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個把月就要放暑假了,天氣悶熱至極。
下午第一節是語文課,我早早地來到教室。有人剛剛從午休中醒來,舒展身體;有人拿出課本,準備上課用書。教室里一陣課前的嘈雜和忙碌。
我拿出教師的威嚴,站在講臺上犀利地環視著整個教室。猛然間看到一個男生光著膀子無動于衷。
這個男生留給我的印象并不好。他性格孤僻很少問問題,上課面無表情;我們之間鮮少眼神交流,即使有時候我故意盯著他期待他的回饋,他也無動于衷;布置的作業他也很少能保質保量完成;他的眼睛很大,看人時總給人一種高高在上的孤傲和蔑視,極不友好。
在我看來,教室是上課學習的地方,是非常嚴肅而正式的場合。我平時不能容忍學生在課堂上說活,也不能容忍學生在課堂上吃零食……你怎么能在教室里光膀子,這又不是你家,也不是菜市場。
想到這里,我頓時火冒三丈。
“你,出去!”我用手指著這個男生。有些雜亂的教室霎時鴉雀無聲,靜極了。
“憑什么讓我出去?”這個孩子也毫不示弱。我的權威受到挑戰。
“你出不出去?你不出去我出去!只要你在這個教室里,我就不會進來上課!”我向他示威。全班80多雙眼睛齊刷刷地盯著這個男孩。
這次教學沖突以孩子的道歉平息。但從此之后,這個孩子與我之間再無任何交流,無論課上與課下,甚至我能感受到他對我深深地敵意。我喪失了他對我的信任。
這是我從教十年印象最深刻地一次師生沖突。盡管看起來當時維護了我的尊嚴,但事后我卻非常后悔。事情一定要這樣解決嗎,有沒有更好地解決辦法,既維護了教學秩序,又不傷害孩子?
教學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我們面對幾十個來自于不同家庭不同教育背景不同性格稟賦的孩子,很多時候無法預料下一刻會有什么樣的突發狀況,因此教學更需要教師的教學智慧。這種教學智慧可能是組織能力、機變能力,也可能是溝通能力,或者是人格親和力等等。但我覺得盡管這種種能力盡管都很重要,都不及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和對學生發自真心的關愛。
羅曼羅蘭說:“愛是生命的火焰,沒有它,一切變成黑夜。”我國先賢孟子說:“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愛應該是這個世界上最美好的語言和通行證。有愛的人就像冬日的暖陽,帶給別人快樂的同時也收獲著快樂。
每一個負責任的老師都渴望自己的學生能夠出類拔萃,這就是教師對學生最大的愛。愛有很多不同的表達方式:嚴厲的愛像夏日驕陽,氣焰熱烈,威力逼人,恨鐵不成鋼;溫和的愛如同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當今的孩子生在紅旗下,長在春風里。他們自出生就享受著科技日新月異發展帶來的便捷,對先進開放的思想耳濡目染,這群孩子更加追求人格的平等、個性的獨立于自由。面對這樣一群孩子,我們該用什么樣的方式去給他們關愛,如何與孩子相處就成為師者需要面對的大問題。
我身邊有一位相當令人佩服的前輩。他性格溫和,不急不躁。我親眼見過一次他處罰違紀的學生:先把這些孩子叫到辦公室詢問詳細情況,當這些孩子內心忐忑做好接受狂風暴雨準備的時候,這位老師給這幾個孩子每人發了一顆棒棒糖。也許有人會不以為然,但恰恰這位老師所帶的班級學風最濃,紀律最好,師生關系最為融洽。
身邊有這樣一個榜樣,我常常自問:為什么我也這么地愛這群孩子,我如此渴望他們的優秀與成功,卻不能與孩子更和諧的相處,不能靈活面對突發的教學狀況。看起來我缺乏的是教學經驗教學智慧,其實我需要轉變的是愛學生的方式。這些孩子需要的不只有愛,更有尊重。
尊重他們的家庭,尊重他們的成績,尊重他們的優點,尊重他們的幼稚,尊重他們的缺點和失敗。“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放下自己師道尊嚴高高在上的架子,融入孩子中間,像對待朋友一樣平等地與學生相處,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關愛學生。
朋友圈里有這樣一句話我印象極為深刻:“社會將你磨圓,是為了讓你滾的更遠。”看起來極其戲謔,卻大有深意。世人對圓滑一詞有深深的誤解,我們常常認為圓滑就是狡猾,就是八面玲瓏,其實所謂的圓滑是為了讓我們更好地與世界相處,既不傷害別人,也不傷害自己。我們的脾氣息了,不代表個性不在;我們的性格更溫和了,但我們對教育的熱愛依然不減。
只要對教育的熱愛依然故我,只要擁有對學生的一腔赤誠。我們換一種方式與孩子更好地相處,彼此之間會更和諧,成績一定會更輝煌。
如果是現在,我一定會輕輕地拍著那個孩子的肩膀溫和的說:“孩子,上課了,快把衣服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