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1萬多年前,我們居住的地球還與今天面貌大為不同。當時氣候寒冷,北半球高緯度的許多地區(qū)都覆蓋著厚厚的冰層,海平面比今天低了上百米。
冰河時代極盛時期,由于冰面增加,太陽的大部分熱量都被反射了,這導致了冰河現(xiàn)象日益嚴重,最終地球成為了雪球。
就在這樣一個寒冷的世界中,曾經(jīng)生存著最為壯觀的哺乳動物群,那是離我們最近的巨獸時代!
在古生物當中,冰河世紀的古獸有著僅次于恐龍的知名度和曝光率,它們代表了哺乳動物進化的巔峰,其中很多成員都是龐然大物。
有趣的是,冰河世紀的許多動物與今天的動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它們有的是親兄弟,有的是遠房表親,這為古生物學家研究和復原冰期古獸的生活提供了間接的資料。
《冰河世紀-史前動物全揭秘(第2版)》不同于普通的古生物科普作品,該書的構架采用了縱向、橫向相結合的視角,在介紹不同動物時,既會闡述它們演化、滅絕的來龍去脈,也會把它們放到當時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分析它們所處的生態(tài)位置。除此之外,該書還介紹了不同大陸自新生代以來地質和氣候的變化,動物群落的演替與交流,以及冰河時代人類的簡要演化歷程。
本文重點介紹冰河時期歐亞大陸的動物。其他大洲的動物將在后期的讀書心得中分別介紹。
從人類文明的角度看,亞洲、歐洲顯然是兩個大洲。但在自然地理上,亞歐兩洲數(shù)千萬年來就是同一塊大陸。這塊大陸的歷史,離不開兩位南方來客——曾是南半球“岡瓦納古陸”組成部分的非洲大陸和印度次大陸。
印度次大陸從白堊紀就開始獨自向北漂移,在距今約5000萬年前終于迎頭撞上亞洲,由此誕生了喜馬拉雅山脈和青藏高原。由于兩個板塊仍在相互擠壓,它們也不斷“長高”,逐漸成為近10億年來全球最宏偉的山脈和高原。這個過程改變了整個亞洲的大氣環(huán)流,中亞地區(qū)越來越寒冷干旱,而東亞、東南亞則形成了島弧與季風。與此同時,非洲板塊和亞歐板塊西部也越挨越近,古老的“特提斯海”一點點閉合,阿爾卑斯山脈開始在南歐隆起。
從距今300多萬年前的晚上新世至今,喜馬拉雅山脈進入快速抬升期,長高了大約2000米!愈來愈濃的寒意籠罩著青藏高原,大型動物們紛紛外遷,它們在此磨練出的抗旱耐寒能力將在不久后的更新世展現(xiàn)價值,披毛犀和巖羊便是其中翹楚。而在亞歐大陸另一端,愈發(fā)峰巒雄偉的阿爾卑斯山脈也成為歐洲冰河時代的地質見證。
冰河時期的貓科動物,和現(xiàn)今的大型貓科動物(虎、獅、豹)相比,一大特征是犬齒更發(fā)達。例如鋸齒虎和巨頦虎。
(1)鋸齒虎
歐亞草原常見的的食肉目貓科動物,生活在距今500萬年前~1萬年前。亞歐大陸的似鋸齒虎(H.crenatidens)、闊齒鋸齒虎(H.latidens)和非洲的哈達爾鋸齒虎(H.hadarensis),除了捕食幼象,它們可能連幼犀甚至成年犀類都不會放過。
鋸齒虎頭骨狹長,上犬齒比較短粗,臼齒較弱不適合嚼骨頭。
在上新世、早更新世的草原上,鋸齒虎的生態(tài)位可能相當于今天的獅子。
冰河時代開始后,鋸齒虎開始逐漸衰落。距今約150萬年前,它們首先在非洲消失;從距今數(shù)十萬年前的中更新世起,亞歐大陸的鋸齒虎化石也逐漸稀少,最后的化石發(fā)現(xiàn)于歐洲的北海海底,那里在2.8萬年前還是平原。
(2)巨頦虎
生存時期:晚中新世至中更新世(距今700萬年前~50萬年前)
巨頦虎屬于大名鼎鼎的劍齒虎家族,是劍齒虎中體型較小的一類,1824年由法國古生物學大師喬治·居維葉(Georges Cuvier)定名。巨頦虎的個頭和今天的豹、美洲豹差不多,但沒有豹的流線型體態(tài)。它們軀干較短,脖子卻特別長,并附著大量肌肉;前肢、前爪幾乎和獅子一樣粗大,尾巴則如同猞猁一樣短小。巨頦虎最醒目的特征,是長而側扁的上犬齒。這對犬齒突出嘴外,下頜還延伸出“頦葉”加以保護,下犬齒則弱小得多。
巨頦虎復原圖如下:
巨頦虎的上犬齒長度可達17厘米,下頜還伸出“護葉”對其進行保護,下犬齒卻很小。
從人類化石顱骨上的痕跡推測,包括藍田人、“北京人”在內的直立人,在冰河時代可能曾被巨頦虎捕食。
冰河時期歐亞大陸的植食動物的典型代表是猛犸象和披毛犀。
(1)猛犸象
生存時期:更新世(距今260萬年前~1萬年前,在弗蘭格爾島幸存到3700年前)
體型特征:體型高大,身披長毛,前肢較長,肩部和頭骨高高隆起,長牙強烈彎曲。
時至今日,在西伯利亞、阿拉斯加的凍土地帶,雨雪沖刷后仍時常會露出猛犸象的巨大象牙。
我國內蒙古、黑龍江出土的“松花江猛犸”,如今已被確認和草原猛犸是同一個物種,肩高近4米。與真猛犸相比,草原猛犸的背部比較平緩。
在西伯利亞的凍土中,迄今仍埋藏著數(shù)以萬計的猛犸象遺骸,其中許多是迅速陷入泥沼而死的,因此遺體得以被完整保存。除了開采象牙以保護現(xiàn)代非洲象,科學家們對這些猛犸遺骸還有更大的野心:利用這些遺骸上保存的DNA,克隆出活生生的猛犸象!畢竟,這些遺骸不僅有保存了皮膚、肌肉組織的“木乃伊”,有些凍尸內還保存了清晰可見的器官,甚至液態(tài)的血液,這看起來比克隆恐龍靠譜多了。
許多猛犸象遺體看似保存完好,但內部細胞組織已經(jīng)嚴重破損,而且即便西伯利亞的嚴寒也無法完全阻止DNA降解。
(2)披毛犀
生存時期:上新世晚期至更新世晚期(距今370萬年前~1萬年前)
體型特征:體型類似于今天的犀牛,其腦袋上長有兩個角,身上披著厚厚的長毛
博物館中復原的披毛犀模型
披毛犀腦袋上的大鼻角,它的主要功能不是戰(zhàn)斗而是鏟雪。
披毛犀的生存時間較長,直到距今1萬年前才滅絕,因此被稱為“最后的更新世犀牛”。關于披毛犀的滅絕有很多原因,主流觀點認為和人類的活動有關。身體壯碩、毛厚肉多的披毛犀是非常容易找到的獵物,使用武器的原始人繪制的披毛犀形象,這也說明披毛犀是當時人類的主要獵物。除了人類獵殺,環(huán)境改變也是導致披毛犀滅絕的重要原因。無論什么原因,披毛犀最終還是滅絕了,不過與它有著很近親緣關系的蘇門答臘犀今天仍然生活在地球上,但是數(shù)量岌岌可危。與其惋惜消失的北方犀牛,我們倒不如投入更多的精力保護現(xiàn)存的犀牛。
冰河時期亞歐大陸典型的靈長目動物是巨猿。
巨猿生存時期:晚中新世至更新世(距今630萬年前~30萬年前)
生存地點:亞洲東南部亞熱帶和熱帶森林
拉塞爾·肖漢與他制作的步氏巨猿復原像。實際上,巨猿很少像這樣直立身體。
復原后的步氏巨猿頭骨模型(右)與大猩猩(中)、現(xiàn)代人(左)的頭骨模型大小對比。
在演化中,巨猿呈現(xiàn)了明顯的大型化趨勢。距今630萬年前出現(xiàn)的巨型巨猿只有步氏巨猿的一半大,而距今100萬年前的步氏巨猿化石也比距今40萬年前~30萬年前的同類要小些。正當巨猿的體型趨于極致時,卻離滅絕越來越近。
根據(jù)對牙齒化石的化學分析,步氏巨猿生活在茂密的亞熱帶、熱帶森林中,取食竹子、樹葉、草類和果實。由于身軀沉重,成年巨猿的行走方式很可能類似大猩猩,用手指、后腳掌共同支撐體重,只能偶爾直立起身子。
動畫電影《冰河世紀4》中的海盜船船長Gutt就是一只步氏巨猿,雖然樣子有點像大猩猩,但沒有大猩猩的犬齒,而是滿口板牙。
今天的神農(nóng)架冬季經(jīng)常大雪封山,真正的原始森林也所剩無幾,不具備巨猿或大型靈長類的生存條件。
時至今日,在世界的一些角落仍有“野人”等類人生物出沒的傳說;而對“野人”真面目的猜想,地攤科普經(jīng)常提到的一種就是“巨猿說”。實際上,巨猿不僅比傳說中的“野人”個頭大得多,而且不適合直立行走,與目擊報告中的“野人”形象相去甚遠。即便巨猿僥幸存活至今,短短30萬年間也不可能演化成“野人”的樣子。此外,傳說中“大腳怪”生活的北美溫帶森林、“雪人”出沒的喜馬拉雅山麓,都遠離巨猿化石的分布區(qū)。哪怕真的曾有過酷似人類的“野人”,也和巨猿毫無關系,它們早就塵封在化石之中了。
本人下期讀書心得預告——《冰河世紀-史前動物全揭秘》之美洲大陸,敬請關注。
(文:賈國強)
版權聲明:如需轉載請點擊獲取合法授權,未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不得擅自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