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拿起相機已經七周年了。對自己的評價是——有一點技巧、中規中矩、偶爾能拍一張過得去的照片的初學者。
我一直覺得,只要努力練習,我也一定可以拍出大片——我真是太天真了。
花岙島拍攝的第一站是鹽田。頂著大太陽,走到了一大片切成一塊塊的鹽田旁。每一片田都鋪著黑塑料布,灌了淺淺一層海水。穿著艷麗的玫紅外衣的鹽工拎起一條大麻繩的一端——麻繩的另一端固定在鹽田中間,繞著鹽田走一圈,粗大的繩子在水中拖行,將沉淀好的鹽刮攏來。
攝友們已經在噼里啪啦地拍了,我還一臉懵逼地站在一邊——拍啥?這并不美啊。
老師已經在邊上指點了,讓我們拍一組鹽工干活的照片,做一個系列,去體現勞動力度的美、動作張馳的美、配合節奏的美、顏色映襯的美。
跟著老師的提示,我很機械地努力把這些表現在我的鏡頭里,但我知道,面對這樣的畫面,我的心是瞎的。沒有觸動無法拍片,我深知這一點,卻一點辦法都沒有。這是攝影中唯一無法學習不可模仿的部分。
人文的片,注定是我的短板。
但自然風光難道就是我的長處嗎。
拍日落。老師看到被夕陽染成金色的草皮,我只看到晚霞的美麗顏色。老師看到晚霞映照下一塊塊整齊如棋盤色彩斑斕的鹽田,我只看到晚霞美麗的顏色。很多時候,雖然對于美的東西我不算瞎,但也并不走心。這決定了我能看到的世界只有這么大一塊,這樣的局限下,這板也高不到哪兒去。
拍星空,我特認真。老師說的,我一板一眼地照著做。要前景,正好有座山,就這個角度拍銀河我拍了快一個小時。然后拍星軌,連機器帶腳架帶包,幾十斤的東西我扛著,在黑燈瞎火里找了個視線干凈的位置,覺得自己很牛逼。然后在那里又悶頭拍了一小時。我并非不知道畫面寡淡,但我真得懶得折騰了。后來我看到老師同學們的銀河星軌,前景里有燈光隱約的漁船、有一簇簇的“藍色眼淚”、有補過光的山體,而我,只有一片“純自然”死黑色的山。懶得折騰,那你還能指望自己拍出什么不一樣的東西呢?
拍日出。我學乖了,不怕麻煩,牢牢跟在清泉老師邊上蹭機位。老師分析構思,我努力去達到,果然出了自己非常滿意的片子。結果包子老師發了一張照,又讓我看到了人與人之間千山萬水的差距。
他說,這張照片用了1/4的速度。
R U kidding me?
我一直以為慢門拍水都是十幾秒呢。難怪我覺得拍出的海水差了點什么。差的就是動態。海面的平靜可以通過長時間曝光去表現它的平靜,瀑布流向清晰也可以用長時間曝光去霧化,但涌向岸邊的海浪最動人的其實是拍擊石塊的剎那,用長時間的曝光簡直就像馴服一只老虎般可惜。所以,鏡頭應該定格的是水流奔涌而來到退去前的那段時間,1/4的快門速度不是標準,你要自己去計算這段時間是多長,要理解自己究竟想表現什么。
要成為一個攝影師需要學習的東西很多,需要具備的東西也很多。不敢說我學到了多少,但我至少明白了自己欠缺了一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