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其實處處充滿學問,有心的話經常能遇見驚喜。
幸存者偏差就是一例。
前段時間網上有一陣關于民國時期文章文筆的討論,網絡上流傳起民國時期小學生的作文,眾說紛紜,甚有以此為論據批判起當今的語文教育,大肆鼓吹當今教育如何腐朽,文學水平江河日下。
但其實這根本沒有比較性呀,我們現在能看到民國時期的文章大多數是經過時間的沉淀無數人的篩選下來較為優秀的作品,如非要與如今的學生的寫作水平一較高下,那起碼樣本得均勻吧。
我時常也會有這么一種錯覺:總覺得國產片差,外國片才好。
但其實也可以用幸存者偏差這一原理解釋。那是因為身在中國,無可避免接觸大量的國產片,質量難免良莠不齊。而我們大多數看到的外國片都是已被國外市場篩選過流入中國的。
或認為以前的電影,音樂,文學作品比現在好。
同樣地,現在被視為珍寶的經典,都經過歷史的篩選,留下的就成了廣為流傳的作品。實際上我們應該意識到其實一定有大量的作品經不起時間的考驗,消失滅亡在歷史長河中。
再舉一例,古代的建筑更持久,建筑結構更加牢固。
通俗地講就是,好的都留下來被我們看到了,其實還是很大一部分是垃圾建筑早已坍塌我們看不到而已,判斷時無意把分母的樣本縮小罷了。
例子也舉不完,就是那么個意思。