流,我想各位也不愿回去。
每個人在某個領域都有才能,沒有笨人。
在中國家長中流行的“打擊式教育”,卻處處與此相反。
這個小女孩似乎并沒有遺傳到她媽媽“賢良淑德”、任勞任怨的偉大中國女性的特點,做家務做累了還期望要休息一下。
但她的媽媽則認為,作為一個女人,就要多做家務,不應該有怨言。
我絕對承認擅長相夫教子的女性的確是能找到幸福、不餓肚子,但這只是女人覓得幸福的眾多途徑之一而已。
可家長們是真心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長,還是只是把自己壓抑了許久的欲望和未完成的夢全部壓在了自己孩子身上?當孩子達不到自己的要求時,就以說狠話的方式去打擊他們,這不是激勵,而只是自我發泄。
這種教育方式對孩子的成長會產生一個潛在的危險,就是孩子會很容易把自己得不到家長的肯定的原因,歸咎到那個無論任何情況都比自己出色的“別人家孩子”身上。
多少激勵轉變為嫉妒,多少嫉妒轉變為怨恨,多少怨恨轉變為悲劇,我們在近年發生的殺室友、殺同學的惡性事件中都能夠感受得到。
可憐天下孩子心
打擊式教育的問題主要來自于:
1.家長們過高的期望;2.否定孩子的想法
而這兩個問題的起因,都是因為孩子的想法沒有得到關注和重視。
說實話,現在家長一些期望,客觀來說并不算特別的過分。
在當前物質條件的保障下,很多孩子是能夠做到的。但這些期望一再被抵觸的原因,并不是因為孩子真的做不到,而是因為家長在分配這些期望時,并沒有與孩子進行足夠的溝通。
這就能夠解釋為什么即使是很多受過良好教育的,懂得怎樣去做好目標管理的家長們,依然無法讓自己的孩子達成目標。他們會覺得:我當年隨隨便便就做到的事,現在你居然做不到?
節目中有一個媽媽,為自己報了英語學習班,沒上幾堂課就放棄了,然后最奇葩的是,她可能是為了讓課程費用不至于白花,自以為很聰明地讓自己的女兒代替自己去上課。
女兒表示不樂意后,自己卻擺出一副“我給你花錢還不好嗎”的態度,完全不顧及女兒的想法。
對此,我想對這位家長說:明明是你自己給自己報的班,不應該“哭著也要完成”?
你沒問過我就把這個班推給我,不是因為我不想學英語,而是你做這些事之前沒有來問過我,這讓我覺得很反感,不受到尊重。
海格靈說:控制不了自己的人才會想要控制別人。 對于一個家庭來說, 幸福的家庭從來都不會有控制欲很強的人,孩子從來都不是父母的附屬品。
其實現在家庭最大的問題就是缺乏溝通,父母和孩子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來維持著家庭關系,卻從來沒想過彼此的方式是否有不妥之處。
有個段子是這樣說的:爸媽為什么不挑食?因為他們買菜只買他們愛吃的啊~
整天忙碌工作的父母可能只是想多賺些錢給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但在孩子眼里看來就是“爸媽根本不愛我只愛錢”;哭鬧叛逆發脾氣的孩子可能只是想多引來父母的關注,但在父母眼里看來就是“任性胡鬧不懂事”。
越是這樣互相不理解,越是不懂得主動邁出溝通的第一步,誤會當然越積越深,父母與孩子也就漸行漸遠。
都說可憐天下父母心,偶爾換位想一想,或許也是可憐天下孩子心。
打擊式教育的存在,是一個普遍的問題。
怎樣才能扭轉“打擊式教育”的傳統,有人正在艱難地前行。
這兩天,有一位給孩子寫道歉信的媽媽在朋友圈走紅,原因是媽媽看到孩子期末語文成績下滑,一時沒忍住批評了孩子。事后,自覺沖動的媽媽向孩子致信表達歉意。
媽媽致歉信的內容開頭便表達了對孩子的心疼,接著替孩子分析失誤,開啟心智,鼓勵孩子努力,三觀十分的正。
一句“寶貝,這次失誤并不能代表什么”真的勝過千言萬語,對比起那些看到孩子一次失誤就恨不得把他們打擊到一文不值的家長,真的太難能可貴。
這封誠懇的道歉信讓我們明白到,父母與其把時間花在微信群聊轉載成功雞湯,不如多教孩子如何理智地對待成功與失敗。
所謂的高情商并不都是成功學里那些模式化的內容,而是應該根據孩子的特點和孩子一起去摸索。
來吧,跟你的孩子說:“So easy!我們一起加油吧!”
孩子,還是自己家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