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今天是共讀活動的第四天,今天4:45起,起床后13分鐘的洗漱,開電腦進入直播。進入直播頻道有10多分鐘老師都不在,討論區在議論著,起初我也以為我的頻道或電腦是不是有問題,看到有小伙伴都有這樣的反應確定了自己沒進錯頻道。直到5點半永澄老師來了,(之前心里就在想永澄老師是不是睡過頭了,這是我腦子里跳出的第一個想法,第二個聯想是永澄老師會怎樣也不是致歉吧就是怎樣解釋)來了之后,永澄老師說他4點半就開始看書了,4:45開始做腦圖,然后進入心流模式,沉侵在其中了完全忘記了時間。(當即我的反思就來了:我看問題有偏見,還有拿自己的情況給別人下定義,這合適嗎?)老師說了他的狀況和狀態還給了方案,就是讀書會很容易進入心流模式,以后他會先開著視頻,如果沒說話,我們各自就先看書,這樣我們大家都知道對方的情況,不用時不時去想老師來沒了沒,怎么還沒來的問題了。(這是我理解的)
? ? ? ? 今天的內容是序言的第一部分(XIV-XX),共6頁內容。
? ? ? ? 我以為上次序言解讀得差不多了,老師今天會再過一道序言,然后就進入正文的第一部分,結果是:本次共讀50分鐘都在用分析閱讀的方式讀序言的第一部分。這個顛覆了我的認識,跟我想的和期待的完全不一樣,那下而就來看看永澄老師是怎樣用極高標準來讀的。
這是兩頁的內容:關于作者和特沃斯基的從如何相識到相知的過程。之前讀了,就是覺得這幾段就是一個講故事的嘛,大概知道就行了,停留在了知道的層面,老師竟做了這樣一個腦圖:
把作者和特沃斯基他們的相識相知進行了梳理,這樣一看整個人就清楚了他們關系的發展歷程及他們的研究。我的不就是背后是老師如何清晰的去弄清楚他們的關系并且呈現出來,而我就只是停留在了腦子里的知道,沒有出作品,沒有理清楚,又怎么能夠了解我想了解的邏輯和結構呢?
下面這張腦圖是:序言的第一部分(XIV-XX),共6頁內容的腦圖。
這是不是叫一個驚,
我來說說我原本對,兩人的后續合作中成果舉例的:預測角色的相似性和可得性法則。
我讀完成果舉例這兩頁的內容是:他們通過對一些孩子的性格觀察并預測其未來職業,創立了一種理論即預測角色的相似度,后來舉例得出觀點:把相似度當成啟發手段來作判斷,并對其依賴必然會造成預測帶有成見。又通過對離婚率問題的研究得出可得性法則概念,即:依靠記憶作出判斷的方法。又通過兩個情形再次表明了一個觀點:對經驗法則的依賴必然會導致人們判斷時的成見。
這就是我理解到這兩頁的內容,感覺很簡單,老師卻做了這個一個更直觀全面的腦圖,并且還對不同版本做了研究。老師邏輯和結構的清晰真是驚嘆。
上面這個腦圖只有一頁的內容,我對這一頁內容提取的內容是,成見包括:對事件的概率賦值、對未來預測、對假設評估、對頻率預估等方面,是進行判斷的標準。他們得出一個觀點:正常人思考時出現的系統性失誤,認為這些失誤是由認知機制的構造造成的,并非情感導致的。這就是我總結出來這頁的重點,結果跟老師的一對比,就沒法比了,這就是差距。老師對文章重點的把握和重點內容的提取,還有結構的分類這些在我思維里是沒有的,沒有這個概念的。我不知道要如果分類,像老師這個發存論文這個分枝,就是對文章關鍵詞的提取,然后又進行分類(標題、主題),列如這個我都是沒有概念的,就沒想過,但又在看了老師的腦圖后,又覺得,恩,這樣分挺合理的。問題:(這是一個什么心理啊?)
總結:從我對文章內容的提取和理解再對比永澄老師的腦圖,發現我的問題是:
1、我對腦圖有種,恩有種害怕吧,就是總覺得自己不會,就沒想過要去嘗試著做。哦對了,想起一個詞叫:跳躍性假設。(哈哈,成甲老師《好好學習》里的,終于關聯了)
2、說嘗試著去做腦圖吧,但又覺得自己沒邏輯沒結構怎么做啊?
3、想到2后就會對2加以肯定,對,我不會啊,那怎么做,就不做了唄,等以后學會了邏輯和結構再來。
上面是我的問題,要好好想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