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讓我們先看下面的一幅圖。這是世界首富,亞馬遜退休的BOSS貝索斯。他那閃亮的發(fā)型有沒有吸引你呢?
這張圖的一句英文,翻譯過來大意是:當你看到世界首富是禿頭的時候,就意味著脫發(fā)這件事就是無藥可醫(yī)的。所以,不要把你的金錢浪費在這件事上。
此刻,當你看到這幅圖有何感受或者什么想法呢?
看到此圖,我的第一沖擊是:
1、原來也有金錢解決不掉的“盲區(qū)”;
2、富人不是因為有足夠的財富,而是還有金錢觸及不到的領域。越有錢的人,時間越不夠用。
昨天在聽啟發(fā)俱樂部時,羅胖講過一句話,印象很深,甚至有些刷三觀:如果時間是資產,那么“時間貧困”問題既普遍且嚴重。
那么,我們常掛在嘴上說:年輕就是資本。是真的資本么?仔細的想一想,時間這個詞組,是單純概念上的含義嗎?是一個可標準化的還是一個非標的?
標準化和非標準化的時間管理
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
周末是個休息的親子時光,你帶著老婆孩子出門游玩,玩的正開心時,你的微信群或者老板發(fā)來一條消息說:小馬,你昨天負責的某某客戶的需求方案有些不恰當地方,你看著改一下。你回嗎?
某客戶在你打電話,說:小馬,這個平臺數據怎么一直不對啊,是什么地方出問題了嗎?你有時間給我來看看吧。你回嗎?
試問,你會拒絕嗎?(心里肯定罵罵咧咧的,幾萬頭草泥馬在奔騰了吧)
這到底算是什么時間呢?工作時間還是休息時間還是親子時間?是上班還是下班呢?有些傻傻分不清。似乎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將時間模糊掉,甚至直接無縫滲透掉。
芒福德說:工業(yè)時代的關鍵機械,不是蒸汽機引擎,而是鐘表。
正是因為鐘表的發(fā)明,帶來了一個新的革變——分離。正是如此,讓當時的時間越來越標準化。有了鐘表,于是就出現(xiàn)了上班時間和下班時間。到了上班時間,就脫離了私人化的“圈子”;下班后,就進入了私人化的“圈子”,兩者彼此更替,互不侵犯。
其實我們常見的分離工作狀態(tài)就是流水線。記得高中暑假在某廠流水線做暑假工,每天三班倒,到店上班、到點下班。就像卓別林演的《摩登時代》里一樣,上班時的時間被資本家、被機器操縱者,但是下班就是自己的。
大家共享著標準化的時間結構——幾點吃飯、幾點上班、幾點休息等等。但是,到了今天這個時代,標準化的時間結構,似乎被打破被切割甚至被非標準化。“什么時候吃飯、什么時候睡覺、什么時候親子時間,似乎自己越來越不能決定,而是被動的被安排,不再是個人決定。”
時間管理真的會管理時間嗎?
市場上會看到很多關于時間管理相關的課程和書籍,用以幫助我們來做時間的主人,當然這類課程也很受人的歡迎,尤其是“終身學習者”以及上班族等等。為什么會這樣呢?難道時間管理真的會幫助我們管理時間嗎?
這里我們要明白兩個詞組:
“時間流和信息流”
在工業(yè)時代,信息的滯后性大大減少了對時間的切割,因此才會出現(xiàn)時間的標準化。但是,在如今現(xiàn)代信息爆炸、科技迅猛發(fā)展的時代,信息流可以說是無處不在,致使時間的非標準化。
在如今信息、科技、智能時代,我們手機推送的一則信息很可能就會打斷我們當前做事機會,讓本該可以盡快完成的事情滯后甚至完成不了。這也正是信息流對你本身時間的沖擊和切割。
再深一層的去想,每一條信息流的推送,就是別人向你展示生活的狀態(tài)不是嗎?也許,你因為某信息讓你改變了你的想法,提供了不一樣的價值所在。
在現(xiàn)在時代,與其說是時間管理,倒不如說對信息流的“認知能力”。正如羅胖說的:信息流應該為你生命中的事件流服務,而不是讓事件流反過來被信息流擊潰。
真正的時間管理,不再是那個還在標準化層面的認知,明白現(xiàn)在時間管理背后的底層邏輯和底層認知。
最后,用《夢之藍M6+》的廣告語作為結束吧——
“別等著更好的時代成就更好的我們,該用我們去成就更好的時代”。(你細品)
(完)
推薦閱讀:
《定投,開啟個人品牌之路》
《keep是怎樣做到“keep”的》
《新媒體營銷的產品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