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古人做事要趕午時
文/大千老師
圖片發自簡書App
故曰:陰中有陰,陽中有陽。
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
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
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
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
——《素問·金匱真言論篇第四》
像下午一兩點一樣,天氣是非常清明的,但是太陽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那么這個時候就是肺氣的特征,天下一面清白,一片白芒,但是生機已無,就不會再升達了。過了十二點太陽不會再往上去升,而是往下走了。十二點前是有生機的,十二點后是沒有生機的,這點非常重要。所以古人練功要在午時以前練,做事要在午時以前做,過節要舉行一些儀式,包括結婚啊,都是在午時以前做,趕集都是上午集,沒有下午集,這都是很早以來流傳下來的傳統。
午時以前陽氣長,有生機,午時以后陰氣長,沒有生機,大家要注意。生機代表生長之性,生長之性是從子時開始的,到午時就結束了,子時天還黑著呢,但是生機已經露頭了,長到午時生機絕了,不再有生機了。但是天下還是很清明啊,到了開元盛世這樣的盛極而衰了,但午時以后算是白天,這就是大白于天下,這時白得非常輝煌。
上午是陽氣的天下,下午是陰氣的天下。傳統的勞作,把主要的經歷用在白天,尤其上午,而不應該用在下午、晚上。大家知道古代的時候,每個人起的非常早,有的三四點鐘就起來了,一天的生活已經開始了。三四點到中午十二點,八九個小時這么長的時間可以做很多事情。他們主要的生活集中在上午,而不是集中在下午,也不是晚上。
我們現在正好相反,主要的生活是集中在下午和晚上,那么就整個的往后拖了,下午太陽落,整個陽氣升不起來,不利于人們去勞作,尤其到晚上太陽落山,人應該休養生息了,應該在家不要再出門了,應該早睡不要再忙碌。因為現在整個生活都出現了錯位,有的后半夜還行動,完全是一種顛倒,對于大家養生是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