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重拍的真人版《美女與野獸》選在白色情人節的周末上映,趕著熱度去刷了一遍。綜合來講,是一部很成功的翻拍作品,忠實還原了我十七八年前讀到的童話故事。女主貝兒(Emma Watson)的盛世美顏,野獸形態都帥到炸裂的男主Beast(Dan Stevens)包括反派(?)加斯頓(Luke Evans)都向我們講述了一個殘酷的現實道理:
童話故事里,顏值即正義。
影評眾多,各位寫友們也大可以親自走進電影院去看,我打算從另一個角度切入。談談在離開了童年這么久之后再審視這樣一部童話,去考量女巫為什么要懲罰城堡里的王子和人們,又為什么最后要讓玫瑰花瓣復活結束這一切。發現故事的矛盾其實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命題。
他們因人性而受罰,因愛情而獲救。
首先說,故事的開始,城堡里正舉行著歡樂祥和的舞會。喬裝成老年乞丐的女巫進入城堡乞避風雨,以一支美麗的玫瑰花作為代價。王子無情地拒絕了她,并且丟棄了玫瑰。女巫突然暴走,恢復美麗(又是顏值?!)的真身,施法將王子變成形容丑陋的野獸,將城堡里的人們變成家具和器皿。
女巫(在這個故事里我認為她更接近一個正義的女神角色)懲罰城堡里的所有人,是因為他們邪惡嗎?不,這些人不僅不邪惡,反而都心地善良,感情豐富而堅貞。無論是燭臺擺鐘兩個共識的老友之間的友情,鋼琴衣柜夫妻之間的愛情,還是茶壺母子之間的親情,在整個故事里都是讓人動容的。她懲罰他們,是因為考驗出了王子人性里的冷漠,可就算是冷漠,在故事發展中已經交代了原因:生活條件優厚的小王子從小失去了母親,而他的父親性格乖戾,導致了他的“愛無能”。
寫到這里大家都明白了,城堡一方受懲的人們實際上都是善良的人。但是,人性是不可以去考驗的。
女孩貝兒所屬的村子是邪惡的一方嗎?也不是。雖然落后閉塞的小村落將喜愛讀書的貝兒視為異類,叫她“怪姑娘”,但他們這么多年也沒有迫害過這對父女。他們的行為來源于見識少,觀念落后而已。他們都像極了現實中的普通人,會在相遇時親切地問好,會在酒館里舉行晚會,會勞動,會載歌載舞,少女們會為帥氣的加斯頓芳心萌動……況且,其中還不乏跟班來福這樣唯唯諾諾卻心地純良的分子:重視友情,對自己的老大唯命是從,在加斯頓把老莫里斯丟在森林里時還會惴惴不安。就算是加斯頓,他也不過是一個被愛情沖昏了頭腦的紈绔子弟而已,他是自私且自命不凡,但也有他自己的優點——勇敢。
實際上,看完了這部電影你會發現,這里面的每一個角色都是善良的,而且是發自心底的不做作的善良,影片因此產生了許多動人的細節。但人性不在于人是不是善良,是不是強大,它在刻意的考驗下都會現出原形,顯出難看的吃相。女巫的做法實際上是靠不住的,一個全知的女神不應該去試著考驗人性。
這個道理很好理解,魚缸本來好好的,你卻要拿錘子敲,等魚缸碎了你說:“看,它一點都不結實”;他本來好好的,你卻為了試探去跟他說我們分手吧,在他答應的時候你說:“看,他一點都不愛我。”
試探人性時的有恃無恐,無非是想多獲得一點利益,等到對方對你表現出消極或者反感,你再說:“看,我早知道他是這樣的人。”這是個偽命題,活在這樣的邏輯下只會最終懲罰自己。
但我喜歡老式童話的這個立意:公主拯救了王子,愛情拯救了世界。愛情不同于人性,真愛愈是考驗愈是美麗而堅貞:貝兒能夠欣然接受面目猙獰的野獸,不顧一切地在他遇險的時候趕回來報信;野獸為了貝兒營救父親的心愿選擇放棄了自己恢復的機會,尤其令人動容的是城堡里的“家具”們,表示出了對真愛的理解和支持,并且在“生命最后時刻”顯得格外從容。
無論我們年齡多大,閱歷多深,愛情是永遠被贊美的,世間最美好的情感。
每一個因人性而陷入掙扎和困境的人,真愛都可以將他們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