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舒說:人們日常所犯最大的錯誤,是對陌生人太客氣,而對親密的人太苛刻。這句話說得不無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容易跟自己親密的人起爭執,感覺稍不順自己意愿的時候,就會心里很不舒服,甚至鉆牛角尖,感覺對方已經不像以前。今天有幸讀到這本《連接感:如何應對親密關系中的焦慮》,對如何與自己親密家人相處有很大作用。
書中分享了如何建立連接感:
1、覺知焦慮
2、暫停法
3、建設性交流
家人雖然會體諒你的情緒失控,但如果一味處于一種情緒失控的情況,這無疑會透支家人對你的體諒。
在第一部分的“覺知焦慮”中,我們為何會情緒激動,是因為對方的做法或態度給自己帶來焦慮,又無法及時進行排解。我們要客觀認識到雙方如果大腦處于用不同區域在進行交流的時候,是無法在同一頻道找到共鳴的。
當女生在發脾氣的時候,你妄圖嘗試去跟她講道理。因為科學研究表明大腦的前腦部分是負責理性思考的,而中腦部分則表達情緒的。但處于激動情緒當中的人,根本是無法同時進行理性思考。但不能有科學理論的支撐,就任隨自己發脾氣,因為誰都沒有義務去忍受你這公主脾氣,也并非人人都能忍受得了的。畢竟每個人的體諒是有一定的承受值的。
要避免陷入焦慮情緒,關鍵是我們不要去鉆牛角尖,不要太贊同此時心里出現的負面情緒帶給我們的心理暗示,而我們應該要提醒及時跳出來,將自己當做是旁觀者,去清醒地認識自己,為何會情緒失控。
第二部分暫停法。有時自己情緒失控的時候,對方也會告訴我說,“現在我們先休戰,冷靜一下,我們再說說話。”當時正是氣頭上,以為對方是故意應付自己的“迂回戰術”,學習這本書才知道原來是有理可循的。
下一次情緒激動時,可先啟動暫停,再用深呼吸法自我安撫,接著進行視覺化冥想。冥想可以讓自己處于一種比較舒服的狀態,放松身心,進行一個全方面的自我審查,你可以選擇你喜歡的環境,用美好的感受去消除焦慮,用一種主動的方式自我治愈。
在雙方都處于冷靜狀態時,我們可以進行書中提到的第三部分內容――建設性交流。首先我們從正面情緒入手,陳述對方身上你所欣賞的優點,并說說,這些優點所能勾起回憶。平日里會因為家人的舉動而感動,有人甚至打趣說,“不奢求你現在都感動,希望你到時生我氣時能想起我對你的好就行”。平日里把這些話當作是矯情,但其實將這些美好儲存起來用作喚醒正面情緒的“法寶”。
其次我們要學會用第一人稱“我”去取代第二人稱的說法去分享自己的感受,讓對方有一種感同身受的感覺,去體驗此時自己的痛苦。因為這時學會正面的表達也是尤為重要的,而不能采取憋著不說,硬要對方給自己臺階下,這是屬于一種不正確的情緒宣泄,久而久之,對方也會生厭,會覺得沒有必要這樣子委曲求全,很容易彼此會進入一種冷戰的狀態,這并不利于對于彼此間親密關系的建立。
最后我們要嘗試讓對方開口說話,因為我們才能夠得到及時的反饋,但我們這時也不能要求對方說到自己心里所設想的那一套,因為畢竟對方并沒有學習到這本書的內容,我們這時用上“鏡像法”,客觀地去聆聽對方給予你的回應。”聆聽、反思、檢查”這六個字,在最后反饋中非常重要,因為你只有靜下心去分析對方所給出的答案,才能知道你是否已經表達出了你的正面情緒,還是又陷入對方的不理解。
家人的體諒是尤為重要的,但你不能時時刻刻去考驗對方對你的愛,你不能去將他們的體諒孰若無睹,當作理所應當。假如今天你透支了他們的體諒,那明天你們的親密關系又將走向何方?
不是一家人,不進家門。家人彼此間的性格肯定有所相似,那種相似往往也容易起爭執,那就要求我們在攜手共進的時候,且行且珍惜;在理解中,去感受別人對你的體諒,在你的正面表達中,去感受建設性交流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