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周讀了一本書,叫做《高效15法則》。時間管理的書已經讀過很多本了,大多是“要事第一”、“四象限法則”等老生常談的東西,所以一開始對這本書也沒有報太多希望。因為書的封皮上寫了“蘋果、谷歌都在用的深度工作法則“吸引了我,抱著向高效能人士學習的態度,下單買了這本書。
本書作者凱文·克魯斯是《紐約時報》、《福布斯》的撰稿人,同時也是一名創業家。這本書主要特色在于,他不是作者一個人的時間管理和高效工作經驗的總結,而是結合了自己采訪包括喬布斯在內的各行各業成功人士的時間管理技巧結晶。
如果說一個人的時間管理經驗有局限性的話,那么書中來自于200多成功人士的采訪記錄和技巧,就非常具有普遍性和參考意義了。
1. 設定主題
我是一個閑不住的人,表面上看一直在忙,但有時候我也不知道忙的意義在哪里 ,只是一旦停下來就會感覺空虛和內疚。于是我讀書、學英語、練翻譯,卻由于缺乏反饋無法堅持。
做的時候內心清楚地知道,該做的有“讀書”、“書評”、“口語糾音”、“《經濟學人》翻譯”等幾大板塊,可是任務太多不可能每天都顧忌到,所以經常面臨著看著看著書,突然想起來周五《經濟學人》更新,我該去更新知乎翻譯專欄了。
可是翻著翻著,腦海中又閃過一個寫作靈感,趕緊切換電腦后臺到“素材”板塊,又耽誤了翻譯,如此反復,往往是一晚上瞎忙,睡前卻只留下兩個都沒完成的任務。
根據書的方法,可以采取“主題日”的方式 ,把一周內的任務按照主題分開。比如生活美學類公眾號丹尼爾先生,他習慣每周六原創更新,其余時間更新美圖、美文、家具、音樂等等。開頭把這個規矩定下來,后續照做就可以了。這樣雖然是日更,但是寫文的壓力并不大。
參考丹先生的做法,我也把自己每周定了任務:
周一:健身,發表上周的《經濟學人》Leaders翻譯
周二:更文一篇
周三:健身,寫英語口語新聞一篇并發表
周四:寫書評,讀書
周五:健身,跟老婆看電影,同時寫昨天的書評
周末:讀書,更新口語社群課程,逛街等等
這樣定下來后,每天做的事,前一天晚上通過日程表寫出來,這樣可以避免慌亂,忙還是忙,效率卻要高得多。
2. “做什么”的意義,遠遠大于“怎么做”
之前8小時以外,一直在忙忙忙卻收效甚微,仍然睜開眼睛因為房貸發愁。可是最近想明白了:一個人應該把精力用在思考做什么事上面,而不應該盲目地抓起一件事就做。“做什么”像是選行業;“怎么做”這類細節是應該放在第二位考慮的。
就像同樣做設計,一個人在淘寶做,一個人在百度做,工作還是一樣的工作,可是回報可是相差幾十倍甚至百倍的。而誰又能保證,百度人的設計水平一定完爆淘寶的Banner設計師呢?
“做什么”是賽道,怎么做才是具體跑步的技巧。這是很多人默默無聞的根本原因,卻極少有人愿意花時間去思考這個問題,而反過來,現在活得明白、過得不錯的人,都是認真思考過、并且按照心中的答案去做的那一小撮人。
3.任何工作,都不值得你去拿命換
周六去理發,辦卡的那家人太多,想起來小區門口新開了個理發店,應該沒什么人排隊,就直接去那家了。
到了之后沙發上已經坐滿了人,加上正在理發的,一共4個人。老板年級跟我相當,手法嫻熟地咔嚓咔嚓給座位上的女孩理著發,見我進來,轉過頭微笑著說:“得等一會兒了”。
“等多久?”我問他
“半小時左右吧”
我抬手看了下表,說了生“好“,然后去了附近的好適口買了晚飯。
半小時后回來,恰好沒人,我就直接過去了。我洗完頭剛坐下的時候,又進來1個人問還要多久,老板回答說:理晚這一個我要吃口飯再理,大概一個小時吧。
那個顧客轉身就走了。過了3分鐘,又進來一個人,老板還是一樣的回答,第二個顧客也是頭也不回地走了。
我好奇地問老板:周日正是顧客多的時候,您不擔心客戶流失么?
老板停下來,剪刀懸在空中,說:
“擔心也沒辦法,之前年輕時不懂,一站一天餓了也不知道吃飯,落下了胃病。現在上歲數了,寧可少賺一點,也不愿意再糟蹋身體了。”
我說:那你怎么吃啊?
"叫外賣”
他說著還朝著桌子那轉了轉頭,我順著他的方向看過去,一個白色塑料飯盒放在桌上,旁邊的一萬湯,在北京零上8度的深秋里,早已沒了熱氣兒。而飯盒的旁邊,雜七雜八地放著卷發器、剪刀和各種藥水。
他知道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并且真的去維護身體了,盡管這是得了胃病“虧了本錢”后,才意識到的寶貴教訓。
可是有多少人連夜加班,連“虧本”的機會都沒有。從去年天涯副主編下班途中猝死,到今年夏天“德勤員工加班患癌”卻被辭退,再到前幾天網上盛傳的“華為、阿里下班時間表”,很多人對加班的事,已經麻木了。
半個月前體檢,醫生診斷我為中度疲勞。再加上今年夏天經常腸胃感冒,導致身體現在很差。一直不理解有人因為變胖而買褲子、換衣服,直到我自己體重在一年多的時間內猛增了20斤,去年蜜月買的褲都穿不進去了。這時候才真正體會一個胖子的悲哀。
“久坐不動”、“長期對電腦”、“手機不離身”、“極少鍛煉”,“騎個摩拜上班就算健身了”,很多白領都是這樣。加班時吃飯更是不規律。
前一陣子朋友圈的一篇文章叫做《那些拿命換錢的年輕人,換著換著就死了》,里面一段話說得深刻:
雞湯跟你說一百遍,什么不要熬夜,不要亂吃東西,都是假的,沒用。
生過一場病,你就都懂了。
從這個角度來說,“疾病”是最好的雞湯,“死亡焦慮”才是最好的雞血。”
疾病才是最好的雞湯,這話看著就扎心。
人總是失去了才知道珍惜,有身子骨這東西,一旦失去了再也回不來,滿血復活都是游戲里面的傳說而已。
而沒有目的的盲目打卡,其實追求的不是進步,而是期待的朋友圈點贊而已。
拿起一件事就做,不如好好思考如何調動哪些資源、可以幫助誰、借助誰來更高效地完成,不要等到爬上了梯子,才發現梯子搭錯了墻。
時間管理只是“術”,能夠進行自己管理、思維管理才是“道”。
迷路的指南針,一個平凡但不甘心平凡的80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