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猿型智人誕生在古青藏,現代型智人起源于泛滇黔
文|黃飲冰
生活于古青藏地區(原始青藏高原)的人猿,被青藏高原最后一次隆起運動產生的巨大的沖擊力打破了猿腦與人腦之間的“鴻蒙”,他們的猿腦終于進化成了人腦,從而獲得了初步的人智。有了初步人智的人猿,就演變成了猿人,進入到真人系列。這些新誕生的猿人,隨著青藏高原的繼續隆起,在環境逐漸惡化的情況下,向東遷移,他們最終匯聚在青藏高原東緣南東東的泛滇黔地區。
這里要重復三個概念:
1、人猿的起源是多地的。從古猿到人猿(直立猿)的進化,主要在南方大草原上,而進化的中心區域,就在亞洲的南部。但并不排除歐洲草原和亞洲的北部草原上率先有古猿站立起來成為人猿,也不排除非洲的草原上有古猿站立起來成為人猿。但是在低溫的驅逐下,沒有被凍死的北方古猿或人猿(歐洲和亞洲北部)南下到非洲和亞洲南方。也就是說,人猿的起源是多地的,但主要在南方大草原上,而進化的中心區域在亞洲的南部。
2、猿人誕生的地點主要在古青藏原始高原上。但也不能排除與古青藏高原臨近的地區也會有古猿接收到青藏高原巨大的隆起沖擊力而進化成猿人,但青藏高原最后一次隆起運動對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古人的沖擊力是最直接、最強烈的,所以猿人誕生的主要地方是青藏高原本部地區。
3、現代人誕生的地點在泛滇黔地區。距今30萬年前,早期現代人誕生在泛滇黔地區,由此在末次冰期結束后,人類文明隨著早期現代人的擴展而擴展,地球進入現代人類文明期。
人類演化是沿著哺乳動物這條線發展起來的,人類的演化是一個連續的過程,演化的動力來自地球環境(主要是地理環境和氣溫環境)的巨變,這是我反復強調的總觀點。
這里對人猿、猿人再一次解釋:
人猿:像人一樣直立行走的古猿,其本質是古猿,可以看作是生物學意義上的人;
猿人:依然保留古猿面貌特征的原始智人,即古猿型智人,其本質是智人,但模樣保留著古猿特征;
現代人:猿人經過脫胎換骨的演變后,成為早期現代型智人,早期現代型智人發展成現代人。
一、青藏地區的隆起運動與古人類的演化
1、青藏高原最初是大海,可以與現在的地中海、黑海、咸海一起統稱之為“古地中海”。
2、在二疊紀(約開始于2.9億年前,結束于2.5億年前)~始新世(約距今5300萬年~距今3650萬年)晚期,青藏高原由北向南依次脫離海浸,最后全部變成了陸地。這時期的古青藏大陸,是一塊平原。
3、始新世(約距今5300萬年~距今3650萬年)晚期~上新世(距今530萬年開始,距今258.8萬年結束)末期是青藏高原夷平面發育時期。在上新世末期,青藏古陸的夷平面高度估計已經有幾百米到一千米左右,此時期的青藏高原為原始高原。
4、在上新世(距今530萬年開始,距今258.8萬年結束)末期以后,高原大幅度地強烈上升到3500米~4000米,形成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高速隆起的時期是在距今300萬年到200萬年,所以青藏高原的年齡要從上新世末期(距今300萬年~200萬年)算起。
青藏地區的隆起運動,是生命從海洋登陸陸地的推手。青藏地區從海洋變成陸地,迫使海洋生命滯留于陸地,演化出陸地生命。距今4億年的總鰭魚類化石在云南發現,距今1.95億年的吳氏巨顱獸在云南發現,大鯢這種原始的生命一致作為樣本保留在中國西部,都是青藏地區從大海變陸地導致的。
青藏高原的最后一次隆起運動,是第三紀末和第四紀初發生的另一件里程碑性質的大事件,在人類的演化史上,起到了創造人智的功效。
青藏高原在距今300萬年到200萬年間快速、強烈地隆起產生了足以改變物種的巨大沖擊力,讓青藏高原上的人猿(周邊地區可能也有一些)的大腦神經和周身神經實現了升級換代,人猿腦和人猿周身神經演變成了猿人腦和猿人周身神經,為人的智力進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對于青藏高原最后一次崛起運動產生的巨大沖擊力接受最強烈的是生活于青藏地區的古猿,所以說最早的猿人(古猿型智人)誕生于古青藏地區。
青藏高原的最后一次隆起運動,致使青藏高原具有了影響北半球東西方氣候的作用。青藏高原的最后一次隆起運動優化了泛滇黔地區的水環境、生態環境、地理環境和地質條件,把泛滇黔地區打造成了北緯30°線上的唯一綠洲,同時也造就了青藏高原以西的地區的干旱氣候,東西方古人類從此具有了不同的命運,西方古人類的演化終止于人猿階段,東方古人類演化出了現代智人。
青藏高原最后一次隆起運動,還在于優化了青藏高原東緣的南東東地區(泛滇黔地區)溫度環境和眾多的恒溫溶洞環境,為古人類在這里越過第四紀冰期提供了場所。所以說青藏高原東緣的南東東地區(泛滇黔地區)是古人類和古生物的“冰期避亂所”。
青藏高原最后一次隆起運動,惡化了青藏高原本部的地球環境,所以新誕生的猿人(古猿型智人)在要逃離青藏高原。受青藏高原本身的地理環境引導,逃離的方向是向東進入青藏高原東緣以東地區,就是古東亞地區,也就是古華夏地區。由于昆侖山脈、巴顏格拉山脈的分割,向東也是兩個方向,一個方向是黃土高原區,一個方向是泛滇黔地區。所以在距今250萬年后,中國的黃土高原區和泛滇黔區域都有古人類活動。最新的材料是,中國北方黃土高原地區最早的古人類遺址是陜西西安藍田發現的距今210萬年的上陳遺址。在華北地區還有泥河灣遺址。南部地區,建始人遺址、巫山人遺址都在200萬年以上。
青藏高原最后一次隆起運動,大約在距今250萬年前就已經讓青藏地區成為了世界屋脊,距今250萬年前是青藏高原最后一次隆起運動的最盛期。所以猿人(古猿型智人)誕生的時間在距今250萬年前。這個時間點,與中國古籍記載的華夏歷史驚人的一致。中國古籍《帝王世紀》記載:自人皇以來,迄魏咸熙二年凡二百七十六代,積二百七十六萬七百四十五年,分十紀。這個華夏歷史開啟于距今276萬年前的記憶與青藏高原最后一次隆起運動最盛期驚人一致。
猿人誕生的地區是唯一的,就是古華夏的青藏地區。
二、新生代(距今6500萬年開始,包括第三紀和第四紀)的地球環境的變化與古猿的分布
新生代開始時,地球上的海、陸分布比現代大,古歐亞大陸比現代小;古中國和古印度為古地中海所隔,古土耳其和古波斯為古地中海中的島嶼,這些陸塊尚未與古歐亞大陸連接;紅海尚未形成,古阿拉伯半島是古非洲的一角;古南美洲和古北美洲相距遙遠,而古北美洲與古歐亞大陸接近,有時相連。
新生代開始后,地表各個陸塊此升彼降,不斷分裂,緩慢漂移,相撞接合,逐漸形成今天的海陸分布。印度與亞洲大陸結合發生在距今5000萬年前的始新世;青藏高原和喜馬拉雅山的最終隆起則是200~300萬年的事,與此同時或稍早,歐洲升起了阿爾卑斯山,美洲升起了落基山。但是對北半球氣候具有影響性作用的,僅僅是青藏高原(喜馬拉雅山)。
可以把真靈長類的出現與新生代地球地理環境的變化聯系起來看。
距今5500萬年前,在古新世—始新世極熱事件的推力下,真靈長類出現了。真靈長類(始鏡猴)在北歐、北美、中國都有發現,但以中國湖南衡東的亞洲徳氏猴最原始,也就是說最早。北美和北歐的真靈長類就可以看做是中國的真靈長類向北發展的結果。這就證明北美洲在在新生代前期與古歐亞大陸“相連”,古非洲和古印度與古歐亞大陸被古地中海隔離,所以真靈長類進入不了古非洲和古印度。
在距今4500萬年的時候,中國的江蘇、云南、內蒙古、河南、陜西都出現了中華曙猿,中華曙猿是最早的古猿。古非洲到距今3500萬年才出現埃及猿,比中國晚了1000萬年,但是北美沒有發現古猿。反應在地貌上,說明古北美與古歐亞大陸分離了,而古非洲和古歐亞大陸連在一起了,古猿才遷移到了古非洲而不能進入古北美洲。
中南半島也可能與古歐亞大陸不相連,后來才相連。因為在中國出現真靈長類(始鏡猴)的時候,中南半島上沒有出現真靈長類(始鏡猴)。在中國出現中華曙猿的時候,中南半島也沒有出現中華曙猿。但是在距今3700萬年的時候,緬甸出現了古猿(邦塘巴黑尼亞猿),說明古猿擴散到了中南半島,那么這個時候,中南半島就與古歐亞大陸相連了。所以中南半島與印度板塊一樣,是后來與古歐亞大陸相連的。
那么古歐亞大陸的南方地區,就是古華夏地區。
三、新生代干冷氣候導致森林萎縮,大草原成為了優勢地貌,為草原上生活的古猿建立直立行走新性能而演變成人猿提供了地理條件
新生代有一個總體的氣溫下降的趨勢,在距今1800萬年到1500萬年形成了干冷氣候,這個氣溫下降趨勢一直持續到第四紀冰期來臨。
干冷氣候導致森林萎縮,廣闊的開闊地出現,大草原發展成為優勢地貌,這是新生代地球地理環境變化的一件里程碑性質的大事件。大草原從北向南擴展,最后形成了亞熱帶、熱帶大草原。亞熱帶、熱帶大草原的決定性意義就在于讓南方古猿建立了直立行走的新性能,演化出來了類人動物——人猿。
人猿的誕生時間可能要早到距今1800萬年到1500萬年。首先出現人猿的地方是古歐亞大陸的北部地區,如高緯度的歐洲北部和亞洲北部,因為干冷氣候首先形成于北方并作用于北方,大草原地貌也就首先形成于北方,那么北方的古猿就會成為第一批生活于大草原的古猿,也會成為第一批建立直立行走新性能的古猿。
但是隨著干冷氣候逐步加強和逐步南移,大草原也會逐步向南擴展。在干冷氣候的作用下,喜溫的古猿或人猿也會逐步南遷,最后集中于歐亞大陸的南部地區和非洲。在南方大草原形成后,這些古猿也好,新出現的人猿也好,繼續向人猿的演化路上走。當然,被干冷氣候凍死于北方的古猿或人猿也是很多的。總之人猿主要還是在南方大草原形成的。
人猿(直立猿)誕生的地點并不唯一,也就是說非洲不是人猿(直立猿)唯一的起源地區。人猿的命運如何,就取決于地球局部的地理環境了。干冷氣候和干寒氣候,是會渴死人、餓死人和凍死古人類的,特別是第四紀冰期,沒有“冰期避亂所”,古人類逃不脫被渴死、餓死、凍死的命運。華夏有幸,有青藏高原庇護下的泛滇黔地區。
四、越過冰期方成人
(一)第四紀冰期啟動了人猿和猿人的大滅亡模式
從距今250萬年前后,北半球從北向南依次進入第四紀的第一個亞冰期,大自然啟動了古生物毀滅模式,無應對寒冷智力的人猿在第四紀第一次亞冰期內大滅亡,而有了初步人智的華夏猿人華夏利用有利的華夏地球局部環境幸存下來。
第一次亞冰期開始于距今120萬年左右,結束于距今90萬年左右。在第一次亞冰期開始前,距今150萬年到130萬年之間,歐洲單獨經歷了一次提前冰期,所以如果歐洲有人猿的話,提前就被冰期清除了。
1、在第四紀第一次亞冰期結束后(距今90萬年左右),中國古人類成為了世界上唯一幸存的古人類
在距今120萬年到90萬年之間,第四紀第一次亞冰期到來,北方冷空氣活動加強,冰川急速擴展,北半球的兩季干旱模式開始,夏季的氣溫也在15℃以下。第四紀第一次亞冰期在距今90萬年前后結束。中國稱鄱陽冰期(大約距今120萬年~90萬年),歐洲稱群智冰期。
歐洲北部幾乎被冰川覆蓋,歐洲的人猿走向滅亡或消亡。我們發現的距今90萬年以前的歐洲古人類是樣品,而不是人類的祖先,他們不可能越過第四紀的第一次冰期。
強烈的北方冷空氣和海洋寒流在一年的大部分時間內控制著非洲、西亞、中亞、南亞(南亞次大陸)、東南亞、北亞、東亞(大部分地區),生活于這些地區的人猿,都毀滅于第四紀的第一次亞冰期。
除中國南部滇黔高原及其周邊延伸山地的猿人能夠幸存外,世界上的其他地區的人猿(猿人)不復存在。
在第四紀第一次亞冰期結束后,即距今90萬年左右,中國古人類成為了世界上唯一幸存的古人類。
2、第四紀隨后的亞冰期和間冰期里,古人類在間冰期多次北進,在亞冰期到來后又多次大滅亡或南遷
在間冰期,古人類會隨著氣溫的上升而北遷。但這種北遷只對中國有效,對非洲和其他地方無效,因為那些地方原來的古人類都在冰期毀滅了。每次在間冰期向外遷出的人口,均來自中國。
古人類在多次間冰期內進入到北方一些地區生活,但在隨后到來的亞冰期內遭到再次毀滅,這個在間冰期遷入在亞冰期毀滅的模式,要持續到人類有了相當高的智力之后才能改善。
特別要指出的是,在第四紀,世界上的大多數地方經歷了四次亞冰期。歐洲北部卻經歷了五次亞冰期,在冰期內歐洲北部幾乎全部被冰川覆蓋,這意味著歐洲北部的冰期時間相對要長,冰期破壞性更嚴重,間冰期時間短,給古人類恢復元氣的時間也就短了,而且歐洲處于高寒地帶,人類也沒有回旋的余地。在第四紀冰川期內,無論發現多少歐洲古人類遺址,這些古人類都不可能是歐洲本土古人類。
冰期到來不僅帶來了寒冷,還加劇了從大西洋沿岸到中國西部的廣大地區的沙漠化,水源枯竭,草地變成沙漠,森林枯死,在冰期沙漠內的氣溫降到了最低。北非、西亞、中亞、南亞這些沙漠地方,如果有古人類存在的話,他們也難以越過冰期帶來的寒冷和干旱,只能是滅亡于沙漠,所以這些地方的古人類也不可能有連續的進化,在第四紀冰川期內這些地方發現的的古人類,也不是本土古人類。
在冰川期,海洋是大自然的另一個殺手。海洋升溫快,降溫也快。在冰川期的冬季,海洋吹起的是刺骨的寒風,頻臨海洋的地區受此強烈的影響,所以頻臨海洋的地區更加寒冷。在夏季,海洋熱風會形成強烈的熱浪強襲臨海地區。導致臨海地區,如非洲、西亞、南亞及南亞次大陸、中南半島等地,寒冷干旱而沙漠化更嚴重。在第四紀冰川期內這些地方發現的的古人類,也不可能是本土古人類。
以歐洲的海德堡人為例。
海德堡人(距今50萬年~40萬年)是歐洲最早的直立人(晚期猿人),在貢茲—民德間冰期生活于歐洲,相當于中國的大姑—廬山間冰期(距今68萬年~37萬年)。海德堡人是在間冰期去歐洲生活,在下一個亞冰期到來時消亡了。
海德堡人和隨后出現在歐洲的尼安德特人是不連續的。尼安德特人在歐洲的里斯—玉木間冰期(距今24萬年到7萬年)在歐洲出現,在玉木冰期內(距今7萬年~1萬年)消亡(距今2.4萬年)。
比海德堡人早的西班牙阿塔普卡人(距今80萬年前)是在歐洲的最早的古人類。他們是在歐洲的群智—民德冰期到歐洲生活,并把生活時間延長到了民德冰期,并在民德冰期消亡。
以上歐洲古人類之間,并沒有明顯的時間上的延續,而是間隔出現于歐洲。現在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西歐人的祖先是尼安德特人。其他古人類與歐洲現代人沒有關系。
這些人都是在間冰期進入歐洲,在下一個亞冰期消失。
外遷對于非洲古人類來講(如果經過多次冰期的扼殺非洲還有人的話)是不可以想象的,也是不可能完成的。
非洲南部的原始種,沒有種群優勢,智力處于原始水平,人口稀少。在冰期,非洲古人是向赤道地區運動,不會向北入歐洲或西亞。在溫暖期,他們也不可能越過北非大沙漠,進入西亞、歐洲,因為他們經不起沿途的人員消耗,進入沙漠找到綠洲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非洲還有大海阻隔,經大海外擴在溫暖期做不到(因為在溫暖期大海的水位會恢復),在冰期也做不到(冰期海平面會下降,但海上氣候惡劣,氣溫極低,原始人渡海的可能只有西方理論界相信,我不相信),渡海一樣要人員消耗。
有人會說,距今24萬年前后,這個情況可能會改變,因為距今24萬年前后,地球進入了溫暖期,這個溫暖期的時間是距今24萬年到7萬年。這個時候猿人已經進化成了早期智人,有些早期智人還進化成了現代人型智人。早期智人或現代人型智人可能進入到大沙漠中有水、有草原和森林的一些地方生存,他們生存的時間可能要相對長一些,很可能不會毀滅。所以現代人也可能來自其他地方,如西亞的沙漠。理由是這里有兩河文明。
必須注意的是,距今7萬年以后地球再次進入第四紀的末次冰川期,這些進入沙漠的遠古人,在沙漠中也難以越過末次冰川期。因為在冰期沙漠的森林、草原會消失,水源最終會枯竭,沙漠無阻擋,強烈的北方冷空氣可以完全控制沙漠氣候,使廣漠的沙漠更寒冷。
如在西亞的以色列地區發現的距今5萬年的現代人(智人)化石,沒有資料表明他們延續下來了。
在歐洲發現的距今4.5萬年的現代人(智人)化石,也沒有資料表明他們延續下來了,他們也不可能延續下來。歐洲的克羅馬農人(距今2萬年~3萬年)在玉木冰期內生活于歐洲,但未能越過玉木冰期,在距今2萬年前就消失了。克羅馬農人已經是晚期智人了,體質形態與現代人相同,擁有相當高的智力,但他們也不能在歐洲越過末次冰期(玉木冰期)。
(二)中國是古人類完成了連續進化的唯一地區
1、第四紀冰川期前的古人類分布
在《人類起源于中國的理由和證據(二)》中,我已經說明,古猿的起源地在中國,而且在中國連續演化。如中華曙猿(距今4500萬年)、臘瑪開元古猿(1500萬年)、綠豐臘瑪古猿(800萬年)、保山古猿(800萬年到400萬年)、昭通古猿(距今620萬年到610萬年)、元謀蝴蝶古猿(400萬年)、八公山古猿(300萬年)。
在第四紀第一次冰期到來之前(距今120萬年以前),中國大地上多地生活著早期猿人。如陜西藍田上陳人(距今210萬年)、鄂西的建始人(距今250萬年到200萬年)、巫山人(距今204萬年,新證據說距今250萬年),河北桑干河流域的泥河灣人(距今200萬年),山西芮城縣的西侯度人(距今180萬年),云南元謀縣的元謀人(距今170萬年)。
鄂西的巫山是一座很重要的猿人生活地。在巫山發現了建始人和巫山人,建始人在巫山南坡,巫山人在巫山北坡。而且在發現巫山人的地方也發現了藍田人,說明藍田人的故鄉也在巫山。
2、經過第四紀第一次冰期的扼殺后,中國南方古人類成為世界上唯一幸存的古人類
中國在距今約120萬年前,進入第一個亞冰期——鄱陽冰期(距今約120萬年~90萬年)。
中國的南北界線以秦嶺——淮水為界,秦嶺——淮水以北是北方,秦嶺——淮水以南是南方。
在第四紀的第一個亞冰期內(距今約120萬年~90萬年),中國北方古人類與世界其他地方一樣,遭受毀滅。原因在于,北方與世界其他地方一樣,被強烈的北部冷空氣控制,古人類對冰川毀滅力無法抵抗。
如山西芮城縣的西侯度人(距今180萬年)在第一次亞冰期到來之前就消失了。
從泥河灣遺址群看,距今200萬年的馬圈溝遺址,136萬年的小長梁遺址,136萬年的葡萄園、廣梁遺址,100萬年的有山祖廟遺咀、麻地溝、東谷坨、飛梁、霍家地、許家坡、東梁、照坡、后土山、岑家灣遺址。泥河灣人在泥河灣的生活從距今200萬年前開始,在第一次亞冰期內(距今100萬年)消失了。
在南方,湖北勛縣卻有勛縣人(距今100多萬年)生活著,證明南方古人類沒有受到第一次亞冰期的影響。
在中國,中國古人類應對冰期的回旋余地是很大的。在南方,在青藏高原的庇護下,滇黔高原及其延伸山地,巧妙地避免了北方冷空氣的控制。滇黔高原及其延伸山地還是北緯15°~35°范圍內的唯一綠洲,生態條件優良。生活在中國大西南(含大中南一部分)的古人類沒有受到第一次冰期的影響,既不會凍死,也不會餓死,還不會渴死,愉快地繼續存在著,進化著。
有滇黔高原及其周邊延伸山地的存在,中國的古人類在以后的亞冰期內也同樣不會滅絕,而且也不會間斷進化。
3、第一次亞冰期的溫度巨變和第一次間冰期的恢復和培養,幸存的中國古人類的獲得了突破性的進化——能夠完全“直立行走”了,還學會了用“火”,具備了初步的開拓世界的能力
從在第一次冰期—間冰期結束后出現的藍田人(距今80萬年到75萬年)來看,藍田人已經能夠完全“直立行走”了,并在其遺址發現了用火的痕跡,說明經過第一次冰期—間冰期之后,藍田人進化成了成熟型的猿人,身體結構得到了長足的進化,適應了直立行走;智力有了長足的提升,會用火。
4、大姑冰期(距今約80萬年~68萬年)古人類
(1)大姑冰期(距今約80萬年~68萬年)中國古人類向北方和其他地方擴散
在第四紀第一個間冰期(溫暖期)內,地球環境經歷一個較長時間后逐步得到恢復,中國猿人得到了巨大的發展。因為具備一定的能力,中國南部猿人在第一個間冰期(鄱陽—大姑間冰期,距今約80萬年~90萬年)末,把生活圈再次向中國北部和其他地區推進。所以在距今90萬年到80萬年之間或以后,亞、非、歐的一些地方就又有了古人類。
如中國的藍田人(距今80萬年到75萬年)生活于秦嶺北的藍田公王嶺。在距今78萬年,泥河灣的馬梁遺址、雀兒溝遺址也有古人類生活。還有歐洲西班牙有阿塔普卡人(距今約78萬年)生活。
因為經過第一輪冰期—間冰期之后,中國古人類成為了世界上唯一幸存的古人類,所以距今90萬年~80萬年后世界各地出現的新古人類,只能是從中國遷移而去的,沒有其他來源。
(2)北方猿人的滅絕模式在大姑冰期還在繼續
如藍田人(距今80萬年到75萬年)是在第一個間冰期末期進入北方,因為會用火,藍田人把生活時間延遲到第二個亞冰期內(大姑冰期,距今約80萬年~68萬年),于第二個亞冰期(大姑冰期)內消失,沒能越過第二個亞冰期,藍田人的主體很可能又回到了鄂西,一部分或到泥河灣、經泥河灣向燕山山脈中的北京周口店去了。
歐洲西班牙的阿塔普卡人和中國的泥河灣的馬梁遺址、雀兒溝遺址的古人類,也在大姑冰期消失了。
5、大姑—廬山間冰期(距今約37萬年~68萬年)、廬山冰期(距今約37萬年~24萬年)期間早期歐洲人特征在中國北方形成
在大姑—廬山間冰期,中國藍田陳家窩生活著陳家窩人(距今65萬年)。歐洲生活著海德堡人(距今50萬年~40萬年)。非洲生活著羅德西亞人(距今60萬年~12.5萬年)。
北京人(距今70萬年到20萬年)成功生活于北方。在廬山冰期,金牛山人(距今28萬年)在遼寧營口生活。南京人(距今35萬年)在江蘇南京生活。
(1)經過大姑冰期、廬山冰期的塑造,中國古人類南北分化已經十分明顯,“高鼻梁”的特征在北京人身上已經形成
北京人是在大姑冰期末進入北京地區生活,并越過了大姑—廬山間冰期(距今約37萬年~68萬年)、廬山冰期(距今約37萬年~24萬年),延續到第四紀最后一個間冰期(廬山—大理間冰期,距今約7萬年~24萬年)中。
北京人可能是藍田人(距今80萬年~75萬年)的北進支。藍田人的一部分在大姑冰期末期(距今78萬年)進入泥河灣,再繼續北遷到北京周口店龍骨山,成為北京人。這個推論的依據是藍田人會用火,有了在冰期內進入更北方的能力。
關于北京人的年代的爭議較大,一般認為約在距今70萬年前。而最近一項在英國《自然》雜志發表的應用Al/Be測年法的結果則把這一年代上推至68-78萬年前。距今78萬年,則正好在時間上把藍田人、泥河灣人(距今78萬年)和北京人聯系起來了。而距今78萬年生活于泥河灣的古人類在泥河灣是一個過渡。
北京人手腳分工明顯,能夠制造和使用工具,還保留猿的某些特征。學界注意到了北京人的發現,明顯地揭示了從猿到現代人的中間狀態,但沒有注意到,南北人種的分化在北京人身上已經表現的很明顯了,如北京人應該是“高鼻梁”。
北京人在北方生活了50多萬年,并成功地渡過了大姑冰期、越過了廬山冰期,北京人的智力發育,應該到了相當的水平。有明確的證據表明,北京人在距今40萬年到50萬年學會了用火,還會包存火中和控制用火,也證明北京人的智力水平達到了相當的程度。
適應了寒冷氣候的北京人,應該有典型的北方人(歐洲人)的原始特征,如淺膚色,高鼻梁。我有一個基本的判斷,就是所謂“歐洲人(歐羅巴人)特征”,實際是中國古人類在寒冷地區進化而來的。所以經過50萬年的北方寒冷地區的生活,北京人除了頭發是黑色的外,其他特征,就是早期的歐羅巴人特征。學術界對北京人頭部的復原,明顯沒有考慮到這一點,而是把北京人的頭部復原性狀搞的跟現在的東亞人種相似,這是錯誤的,起碼北京人應該有“高鼻梁”的特征,這個特征,是為了適應很冷產生的新性狀。
這個猜想在南京人的身上可以得到證實。發現的南京人頭骨兩件。1號頭骨為女性,其特征與北京人很接近,但也具備歐洲人的某些特征。2號頭骨為男性,其特征與1號頭骨近似,同時也具有歐洲人的某些特征,而且比較進化,甚至具有某些智人的特征。所謂歐洲人的特征,就是“高鼻梁”。
從南京人與北京人很接近可以看出,南京人是北京人的分支或后裔。有一支北京人在距今35萬年(廬山冰期內)向南遷移到了南京地區,成為了考古學上的南京人。那么在南方生活的南京人是不可能具有“高鼻梁”特征的,這個“高鼻梁”特征只能來自其原種——北京人。
有人說南京人是歐洲人遷入中國后與北京人融合后產生了“高鼻梁”特征,再遷移到南京成為南京人。這實際是非洲起源說的翻版,沒有道理。因為歐洲人已經被歐洲的冰期(大致與中國的廬山冰期時間同期)毀滅了,歐洲人要遷到中國是不可能的事情,這是環境因素決定的。
所以,南京人的“高鼻梁”是繼承北京人的“高鼻梁”而來的。
經過大姑冰期和廬山冰期的塑造,北京人已經成為了“高鼻梁”的早期歐羅巴人的形象了,這也可以說早期歐洲人種在中國北方形成了。
(2)北京人是歐洲人的祖先,也是非洲人的祖先
如果北京人的“高鼻梁”能偶獲得學術界的首肯的話,北京人與歐洲古人類之間的聯系就很清楚了。當然,北京人的“高鼻梁”比現代歐洲人的“高鼻梁”肯定要低一些,因為現代歐洲人的高鼻梁還經過了末次冰期(玉木冰期,與中國的大理冰期同期)的塑造。北京人的“高鼻梁”是與現代中國人比較而言的。
從距今70萬年以后,陸續有北京人繼續北進。他們穿越了中國北部的沙漠間的草原地帶,進入北亞,經北亞入歐洲中北部,形成了歐洲的海德堡人。海德堡人主要生活時間是距今40萬年到50萬年,這個時期北京人不僅會用火,而且學會了保存火種。距今40萬年到50萬年也正好是中國的大姑—廬山間冰期(距今約37萬年~68萬年),歐洲也正好處于貢茲—民德間冰期,所以距今40萬年到50萬年大量的北京人遷入歐洲,形成了歐洲海德堡人。海德堡人最終在距今40萬年消失了,因為歐洲的下一個冰期來臨了。
海德堡人與北京人只是在身高上不同。發現的海德堡人遺骨有1.8米,而北京人1.6米左右。這個身高的變異,是長期生活于歐洲產生的。海德堡人實際應該屬于北京人系列。
對于歐洲來講,海德堡人只是過客。
非洲的羅德西亞人,在南非、東非、北非都有發現,生活時間在距今60萬年到12.5萬年。西方有學者認為海德堡人是非洲的落的西亞人的祖先,實際上羅德西亞人與海德堡人幾乎是同期的。羅德西亞人與非洲、西歐、西亞、印度的早期文化——阿舍利亞文化不同。舊有的阿舍利亞文化人較為厚身,及不對稱,而新有的羅德西亞人則更為整齊。羅德西亞人與阿舍利亞文化沒有關系,所以羅德西亞人應該是后遷入者。
據此可以說,羅德西亞人與海德堡人可能是同一人群。不同在于,羅德西亞人來自歐洲的海德堡人,海德堡人是來自中國的北京人。至于海德堡人如何進入非洲,我沒搞清楚。可能在地球環境相對好的間冰期,沙漠中存在一些南北走向的河流或草原地帶吧!而中國古人類直接西去,找不到東西走向的通道,而向北去的通道就擺在眼前,方便找到。
羅德西亞在非洲南部生活,成為非洲南部原始種的主要來源。
第四紀第一次冰期過后,非洲古人類也沒有幸存者。非洲存在的距今90萬年以前的古人類,與后來者如羅德西亞人沒有關系。
(三)30萬年前,早期現代型智人以中國為中心大爆發
廬山冰期內,猿人的智力已經進步到了一定的程度,如中國的北京人就是猿人中的智力優勝者。進入廬山—大理間冰期(距今約7萬年~24萬年),中國古人類進行了南北大融合,中國早期現代型智人得到大發育和大爆發。
中國早期現代型智人在這個間冰期再次向世界擴散。
早期現代型智人生活于距今25萬年至4萬年前。其體質形態已和現代人接近,但仍帶有一些原始特點,如眉脊發達,前額低斜、鼻部扁寬、頜部前突等,腦容量平均為1350毫升。因為30萬年到25萬年以后,世界各地進入第四紀的又一個間冰期,所以此期早期現代型智人的化石在亞、非、歐三洲有多處發現。
1、中國古人南北大融合,早期現代型智人在中國南北大量出現
如桐梓人(距今24萬年,貴州桐梓縣)、長陽人(距今19.5萬年,湖北恩施地區長陽縣,介于猿人和現代人之間,時長江以南最早發現的遠古人類)、大茄人(距今15萬年到20萬年,陜西大茄縣,西北地區)、馬壩人(距今12.9萬年到13.5萬年,廣東韶關)、丁村仁(距今12萬年到10萬年,山西襄汾縣)、新洞人(距今10萬年,北京周口店)、許家窯人(距今10萬人,山西陽高縣與河北陽原縣交界)、麗江人(距今10萬年到5萬年,云南麗江古城)。
2、北京人北支演化出尼安德特人原始種,尼安德特人遷入歐洲成現代歐洲人的祖先
歐洲人在談到海德堡人時,經常要把海德堡人與尼安德特人聯系起來,認為海德堡人是尼安德特人的祖先,這是不可能的。尼安德特人的身高在1.5米到1.6米之間,尼安德特人與海德堡人在身高上區別太大,反倒與北京人差不多。尼安德特人比北京人稍微矮一些,是因為尼安德特人營養不良所致,因為尼安德特人在距今20萬年到15萬年到歐洲時期,歐洲經過了多次亞冰期的摧殘后,歐洲的生態環境變差了。而海德堡人是在距今40萬年到50萬年生活于歐洲,當時歐洲的生態環境要好一些。尼安德特人與海德堡人的聯系,實際暗示的是尼安德特人與中國的北京人的聯系。
我在《文明的本源在中國》一文說過,尼安德特人是在中國形成的早期現代型智人,尼安德特人是從中國遷到歐洲的。
為什么說尼安德特人起源于中國呢?因為中國存在既有尼安德特人特征又有北京人特征的古人類存在。如距今24萬年的桐梓人(在貴州桐梓縣巖灰洞),保留有尼安德特人的某些特征,也具有北京人的某些特征。馬壩人與尼安德特人相似,鼻骨相當寬闊。馬壩人頭骨形態比北京人進步,但也有許多性狀與北京人相似,說明他與北京人有密切的親緣關系。馬壩人與尼安德特人的性狀也有些類似,但存在更大的差別。這說明尼安德特人是早期現代型智人的一種類型,這種類型的早期現代型智人是由晚期北京猿人進化而來。而桐梓人是由早期北京猿人中的一支演化而來,桐梓人進化成早期現代型智人的一種,就既具有北京人特征又具有尼安德特人的特征。
桐梓人是北京人南下支演化出來的。所謂的尼安德特人的特征,實際就是原始歐洲人的特征,這個特征本身就是北京人的。北京人到南方生活,經過了南京人的時期后,身上加上了南方特色,就演變成了北京人南下支系。
尼安德特人是由晚期北京人直接演化出來的北京人北方支系。晚期北京人在北方進化成的早期現代型智人就是尼安德特人。尼安德特人遷入歐洲就成了歐洲的尼安德特人。尼安德特人是歐洲、非洲、西亞、南亞的早期現代型智人之祖。尼安德特人依然是從中國北方進入歐洲,再由歐洲南下西亞、南亞及非洲。
法國的圣沙拜爾人、贊比亞的羅德西亞人、巴基斯坦的斯虎耳人等均屬尼安德特人類型,但體質上有明顯差異。還有德國的尼安德特人、法國的穆斯特人、南斯拉夫的克拉皮納人、非洲的布羅肯山人、沙爾納人等都屬尼安德特人系統。
3、人智迅速發育,在中國南方出現最早的解剖學意義上的現代人
? ? ? 如湖南道縣福巖洞人,在骨骼結構和身體面貌上已經是現代人了。他們生活的時間是距今8萬年到12萬年。這是東亞地區最早的解剖學意義上的現代人。
在滇黔高原貴州畢節地區的一個巖洞里,發現距今17.8萬年前的人類牙齒,這些牙齒化石與現代人類的牙齒很像。
(四)大理冰期(距今約7萬年~1萬年),現代型智人在中國南方興起,本期人類的歷史開始
? 華夏最早的現代人,古華人、古胡人、古安人在華夏大地上三足鼎立。
1、在滇黔高原形成華夏智人西南種——華尼人(古華人)
從巫山發現藍田人、藍田地區有藍田人(公王嶺)和陳家窩人(陳家窩),而藍田人和陳家窩人在藍田地區生存時間都不長,可以推斷,有一群人在鄂西和藍田之間往返遷徙。這是華夏智人西南種的原型——鄂西清江長陽人(19.5萬年)——清江伴峽洞人(15萬年)——清江鰱魚山人(12萬年到9萬年)——道縣福巖洞人(8到12萬年)——云南麗江人(10萬年—5萬年)——官渡人(距今4萬年)——資陽人(3.5萬年)——鄂西清江伴峽榨洞人(2.7萬年)——貴州普定穿洞人(距今1.6萬年,穿洞人的晚期文化與鄰近的白巖腳洞和興義的貓貓洞文化應屬于同一文化)——河梁人(1.5萬年)——大溪人、奉節人。
2、在南嶺南北形成華夏智人中南種——胡尼人(古胡人)
北京人(距今70萬年到20萬年)——南京人(距今35萬年)——桐梓人(距今24萬年)——馬壩人(距今12.5到13.5萬年)——柳江人(4到5萬年)——麒麟山人(距今3.6萬年)——白蓮洞人(3萬年)——牛欄洞、道縣玉蟾巖、江西萬年仙人洞——彭頭山。
華尼人與胡尼人曾經共生于泛滇黔地區(距今20萬年15萬年),以后胡尼人在南嶺南北生活,華尼人在泛滇黔地區生活。距今2萬年玉蟬巖時期又一次交集在一起。距今1.3萬年后,華尼人和胡尼人在湖南共生在一起,形成彭頭山文化。
3、北方種——華尼安(古安人)
北方早期智人被末次冰期(中國是大理冰期)消亡了。以后的現代型智人主要來自南方。距今6萬年前,一批西南現代型智人進入到中國西部甘肅秦安之大地灣,與游獵到這里的一部分北京人后裔一起生活,開始了北方新人類的歷史。大地灣人是傳說中的燧人氏,也是我所說的華尼-安人,華尼-安人就是影響西方歷史進程的雅利安人。我在《文明的本源在中華》一文中已經進行了專門的論述。
黃飲冰2015年10月21日星期三。2017年6月3日星期六修改。2018年3月17日星期六修改。2018年8月25日星期六再修改,以現標題作為題目。本文是根據《中國是唯一的古人類進化鏈從未斷裂過的地方——環境決定論、人智驅動論和中國中心論綜述》一文的《中國中心論綜述》部分及《中國中心論》其它文章綜合修改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