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寒門博士自殺的新聞刷爆網絡,引來熱議。有人斥責導師濫用職權,有人歸罪于教育體制,也有人說如果都像寒門博士這樣,我都死了一千回了。
看了整個事件的報道,心痛的同時也在思考,作為一個而立之年的人,應該怎樣面對這個社會,怎樣面對來自各方面的壓力?
我想出的答案是:學會與自己相處,做一個通透的人!
做好個人情緒管理,并不是忍一時風平浪靜
情緒管理,我百度了一下,是指通過研究個體和群體對自身情緒和他人情緒的認識,培養駕馭情緒的能力,并由此產生良好的效果。
要做好情緒管理實在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因為外界的刺激事件我們永遠無法預料。那么該如何應對? 我們從小受到太多關于謙讓,忍耐的說教,都說“忍一時風平浪靜”,但我認為,忍耐所得的風平浪靜只是暫時的,根本矛盾用忍耐方式是解決不了的。
遇到不可理喻的人或事,我們首先要思考這件事的屬性,是否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圍,亦或是否影響到自己的生活,如果是,不妨果斷提出質疑,哪怕與對方產生爭執。很多道理都是通過爭論甚至爭吵才能深入人心。
每個人都習慣于站在自身立場思考問題,習慣于放大自己的付出與苦難,而很少關注對方的付出,對方的處境。
有一次和一個同事開玩笑,以后你希望你的孩子長大后是什么性格啊?同事說,我希望他強勢一點,寧愿做個嘮嘮叨叨為自己利益不斷爭取而讓別人厭煩的人,也不愿他做個忍氣吞聲,默默忍受所有委屈而討大家喜歡的人。雖然不喜歡同事當時說話的語氣,但很贊同她的觀點,在不影響社會利益的情況下,無論做什么事,都應當以為自己爭取應有的利益為基礎,而不應該默默忍耐,這個利益不僅是物質利益,也包括人格的獨立。
一個人的承壓能力是有限的,正如一個容器,承受過多的東西勢必會溢出來。我們不應該佛系地承擔所有人委托的事情,“都行,可以,沒關系”,這幾個字說出來容易,最終為難的是我們自己。
學會與自己相處,正是要多考慮自己的情緒,多關注自己,及時疏導消極情緒。
學會擁抱失敗
關于楊寶德事件,據報道他的家人及女友說是因其發現自己出國無望,不堪導師的奴役與壓榨等等。或許我還是太膚淺,不能理解他的追求與報復,且容我淺顯地說一下自己的看法。難道作為一名將近而立之年的人,連這點挫折都扛不住嗎?難道人生只有出國這一條路可走嗎?讀書到博士生,相信他的智商肯定沒有什么問題,畢業后在國內也一定有很多機會。如果實在想出國,參加工作后,也可以爭取啊,為什么要一條道走到黑呢?
想想我們的馬爸爸當初高考失敗重來了多少次啊,阿里巴巴成長到現在又經歷過怎樣的危機;往遠了說,比爾蓋茨不也從哈弗大學退學了嗎,并不妨礙他成為世界首富。所以千萬不要拿寒門來說事 ,說到底是沒有認清自己,沒有學會如何面對失意亦或失敗。
我們的教育體系都是教人如何走向成功,鮮少有人教我們如何面對失敗。我們的眼光不應該只看到眼前的三年五年,而應該看得更長遠;我們要培養立足于世的鎧甲,抵抗外界的一切干擾,用來保護自己,保護愛你的以及所愛的人。
一時的失敗并不算什么,培養接受失敗的能力,學會面對它、擁抱它,而不是簡單地在哪里跌倒在哪里休息一會,或者在哪里跌倒一定要在哪里爬起。面對失敗,你還可以轉個身,人生的下一個路口說不定有什么好事在等著你呢!
學會與自己相處,便是學會擁抱失敗,承認自己的不足。
你若盛開,蝴蝶自來
“你若盛開,蝴蝶自來”,最難的不是盛開,而是盛開之前的焦灼與等待。畢竟不是每一朵鮮花都能如期盛開,也并不是每一只蝴蝶恰巧能在你盛開時趕來。
近一段時間,同樣刷屏的還有一段北大生物女博士的脫口秀視頻《娶妻當娶女博士》,視頻中博士小姐姐的樂觀、智慧與自我吐槽讓我們刷新了對女博士的認識,一眾網友紛紛為小姐姐打call。在看到她們收獲美好同時,我們也深深明白在求學與科研的路上,她們坐了多少冷板凳,又被多少親人朋友質疑。
大多數人的困惑與焦慮是對未來的不確定,于是我們一邊努力改變著,一邊懷疑著:我這么做是對的嗎?這條路會有結果嗎?關于這個問題,我曾經看到過一句話:想起來全是問題,做起來才有答案”。
生而為人誰都是頭一回,哪一步不是在摸索著向前走?所有的焦灼與困惑都是你盛開前的涅槃。調整心態,享受這種過程,當你認為目標足夠清晰,并且感到已經用盡全力的時候,不妨找個理由,讓自己停下來,作為旁觀者審視一路走來的種種,相信你會豁然開朗。剩下的,只是,靜待花開。
學會與自己相處,也意味著要學會忍受孤獨,忍受涅槃前的苦。
有些路啊,就是要一個人走。愿我們在人生的修煉中都能學會與自己相處,成為一個通透,自在,內心自由的人,愿我們既有軟肋,也有盔甲!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8年1月20日
愿我們都能做一個通透的人,洞明一切。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喵丞相(ID:miaochengxiang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