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聽到周圍的朋友說,想給朋友送禮物,但不知道怎么送。送重了,自己有壓力,送輕了,又擔心對方覺得不夠重視。雖然古語有云,禮輕情意重,但是送禮,送的不僅僅是那個物品,更重要送的是“禮”。我們通過送的物品來表達我們的喜愛、尊重、關心、恭賀等美好的情感。通過送的這個“儀式”來傳承禮儀。同時,送出去的是我們的鑒賞能力,我們的品味。因此,既然要送,就要講究。
我也經常送禮。談談我自己的做法。
1.平時注意收集素材
大家都有這樣的感受,要送禮了,開始問朋友什么合適,開始逛街去選,但是有時候一下子很難挑選到特別合適和滿意的物品。
因此,我平時有收集一些小物品、卡片的習慣。逛街時,看到有趣、特別、精致、又不是太貴的東西,都會買一兩樣,存著。需要時,若不是需要再買特別的禮物,我會從中選擇一樣適合對方的物品,再附上一張手寫的卡片送上,往往都能讓對方喜歡而且覺得溫馨、特別。我曾送給同事一本書,在書里附上一張精致的小卡片,同事居然把小卡片裝裱起來,放在辦公桌上當裝飾了。
2.重視包裝,讓收到禮物的人享受拆禮物的過程
正如人要衣裝、佛要金裝一樣,合適的“裝”,能更好的傳遞“裝內”的內涵。因此,禮物,也要有包裝。恰當的、講究的包裝能更進一步提升禮物的層次與價值。同時,讓收到禮物的人享受拆禮物的過程,提長對禮物的期望。
若是有專業人士幫助包裝,那自然是最好的。但我也愿意享受包裝禮物的過程。
6歲侄女過生日,應她的要求,選了一個以兩只小熊為主人公的水晶球,價格適中,做工精致,顏色鮮艷,音樂的質感很好,適合送給小朋友。就這樣把水晶球送給侄女了嗎?不。要把禮物包裝一下。于是我自己動手包裝了一下。
成品見下圖。
包裝紙很簡單,3元錢一張。
頂上的花飾,用的是同事送的喜糖包裝上小花布,當時沒有扔,正好用上。
花布上是要送給侄女的另一個小禮物,扎頭發的橡皮筋。
如此包裝一下,只需要幾塊錢,但是瞬間讓禮物變得更有意義,讓收到的人更驚喜,也更能傳遞送禮人的用心。侄女收到的時候,開心得上下蹦竄,仔細地一層層拆禮物,當最后拿出水晶球時,“哇,好漂亮的水晶球啊”,姑姑也就心滿意足了。
為了提升包裝禮物的水平,我還買了本幾本書回來,有空的時候翻翻,或是需要的時候,翻來參考一下,看看如何能包裝得更有特色,從中得到不少啟發。
3.自制禮物更有意義
能買到合適的禮物當然是省事的,但自制禮物也是一種不錯選擇,可以量身定制,更精確表達我們的心意。
有一次,公司行政為我們部門的女性上司舉辦了小型生日會慶祝她的40歲生日,并送上公司為她準備的一條非常昂貴的項鏈作為生日禮物。因為我們都不知道她過生日,所以沒有提前準備。但為了表達我們的心意,我們覺得也應該送一份禮物,可是能送什么呢?珠玉已經在前,送任何禮物似乎都顯得相形見拙。
我靈機一動,決定自己做一份禮物送給她。好在我平時有收集小玩意的習慣,所以材料都是現成的。
找出一張臺卡大小的草綠色的壓紋紙,拿出以前買的一套中國風的書簽,選了一枚小巧的紅色銅漆的鏤空樹葉,樹葉跟部還有兩串珠飾吊墜。用膠將書簽貼在壓紋紙的左側,珠串溢出紙張。右側用黑色鋼筆寫下了一段林語堂對于理想女性的描述(上司是一位非常有魅力的現代女姓):眼比杏核,眉如彎月,眸似秋水,齒若石榴,腰擬垂柳,指如春筍。這段話送給她再合適不過了。再請同事都簽上名,一起將這將自制的卡片送給她。
她收到后,眼睛一亮,說這是她收到的最特別的禮物,她又有了努力的目標了,她一直把這張卡片貼在辦公室的墻上,時刻提醒自己。
因此送的禮物,有時從價格來說,真的不需要太貴,但只要用心,還是能情意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